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的趙先生經常飲酒,而且常喝醉,平時也不太注意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更沒有定期去醫院查體,結果在一次飲酒后劇烈嘔吐,后來竟然開始嘔吐鮮血,人也變得神志不清,家人趕緊把趙先生送到醫院搶救,醫生給出的最初診斷是——上消化道出血,其背后的原因更是有可能會危及生命,趙先生到底為什么會吐血呢?
一、上消化道出血是怎么回事?
消化道是指從食管到***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及直腸,醫學上把屈氏(Treitz)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歸為上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則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膽道、胰腺疾病引起的出血,既往做過胃空腸吻合手術后空腸病變引起的出血亦屬此范圍。如果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是指數小時內的失血量超過1000ml或循環血量的20%
消化道出血可以是消化道本身的炎癥、機械性損傷、血管病變、腫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其中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見病因,占所有病例的30~40%;其次是急性胃粘膜病變(應激性潰瘍),占22~30%;然后是肝硬化導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占20%;此外還有胃癌、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炎引起的出血、膽道出血(占0.18~5.5%)、胰腺出血、以及劇烈嘔吐引起的賁門粘膜撕裂綜合征(Mallory-Weisssyndrome)等。
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如此之多,每種疾病雖然都具有其各自的一些特殊表現,但如果只靠臨床癥狀是難以最終確診和鑒別,還容易出現誤診,而最直觀且最精確的檢查手段是胃鏡!
二、常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鑒別要點
1、消化性潰瘍出血居消化道出血首位,年輕人好發,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更易出血,提示病變具有高度活動性,常合并有周期性、節律性疼痛,出血前數日疼痛加重,部分患者出血后疼痛緩解,一般為靜脈出血,表現為黑便,少量僅表現糞潛血陽性,量大時也可嘔血,胃鏡檢查可確定潰瘍部位、大小,結合活檢可鑒別良惡性。
2、急性胃粘膜病變起病急驟,常以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癥狀,多有誘因,如嚴重創傷、顱腦疾病、燒傷、嚴重感染、大手術后及用激素、NSAIDs消炎藥后,其中由于嚴重燒傷引起的稱Curling潰瘍,顱腦外傷、手術引起的潰瘍稱Cushing潰瘍,病變多發生于胃體高位,呈多發性糜爛或淺表潰瘍,出血可在短期內反復發生,急診內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3、胃癌很少大量出血,多為少量持續出血,偶爾潰瘍型胃癌可引起大出血,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常伴食欲不振、進行性消瘦,體檢有上腹部腫塊、左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
4、膽道出血由膽囊炎、膽石癥引起者多有右上腹劇烈疼痛,繼以嘔血、黑便;由膽道蛔蟲、肝內感染、膽道血管瘤、肝動脈瘤等引起者以黃疸為主要表現,膽道出血多較突然、兇猛,體檢可及腫大而壓痛的膽囊。
5、食管賁門粘膜撕裂綜合征常在劇烈嘔吐、腹內壓驟增時出現,表現為賁門、食管遠端粘膜、粘膜下層縱向撕裂大出血,做急診胃鏡可確診。
三、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趙先生的的最終診斷!
正常情況下,消化道、脾臟的血液都要經由肝臟回流,經過肝細胞代謝和解毒的處理之后,再經肝靜脈回流到體循環系統,如果門靜脈血流路徑有了阻塞,或因為肝硬化導致血流不暢的情況,就會出現門靜脈系統壓力升高,血流經由“側枝循環”另尋出路的現象,這就會形成食道胃底靜脈曲張。
趙先生由于常年的大量飲酒導致了酒精性肝硬化,形成食道靜脈曲張,最常出現在食道下方三分之一,由于這些靜脈血管暴露在食道內壁,很容易因為壓力過大而破裂導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表現為吐血、解黑便或血便、心跳加快、臉色蒼白、血壓降低或休克等癥狀。
所幸的是,趙先生經過緊急搶救,終于挽回了生命,但酒精已經對肝臟造成了嚴重損傷,這個病例再次提醒我們,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對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