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產行業繁榮。不誤導不夸大不炒作不標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內享用一份精品!
中國有悠久的養魚歷史和豐富的養魚經驗,青魚、草魚、鰱和鳙是傳統的四大養殖魚類,鯉、鯽、團頭魴、鳊及鯪等也是重要的養殖經濟種類。漁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田土承包到戶,自此以來養魚業發展迅猛,總產量逐年提高,2020年,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27543.47億元,全國水產品總產量6549.02萬噸。所以,中國是當今世界淡水養殖業最為發達的國家,無論養殖面積和總產量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雖然我國水產養殖業發達并成熟,養魚人士眾多。但是,可供我們養殖的品種很多,有些品種并不為我們熟知并掌握其特性。本文將分期行文就魚類品種作一簡單敘述,以期能有"耳熟能詳"的作用,僅供參考。
本文(本期)僅以常見品種的草魚、鰱魚、鳙魚、青魚四大家魚,鯉魚,鯽魚和團頭魴等七種大宗淡水魚類為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1,鯉魚
鯉魚,拉丁學名:Cyprinuscarpio,鯉形目鯉科動物,屬雜食性水生動物,為國人常見常養魚種。
鯉魚體型短粗,口呈馬蹄形,吻朝下似親嘴狀,唇厚,兩根須,尾鰭紅色或微紅或黃色,背鰭和臀鰭均有一根粗壯帶鋸齒的硬棘,側線鱗33-39。
鯉魚屬于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底層魚類,食性雜,食量大,有拱泥覓食的習慣,故有一定的"改底"作用。一般畝放800-2000尾。
2,鯽魚
鯽魚屬鯉形目、鯉科、鯽屬,俗稱:鯽殼(川渝)、喜頭(湖北),鯽瓜子(東北),河鯽魚(上海),月鯽仔(廣東),古稱:鰿、鮒、寒鮒。英文名:Goldfish,cruciancarp。鯽魚分布很廣,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中底層魚類。一般意義上的"鯽魚"不包含工程鯽,本文如此。
鯽魚呈流線型(也叫梭型),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輪廓隆起,尾柄寬;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小,吻鈍。無須。下咽齒一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緊密,鰓耙數100~200。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后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
鯽魚屬小型魚類,體型較小,以植物為主食的雜食性魚類,能適應各種劣質水域,耐低氧,食性雜,一年四季都能覓食,喜群聚,生長速度較慢。鯽魚品種繁多,優質鯽魚的側線鱗必須在29片(枚)鱗甲以上,多者為35片(枚)鱗甲甚至以上,如果少于或等于28片(枚)鱗甲則為土鯽或者至少為劣質鯽魚,總之,鯽魚的側線鱗甲片數目越多越好越肯長。一般畝放2000-5000尾。
3,草魚
草魚又名鯇,古稱鰀,身材苗條呈"棍棒狀”,俗名草棒,鯇魚,混子。草魚屬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學名Ctenopharyngo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ennes),是鯉科魚類中的大型經濟魚類,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青草鰱鳙)之一。
草魚頭鈍,頭額部略平扁,口弧形,上頜較長。體長,圓筒狀,鱗片較大,呈圓形,腹圓,無腹棱。咽齒2行,齒梳形,齒面呈鋸齒狀,兩側咽齒交錯相間排列。側線鱗38~44,側線前部呈弧形,后部平直,伸達尾鰭基。
(草魚的咽喉齒:草魚為了便于吃草,咽喉齒為篦齒狀,切割草葉更為方便)
草魚的生長很快,在內陸水域算長勢最快的品種之一。草魚,顧名思義,以草料為主要食物,在自然狀態下成魚以吃水草為主,是典型的草食性魚類。草魚是中層魚類,其生長迅速、飼料來源廣。一般畝放500-1000尾。
4,青魚
青魚屬鯉形目鯉科青魚屬中的唯一種類,又俗稱黑鯇、螺螄青、青鯇、烏青、青混。青魚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家魚之一。青魚長得很像草魚,但全身的鱗片和魚鰭卻是帶灰黑色為主。
青魚體形似同草魚,體前部呈圓筒狀,后側扁,口呈弧形,下頜稍短,頭部與草魚有所區別的是:草魚頭部看似扁平,而青魚頭部看似***略微尖突。青魚圓鱗,背黑或青灰色,腹白,成年后整體黝黑,側線鱗39-42。
