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指甲平均每天要生長0.4毫米,想要修煉“九陰白骨爪”,估計個把月就夠了。由于指甲終生生長不停。指甲如果不剪,它們就會不停地長長,長時間不剪指甲,不僅容易“劈”,還很容易藏污納垢。
現(xiàn)代人用指甲鉗,剪指甲十分輕松,但是指甲鉗的發(fā)明是要到20世紀30年代,由一位美國人利用杠桿原理發(fā)明的。在此之前,可沒有怎么方便的東西,那么古代人怎么剪指甲,古時侯用什么工具呢?
重視指甲的古人古人剪指甲可不像我們現(xiàn)在這般輕易,通過對歷史長久以來的考證,我們知道古代人剪指甲的***其實就是剪和削,并且也曾出現(xiàn)過很多的專用的工具。
古人很重視身體的清潔,同時也很看重指甲,在周禮中對出生和死亡的人的指甲置放都有明確的要求。對修剪指甲的也很講究,不單純是整潔衛(wèi)生的要求,而是加入了很多忌諱迷信的內(nèi)容。特別是女性,因為古人暴露的部位只有面部和手部,纖纖玉手也成了女性的第二張臉。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在描寫女性時,就有許多描寫女性的指甲。唐朝詩人張枯的《彈箏》詩云:“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斜過翠云中。”句中的“玉筍紅”指的是嬌艷鮮紅的指甲。
清銀鎏金累絲嵌珠石指甲套藏于故宮博物館
元曲中就有寫道:“粉云香臉試搽,翠煙膩眉學畫,紅酥潤冰筍手,烏金漬玉粳牙,鬢攏宮鴉。改樣兒新鞋襪,挑粉垢修指甲。收拾得所事兒溫柔,妝點得諸余里顆恰。”可見修剪指甲,是古時女性妝扮的基本功。
古代剪指甲是件大事在先秦時代,人們認為指甲是凝滯之物,不勤剪會抑制體內(nèi)濁氣排泄,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對指甲進行修理。許多傳統(tǒng)醫(yī)書、養(yǎng)生書也都提倡定時修剪指甲,如唐代孫思邈《保生銘》說:“寅丑日剪甲,理發(fā)梳百度。”唐代唐臨《腳氣論》說∶“丑日手甲、寅日足甲割之。”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說:“寅日剪指甲,午日剪足甲,燒白發(fā),并吉。”
青銅剪
同時古人有著“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對于剪下的指甲,古人置入囊匣等物中存放起來或埋入土中。宋人張君房《云復七箋》記載:“凡梳頭發(fā)及爪皆埋之,勿投水火,正爾拋擲。”在喪葬禮儀中,指甲的處理更是極為重要。
《禮記·喪大記》云:“君、大夫馨爪,實于綠中;士,埋之。”意思是君、大夫死后將發(fā)爪埋于棺內(nèi)四隅,士階層埋于坑中。唐代《開元禮》《通典》,宋代《政和五禮新儀》,明代《會典》和清代《大清通禮》等書中都有類似“剪須斷爪,盛以小囊,大驗納于棺”的記載。
最早的時候古人修指甲是用“削”的,就跟削木棍、竹子一樣。貴族是用青銅刮刀,普通百姓則是用粗糙的石頭直接蹭,磨掉長指甲。當然,據(jù)說也有用嘴咬的,就像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愛啃指甲一樣。
清代剪刀
但是用刀削指甲技術含量太高了,因為指甲與手指尖幾乎是挨著的,稍有閃失就會傷及手指。傳統(tǒng)醫(yī)書中也收錄有不少醫(yī)治指傷的藥方,如明代薛鎧的《保嬰撮要》記載說,“一女子十四歲,修指甲誤傷痛,妄敷寒涼及服敗毒之藥,遂腫至手背,肉色不變,余先用內(nèi)消托里散,手背漸消,次以托里散為主,八珍湯為佐,服兩月余而愈。”
在秦漢時期剪刀被發(fā)明出來后,人們都開始用剪刀來修理指甲。
早期的剪刀
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最早的剪刀來自西漢初期,是交股剪刀,其形制跟現(xiàn)在的U形剪刀有點接近。
最早的交股剪刀唐代詩人賀知章《詠柳》詩句有云:“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交叉式樣的剪刀實物,是在洛陽北宋熙寧五年的古墓中發(fā)現(xiàn)的,在刀與刀把中間,打了軸眼,裝上支軸,將支點放在交叉刀之間。這種剪刀利用了杠桿原理,使用起來既方便又省勁兒。和現(xiàn)在日常用的剪刀一般無二了。
唐朝繡花銀剪刀
雙股式剪刀
古代還有“刀鑷工”的行當,其工作就是給顧客修面、修眉、刮胡子、剃發(fā),以及修剪指甲。在清明上河圖中,以及最近熱門的《長安十二時辰》中都有體現(xiàn)。
正在給顧客修面的刀鑷工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剪指甲看似是個小事件,里面卻含有大學問,當我們再次剪指甲的時候,細細研究品味吧。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