食品安全關乎每一個人。近日,益陽市赫山區部分居民向《經視大調查》反映,當地有人大量收購豬皮,并將豬皮上的碎肉、下腳料剔下來進行二次銷售,這些隨意處置甚至變質的下腳料碎肉,會不會用于煉油流入食品餐飲行業呢?當地居民為此十分擔心。為了揭開真相,調查記者歷時半個月對這些碎肉的去向和用途展開了追蹤調查。
市民反映,“黑作坊”里加工豬皮,
惡臭難聞
在益陽市赫山區,一位居民張先生指著一個小房子說,“每天都在這里搞晚上也搞,鏟好多豬皮”,并且在現場還撒發著濃烈的惡臭味。
記者找到了這個位于赫山區筆架山鄉農貿市場附近的豬皮加工作坊。一個簡易的磚棚里,堆著數十噸工業鹽,被工業鹽腌過的豬皮堆積成山。一名男子正在剔除豬皮上的碎肉,這些碎肉和下腳料灑落一地,和溶解了工業鹽的血水混合在一起,散發出難聞的惡臭。
一位正在加工的男子說,“這個放肉進去煉”。眼前這名男子是豬皮加工作坊的工人,專門負責剔豬皮肉。對于剔下來的豬皮碎肉和下腳料,男子直言不諱:都是用來煉油的!不過,男子“好心”提醒了一句,“這些碎肉不衛生,只賣給那些做月餅、熟食的廠家”。
男子告訴記者,這個油煉好以后并不能夠直接食用,而是要“一道工序,炸了油之后再來通過一個機器高溫過濾”。
將豬皮碎肉和下腳料煉油給人吃,在當地部分居民看來,已經是見怪不怪了。當地一位居民告訴記者,這個油是給人吃的,雖然煎出來“很香”,但是他們還是不吃,因為不衛生。在居民口中,記者得知,購買這些的油的“一般是工地上,修路的人在他這里買,外地人到這里買一點,便宜不”。
豬皮加工作坊的工人說,作坊平均每天要收100多張豬皮,剔下豬皮碎肉500多斤,可煉400多斤油,目前市場價是每噸油4千塊左右。不過作坊老板自己并不煉油。豬皮加工工人告訴記者,他們提煉出來的原油會“賣給那些做月餅、熟食的廠家”。
記者展開豬皮流向追蹤,
一輛綠色皮卡車來“黑作坊”拉貨
混合了工業鹽水的豬皮碎肉下腳料,惡臭惡心,不敢想象它和食品能聯系在一起。這些豬皮碎肉真的會像作坊里的這位工人所說,被煉成油賣給月餅廠、熟食廠或者摻進食用調和油嗎?那么這家煉油廠在哪里?油品又是送到了哪里?
記者通過該名加工工人獲悉了收購原油的孫老板的***。記者以買油為由撥通了孫老板的***,但***那頭的孫老板卻異常謹慎,說自己,“不賣油”。
看來,陌生人想要從孫老板這兒直接買油有難度。記者只好繼續在豬皮作坊附近,秘密追蹤去向。
通過蹲守,記者發現一輛皮卡車每次都是空車而來,然后裝點東西就立馬開走,為了尋找煉油廠,記者對這輛尾號為350的綠色皮卡車進行了跟蹤。
這輛皮卡車來到了作坊15公里外的一個腸衣加工廠,但只停留了五分鐘左右又迅速離開,又在不遠處一家名叫“大閘商店”的肉鋪門口停了下來。并且正在往車輛上面裝載(爛肉)。
裝完疑似豬皮碎肉之后,綠色皮卡車快速駛離。由于雨天路滑加上路況不熟,記者沒有追上綠色皮卡車。不過,記者在對這家“大閘商店”進行調查時發現,商店的后院竟然也隱藏著一個豬皮加工作坊,作坊主人正是肉鋪老板。
在該作坊內記者以買豬皮為油詢問老板價格,老板以“是幫別人搞的”為由推脫了記者。
兩天后,綠色皮卡車果然再次出現。這一次,綠色皮卡車離開作坊后直接將車開到了20公里外的一家名叫“奎星食府”的飯店。難道皮卡車將豬皮碎肉送進了飯店?記者馬上上前查看并詢問司機,“這是什么,是豬腸子”。通過與司機的交談,記者了解,綠色皮卡司機只是一個做豬腸子買賣的生意人,他每天去一趟豬皮加工作坊,只是去拿豬腸子。并告訴記者,“我不參與豬皮”。
小貨車甩掉跟蹤,
記者持續追查,煉油廠現身于大山之中
由于跟蹤綠色皮卡車并未追蹤到煉油廠所在地,記者又返回了豬皮作坊進行蹲守,就在蹲守當天,記者發現有三車豬皮運來,這比先前蹲守所了解的單日運來豬皮數量更多。加工工人也從先前的1個增加到了3個,這種種現象引起了記者的警覺。
果不其然,下午三點,一輛車牌尾號為395的小貨車開進了作坊,開車的綠衣男子下車后,從車廂卸下六個白色筐子,將豬皮肉麻利的裝藍,速度非常快,六個籃子一下子就裝滿了一車。
豬皮肉裝了滿滿一車廂,為掩人耳目,綠衣男用綠布將車廂罩住。車子離開后,直接朝益陽市區方向開去。
為了找到最終的真相,記者對這輛小貨車進行了跟蹤,第一次跟蹤時,小貨車時快時慢,一直在繞彎彎,不知道是不是已經發現了記者,想甩掉。跟蹤了30公里后,在一個紅綠燈路口,原本直行的395小貨車突然左拐并加速,逃離了記者的跟蹤。
三天后,尾號395的小貨車再次來到赫山區豬皮加工作坊拉貨,這一次,兩路記者配合追蹤,發現小貨車最終開進了益陽市資陽區新橋河鎮長茅侖村的一個小山坳里。
還未走進小山坳,一股惡臭就彌漫了周圍了的空氣,這讓記者懷疑山坳里藏著煉油廠。
通過打聽,記者打聽得知,小山坳里確實有一家煉油廠,老板是本地人,巧合的是他也姓孫。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這個孫老板和豬皮作坊工人口中煉油賣油的孫老板正是同一人。
這位孫老板行事謹慎,煉油廠的選址也十分隱蔽,三面為山,唯一的一個進出口是個彎道,外面很難窺視廠里面的情況,就連附近的村民也很少有人進得去。一位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里面的煉油廠,“天天臭、搞油,他的車子路過,車上掉下的水都是臭的”。
在確定煉油廠沒人之后,記者悄悄摸了進去。發現這所謂的煉油廠,其實就是一個鐵棚,外加一些油桶。不到一百平米的鐵棚里堆滿了各種豬皮下腳料,蒼蠅密布,地面血水橫流。兩口大型煉油缸正在作業,沸騰的油鍋中翻滾著黑色油渣,散發出一陣陣的惡臭味。
正當記者準備進一步探明情況時,突然有人朝煉油廠走來,見到有生人靠近,過來的人斥責記者,“你們是干什么的?”
經過十多天的蹲守跟蹤,調查記者已經確定益陽赫山區筆架山鄉的這家豬皮加工作坊里的豬皮碎肉和下腳料是送往了50公里外的資陽區,并且找到了這家煉油廠。記者在煉油廠暗訪時究竟遇到的是什么人?會發生什么?煉油廠的油品最終送往了哪里?明天的經視大調查為您揭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