青魚是中下層魚類,長勢快,體型大,性子急,屬肉食性兼雜食性魚類,常以螺螄、河蚌、甲殼類等底棲動物及有殼動物為食,至今沒有發現有吃食魚類的現象。
(青魚的咽喉齒:青魚嗜食螺螄類,其咽喉齒呈臼齒狀,用來碾碎螺蚌外殼更為有力)
青魚的牙齒并不在口腔前部而是在咽部,而且牙齒不是尖利的犬齒,而是類似于臼齒,專門用來碾碎螺殼、蚌殼。一般畝放500-1000尾,混養清吃底棲螺蚌,畝放30-50尾。
5,鰱魚
鰱魚,古稱鱮,別名白鰱,鰱子、跳鰱。屬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鰱亞科。學名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CuvieretValenciennes),是中國四大家魚之一,上層魚類。鰱魚形態和鳙魚相似,但鳙魚頭大、性子親和,鰱魚性急躁、善跳躍,經常會跳躍出水面,群聚而行。
鰱魚體側扁,腹部狹窄隆起似刀刃,自胸部直至***,稱為腹棱。體色銀白,背部稍帶青灰。鱗細小。各鰭灰白色。胸鰭末端伸達腹鰭基部。口寬大,鰓粑特化,彼此聯合成多孔的膜質片,口腔后上方具螺旋形鰓上器。口闊,端位,下頜稍向上斜。眼小,位置偏低。側線鱗為78-88。
鰱魚是上層魚類,以水里浮游生物中的浮游植物及藻類為食,是典型的濾食性魚種,故鰓耙細而密,同側鰓耙彼此相連呈海綿狀膜質片,利于濾取微細食物。白鰱因其食性特殊---濾食水生藻類,能凈化水質,有“水中清道夫”雅稱的特殊魚種,混養恰當的比例(比如畝放100-300尾)時,有調節水質的作用,對抑制藍藻暴發有特別的效果。因此,現代池塘養魚都須混養鰱魚,可保水質無憂!一般畝放500-800尾,混養,畝放100-300尾。
6,鳙魚
鳙魚又叫花鰱,俗名大頭魚,胖頭魚、黑鰱、麻鰱。鳙魚是中國四大家魚之一。體型跟白鰱相似,但口寬且上翹,性情溫和,不愛跳躍。以浮游生物中的浮游動物為主食,也是典型的濾食性魚種,是中上層魚類。
鳙魚頭大而且寬,口也很寬大,且稍微上翹。頭長大于體高。吻短而圓鈍。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傾斜,下頜稍突出,口角可達眼前緣垂直線之下,上唇中間部分很厚。眼位比較低。鰓耙數目很多,呈葉狀,排列極為緊密,但不連合。腹部在腹鰭基部之前較圓,其后部至***前有狹窄的腹棱。側線鱗99-115。
鳙魚背部及體側上半部微黑,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部灰白色。各鰭呈灰色,上有許多黑色小斑點,故名"花"鰱。有專養鳙魚技術的,可以畝放400-600尾,混養,畝放50-100尾。
附:魚的鰓耙
鰱鳙魚均是濾食性魚類,濾食浮游生物全靠魚鰓發揮過濾作申,因此,鰓耙器官對于鰱鳙魚尤為重要。
鰓耙為濾食器官,亦有保護鰓絲的作用。鰓弓朝向口咽腔的一側長有角質鰓耙,每一鰓弓上長有內、外兩列鰓耙,其中以第一鰓弓的外鰓耙最長(鰓耙數統計此)。
(鰱鳙魚的鰓耙區別)
鰓耙的數目、形狀也因食性不同而不同:取食大型食物的魚類,鰓耙粗短;食細微食物的魚為,鰓耙細長且排列緊密;以浮游生物、底層有機碎屑為食的魚類,鰓耙特化為網狀,如鳙為680條,鰱為1700條。
7.鳊魚(武昌魚,團頭魴)
民間俗稱的鳊魚,一般是指武昌魚。武昌魚學名團頭魴(Megalobramaamblycephala),別名鳊魚、魴魚。它的食性同草魚,是以草食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以草,藻類為食,屬于中小型魚類。
(團頭魴、武昌魚)
團頭魴體高側扁,"扁"、"鳊"同音,故名"鳊"魚,全身稱菱形,體被為青灰色,兩側為銀灰色,鰭灰色,腹部銀白。頭小嘴小,頭后背部急劇隆起,口裂廣弧形。
目前民間把武昌魚(學名團頭魴)稱為"鳊魚",其實,"鳊魚"應該是三種魚的統稱,即長春鳊、三角魴、團頭魴。這三種魚外形相似,非內行不易分辨。其中團頭魴又名武昌魚,因***寫詞“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欽點武昌魚后,讓該魚變得最為聞名遐邇。
(團頭魴、武昌魚)
團頭魴身子扁平,頭小背高,看上去像是縮著脖子,所以古人稱該鳊魚為"縮項"。團頭魴側線鱗50—60。一般畝放1000-1500尾。
(厚頜魴)
另外,真正的鳊魚,應該是一種稱為厚頜魴的魚種。厚頜魴Megalobramapellegrini(Tchang)隸屬鯉科、鲌亞科、魴屬。漁諺“一鳊二巖三青波”,說的是最好吃的三種長江有鱗魚類,其中“鳊”就是指厚頜魴。厚頜魴俗名“烏鳊”,它頭小、體高、肉肥、味美。目前屬于高檔魚之列。
還有很多魚類種類,我們將分期為大家呈現!
(備注:本文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頭條號@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魚類##魚##水產##水產養殖##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