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浙江麗水報告7例鸚鵡熱病例,其中1例救治無效死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疾控君疾控君,鸚鵡熱是啥?是養鸚鵡就會得的病么?
路人甲
疾控君
沒這么可怕啦~做好以下防護措施,安心遛鳥沒問題!
一什么是“鸚鵡熱”?
鸚鵡熱的病原體既非細菌,也非病毒,而是一種衣原體,主要在鳥類之間傳播,在特定條件下可由被感染的動物傳染給人,產生輕微的癥狀或導致重癥肺炎。因本病最初多在玩賞鸚鵡的人群中發現,故名鸚鵡熱。后發現其實鸚鵡之外的其他多種鳥類(如鴨子、火雞等)均可感染本病而具有傳染性,故又稱之為“鳥熱”。
鸚鵡熱曾在全球20多個國家暴發流行,尤其是歐洲和美國。近幾年,我國北京、浙江、安徽、廣東等地也陸續有零星散發病例報道。
二“鸚鵡熱”有哪些癥狀?
被感染的鳥類可能完全沒有癥狀,也可能致命。常見表現有食欲不振、眼睛紅腫、呼吸困難、腹瀉、糞便不成形等。
鸚鵡熱衣原體侵入人體后,潛伏期一般為5-14天。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常見為發熱、寒戰、頭痛、肌肉酸痛、干咳、呼吸困難等;也可累及肺外器官,出現胃腸道反應;危及生命的情況較為少見。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三什么情況下會感染“鸚鵡熱”?
鸚鵡熱很少直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是典型的動物源性傳染病,其主要的傳染來源為排菌禽鳥及其分泌排泄物,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接觸進行傳播:
_
呼吸道吸入混有病原體的顆粒物或感染性氣溶膠;_直接接觸排菌禽鳥及其分泌排泄物等;_經破損皮膚或粘膜等途徑感染。因此,在禽鳥養殖、屠宰及售賣場所都應注意防護。本次浙江報道的一名鸚鵡熱病例,就是因為圍觀別人宰殺鴨子而中招。寵物鳥飼主、獸醫、寵物店或從事家禽飼養加工的工作人員均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四如何預防“鸚鵡熱”?
對于非職業人群而言,家庭養鳥是感染鸚鵡熱的主要途徑。為了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安全,疾控君友情提醒廣大愛鳥人士:
_
購買渠道要正規,不撿來歷不明的禽鳥回家;_養鳥時不可過度擁擠,臨近的鳥籠可用隔板隔開,避免食物、羽毛或分泌排泄物堆疊,造成疾病在禽鳥間交叉傳播。_清理時要注意:鳥籠、食罐、水碗等應每天清洗;
清理前用水或消毒液濕潤表面,以防揚塵;
清理時戴好口罩及手套;
接觸禽鳥或可能沾染其分泌排泄物的物品后,需用流水、肥皂徹底洗手。
_發現禽鳥有可疑癥狀,請及時帶它隔離與治療;_自身若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且有禽鳥暴露史,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并告知醫生相關流行病學史。上海市科委科普項目資助
項目編號:20DZ2312100
供稿:方綺雯
編輯:邵海妍
審稿:潘浩馮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