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年8月22日太子李賢被廢,第二天,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李哲(原名李顯),就被立為了太子。
和李賢剛剛被立為太子時一樣,李治對李哲也是抱滿了期望,當即就委派了一批重臣去輔佐他。
但是,很快李治就發現,這個兒子與前面倆兒子的聰明伶俐很不相同。24歲的李哲堪稱平凡一哥,不僅智商平庸,為人窩囊,還喜歡公款旅游吃喝。
李哲的第一任老婆叫作趙氏,是他老爺李淵的第19個女兒的女兒,也就是李治的表妹,他的表姑。
表妹成了兒媳,姑姑成了親家母,親上加親讓李治非常高興。所以,他閑著沒事就經常往姑姑家跑,動不動就賞賜姑姑一點東西。
沒想到,這件事竟然讓武則天火冒三丈。她可能是覺得李治又看上了自己的親姑姑,所以就把所有的怒氣都撒到了兒媳趙氏的身上。
從此以后,武則天每天都在李治面前說趙氏的壞話,例如昨天沒問安,今天沒端洗腳水等等。
沒過多長時間,武則天就以趙氏對自己不恭為理由,把趙氏給廢了,關進了女牢。至此,武則天還不泄憤,又別出心裁的虐待了兒媳一番,讓獄卒一天三頓只能給她提供生米和生肉。
結果可想而知,從小就嬌生慣養的姑娘哪里受過這種虐待,沒過幾天,趙氏就被活活餓死在了牢中。李哲知道以后,也不敢替老婆伸冤,轉過身就又娶了一個。
如果說這是李哲為了自保的委曲求全,那就是高看了他,因為這位仁兄幾十年后,大權在握的情況下,依然很窩囊,到時候我們詳細再講。
趙氏的母親常樂公主倒是一個很有血性的女人,后來武則天準備自立時,越王李貞起兵勤王,寫信給常樂公主要求響應。常樂公主二話不說就同意了,并且還說了幾句讓眾多李唐皇室都為之汗顏的豪言壯語:
宗社所托,不舍生取義,尚何須邪?人臣同國患為忠,不同為逆。
后來李貞兵敗自殺,常樂公主也被殺害,武則天又用改名大法,把她的姓氏改為了虺(huǐ,一種毒蛇)氏。
不久之后,李治又帶著武則天去洛陽游玩,讓李哲在長安監國,鍛煉一下他的執政能力。結果李哲沒有了人的管束之后,立刻就放飛了自我,上班遲到,下班早退,吃喝嫖賭變著花樣的折騰。
看到兒子如此不堪,李治一口老血差點噴了出來,對李哲徹底死了心。但是時間和精力都已經不允許他再廢掉一個兒子了。
因為這個時候,李治已經被高血壓折磨的死去活來了。沒人能保證老四李旦不是個***,也沒有人能保證李治還能再活幾天。所以,他不得不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武則天身上。
過去的30年里,這個女人對自己忠心耿耿,如影隨形。
作為皇后她愛惜百姓,上書建言十二事,提倡節儉、勸課農桑。
作為女人她乖巧懂事,打壓外戚,編纂《外戚訓》、《列女傳》。
國家大事,她處理的妥妥當當,文武百官,對她服服帖帖,帝國在她的幫助下蒸蒸日上。
最重要的是,武則天此時已經是一個年近六十的歲老人了,即便李治死后武則天做呂后第二也無大礙,過幾年她掛了,權力還是李哲的。
所以,在生命最后的幾年里,李治一改提防武則天專權的態度,開始為自己死后,武則天能夠順利掌權做鋪墊。
李治先是用各種理由,把明確反對武則天的宰相郝處俊、李義琰罷了官。
還記得這兩個人吧?當年他們因為堅決反對李治把大權交給武則天,而被李治相繼提拔重用。現在李治卻把他們全部罷了官,意思顯而易見,天要變了。
682年,李治又把一些四品官員提拔了為了宰相,如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玄同、劉景先等人。
唐朝原來的宰相只允許三品官員擔任,名字叫同中書門下三品,如今把四品官員也提拔上來,主要目的就是要稀釋老宰相們的權力,讓武則天有足夠的權威控制宰相。
但是為了防止老宰相們對此不滿,所以李治就給這群人起了個新名字——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此以后,這個頭銜就逐漸代替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了真正的宰相。
隨后,李治又把廢太子李賢流放到了巴州(今四川),防止自己死后,李賢可能在京城做亂。
這三招下來,即便是傻子也看出了李治的心思,更何況那些久混官場的老油條。
所以,從此以后大部分宰相開始放棄所謂的忠義節操,向武則天的身邊靠攏,反正是你李家的天下,你愛怎么著就怎么著吧,伺候呂后第二總比讓自己斷后強。只有小部分死硬分子,仍然堅持信仰,做了最后的抵抗。
有一天,已經80歲高齡的宰相劉仁軌拄著拐杖,微微顫顫地陪同李治去參觀一個新竣工的宮殿。
剛剛進入宮殿,李治還沒來得及欣賞,劉仁軌看見了幾面鏡子,就大喊了一聲,腿也不拐了,手也不顫了,拐杖一丟,撒開丫子就跑了出去。
李治被嚇了一大跳,以為劉仁軌在鏡子里看見了鬼,提起龍袍就趕緊往外竄,問他到底咋回事。
劉仁軌這才拐彎抹角的說出了原因:
空中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皇帝,我剛剛看見了好幾個天子,覺得十分不祥。
面對這種別具一格的勸諫,李治長嘆一聲。許久之后,他終于后悔了當初的錯誤決定。是啊,地上真不應該有兩個皇帝,那就把殿中的鏡子全拆了吧。
劉仁軌一聽,被李治的裝傻充愣搞的哭笑不得,從此以后他也是心灰意冷,再也不勸李治一句。
良言不勸該死鬼,慈悲不渡自絕人,既然你自絕于路,那也就只能這樣了!
