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珍海味,一種是山林里的美味,一種是海洋里的美味,哪種更好吃,勢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各的說法。
不過,如果你去了盧氏,吃了這兩樣山珍,一定會把票投給前者,因為味道實在是太讓人難忘了。今日,和大薈師一起走進盧氏,嘗嘗香菇和猴頭吧。
盧氏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獲得過“全國第三屆百佳深呼吸小城”、“第20屆亞洲旅游業金旅獎·十佳綠色生態旅游目的地”和“美麗中國·生態旅游十佳示范縣”等稱號,環境好,自然山珍也少不了。
早在古時,盧氏就是木耳、蘑菇、猴頭等山珍出產地,改革***后,當地***又鼓勵農民大力發展香菇生產,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成為南方各省食用菌市場的重要貨源。
當地有伏牛山和熊耳山等,山雖多但不高,崇山峻嶺中生長著茂密的櫟樹林,拿盧氏人的話說,這是祖先留給子孫的一筆巨大財富。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些櫟樹古時伐倒后,靠自然調節生長黑木耳,朵大肉厚,成了居民們賴以生存的謀生工具之一。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民朋友們開始人工制菌,借助山林的優勢,生產出了盧氏香菇。
作為三門峽市盧氏縣的特產,它以朵大、肉厚、質細嫩、味鮮美、滑潤爽口以及花菇率高而出名。
全縣樂于種香菇,鄉鄉村村有安排,家家戶戶都參與進去。
如今,每年冬天,大伙兒上山砍伐雜木、櫟樹枝干,利用農閑開機粉碎,到了春天,就相互間幫忙裝袋,再上鍋上籠用蒸氣消除雜菌。
等到了秋天,香菇開始發菌,發菌后被搬到院外的架子上,一排一排地擺放著。
次年冬天來臨時,氣溫降到攝氏20度以下,香菇開始萌生慢長,不久,朵朵胖胖的白色菇丁就冒了出來。
這時候,就可以用小刀片將結實的塑料袋割開一個小口兒,讓菇丁透氣生長。再過幾天,菇丁慢慢變成了傘狀,等全部撐開就可以收獲了。
別看等待的時間有些長,可一切都是值得的,氣溫低,香菇被冷風吹了,會裂開了一條條口子,菇茶就像一朵荷花一樣,人稱花菇,最貴時在南方一公斤可賣三四百元。
而猴頭,則是另一種珍貴的食用菌。由于外形、體外的絨毛形狀以及顏色酷似猴子的頭,所以它被取名為猴頭。
一般而言,猴頭常寄生在麻櫟、栓皮櫟、青剛櫟等櫟類樹木的干枯樹樁或活樹的干枯部分,7、8月份冒頭。
用來做菜的話,猴頭味道鮮美可口,每百克猴頭中含蛋白質26.3克,脂肪4.2克,還含有多糖,所含蛋白質水解后可得16種氨基酸,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猴頭中含有七種。
此外,還含有鈣、磷、鐵、胡蘿卜素等營養成分。
這兩種山珍,給當地的農民送去了福音,也讓旅行到此地的游客有了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