682年春天,原本富饒的關中平原,又一次發生了大規模的旱災。
干燥的環境有利于蝗蟲的孵化,所以大旱之后又有了蝗災。農民顆粒無收,就開始吃草根、樹皮甚至老鼠,而老鼠身上又是各種病毒的宿主,所以蝗災之后又引發了瘟疫。
三種災害接連而至,關中的米價沒過幾天就暴漲80倍,到了400錢一斗(李世民時為5錢一斗),一時間餓死在路上的百姓,從長安一直排到了洛陽,沒餓死的人,也開始了自相殘殺,或者易子而食。
李治和武則天作為一代明君,十分心疼百姓,不愿看到如此慘狀,所以轉過身就跑到了洛陽,眼不見心不亂,死哪都行,別死在自己眼前。
到達洛陽以后,他們也沒有全力賑災,而是讓人在嵩山以南大興土木,建了一座奉天宮。準備宮殿建成之后,就到嵩山舉辦封禪大典,以告太平于天。如果嵩山封禪順利的話,那就繼續封禪,一直到封遍五岳為止。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治置百姓于不顧,一心只想告訴老天爺自己有多牛的虔誠,終于感動了蒼天。
第二年冬天,李治帶著武則天從洛陽出發,一路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的到達了嵩山南麓的奉天宮,準備熱熱鬧鬧的籌備次年的封禪大典。
老天在這時候終于開眼了——你也不用搞封禪這一套了,直接上天喝茶得了。
原來還頗有精神的李治,就在這個時候突然之間病情急劇惡化,甚至到了失明的地步。
御醫秦鳴鶴見狀拿起大針,就往李治的腦袋上招呼了兩針,李治這才慢慢的恢復了視力。但是,放血療法只能緩解一時,卻不能將李治從鬼門關拉回來。
趁著最后的力氣,李治急忙下詔,停止封禪嵩山,廢除奉天宮,匆匆忙忙地往洛陽狂奔而去。
11月24日,李治終于在臨死之前返回了洛陽,十幾天之后,就崩在了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謚號“天皇大帝”。
關于李治,兩唐書的作者都給予了很負面的評價。
《舊唐書》說他:“古所謂人國為一人興,前賢為后愚廢,信矣哉!”
《新唐書》更是毫不客氣的說他:“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卒用昏童。”這里的“昏童”指的就是李治。
但是這20多篇寫下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他并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雖然與李世民相比,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軍事方面他都有很大的缺陷。但是,古往今來數百個帝王又有誰能夠與李世民相提并論呢?
如果與一般的君王相比,李治甚至可以稱得上一代雄主。
他殺功臣,并不是因為頭腦昏庸才殺,而是為了爭奪權力,而且他并沒有大開殺戒,而是將殺戮控制在了較小的范圍之內。
他用奸佞,并不是因為不辨是非而用,同樣也是為了權力,而且他沒有放任奸臣橫行,而是將危害控制在了較小的危害之中。
如果拋開權力斗爭,只看文治武功的話,他的成績完全配得上輝煌二字。
在他統治大唐的34年里,唐朝的名臣良將層出不窮,蘇定方、劉仁軌、裴行儉、薛仁貴個個堪稱人杰。
在這些名將的開拓之下,唐朝滅西突厥、定百濟、平高句麗,疆域史無前例的達到了1200多萬平方公里,至今為后世所傲。
唐朝的人口也從1000多萬爆炸式增長到了3000萬左右,百姓們雖在大災之年困苦不堪,甚至自相殘殺易子而食,但在平常的歲月里,百姓們還算安居樂業,并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動亂。
可以說他在最大程度上,延續了大唐帝國的強盛與輝煌。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或者武則天早掛幾年,我相信歷史關于李治的評價超越文景不在話下,甚至還會被作為典范而流傳于后世。
可惜的是,他的豐功偉績全都毀在了武則天的手里,可是這一切又能怪他嗎?
誰能想到,在古代那種糟糕的醫療條件下,一個60歲的女人還能再活22年?
誰能想到,在天天宣講忠孝仁義的年代里,一個母親會殺兒子、廢兒子不擇手段?
誰能想到,在重男輕女如此嚴重的封建社會,一個女人會石破天驚悍然稱帝?
誰也想不到,不僅李治想不到,甚至幾千年后的我們,也會為武則天的種種暴行而不可思議。
李治也許不是一個好人,也許不是一個好皇帝,但放在守成之主里,他絕對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有此一生,或有遺憾,但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