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AppleWatch的各個表盤總體延續了蘋果軟件上手即用的家族特征,但其中仍然存在簡潔與復雜的風格之分。特別是有幾個包含多種子表盤、刻度的指針表盤,其功能和用途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遺憾的是,或許是為了把更多筆墨留給健康檢測、運動記錄這些「智能」味更濃的功能,AppleWatch官方使用手冊的「表盤與功能」章節非常粗略,只是以流水賬形式列舉了表盤的造型和功能,具體操作***則都留給用戶自己腦補。而網上的AppleWatch和watchOS評測雖然數量繁多,但也基本都對表盤一筆帶過,或者照抄蘋果在發布會和文案中的描述。
作為一個缺少機械表背景知識的用戶,我對AppleWatch中的復雜表盤一直是一知半解的,watchOS近來新增的正計時、GMT等表盤更是讓我一頭霧水。在向使用手冊和評測文章求助無門后,我只好走上了自學之路。以下就是我的自學筆記,希望對同樣困惑于AppleWatch復雜表盤具體用法的讀者有所幫助。
計時碼表(Chronograph)計時碼表是AppleWatch最早的內建表盤之一,其布局在機械表中也屬常見設計,但AppleWatch的版本仍然借助數字化的優勢提供了更多靈活性。
默認狀態下:
外圈刻度、時針和分針與常規表盤相同;秒針靜止,始終指向12點方向;兩個小表盤中,12點鐘方向的表盤靜止,6點鐘方向的表盤指示當前分鐘的秒數。輕按表盤右上角的按鈕,表盤將進入計時模式。該模式下:
外圈刻度變為用戶設定的標度,可在每圈3/6/30/60秒中選擇,秒針每轉一圈即表示經過相應的秒數;兩個小表盤中:12點鐘方向的表盤指示經過的分鐘數,其刻度疏密隨用戶設定的外圈標度而變;6點鐘方向的表盤變暗,仍然指示當前分鐘的秒數;右上角為開始/停止計時按鈕;右下角為分段/重置按鈕,在計時中按下可新增一個分段(用于記錄跑步中的每圈用時等),同時表盤上會新增一根藍色的秒針指示該圈經過的秒數;停止計時后再次按下,可返回普通模式。***計時碼表(ChronographPro)這是watchOS7的新增表盤之一,在Series4及以后的型號(即具有「圓角屏幕」的型號)上才能啟用。該表盤的「***」屬性體現于更多的子表盤和支持視距儀(tachymeter)功能。
ZenithChronomasterElPrimeroRevival
默認狀態下:
外圈刻度、時針和分針與常規表盤相同;三個小表盤中,3點鐘和9點鐘方向的表盤靜止,6點鐘方向的表盤指示當前分鐘的秒數。輕按表盤外圈,表盤將進入計時模式。該模式與上述「非***版」計時碼表的計時模式基本相同,主要區別在于:
開始/停止計時按鈕和分段/重置按鈕從右側移至下側;原本位于12點鐘方向的小表盤移至3點鐘位置,仍然指示經過的分鐘數;9點鐘方向增加了另一個小表盤,用于以更大顆粒度顯示經過的分鐘數(如將外圈標度設置為3或6秒)或小時數(如將外圈標度設置為30或60秒)特殊地,如果將表盤編輯為「視距儀」,則輕按表盤外圈后表盤將變為視距儀模式。該模式下:
外圈刻度是一組數值漸小而間距漸大的數字,每個數字與該刻度原本對應的秒數的乘積總是3,600(一小時中的秒數)。因此,刻度指示的數字就是速率(rate),即以對應秒數為單位時間重復做某事時,一小時內能完成的次數。例如:在汽車勻速行駛中開始計時,駛過一公里后停止計時,則秒針指向的數字就是當前速度對應的公里時速;在折千紙鶴時開始計時,折完一個后停止計時,則秒針指向的數字按當前效率每小時能折出的個數。小表盤的功能與普通計時模式相同。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計時狀態是在所有計時碼表/***計時碼表表盤間同步的,且不受編輯表盤操作的影響。因此,在一個表盤上開始計時后切換到其他碼表類表盤,或者編輯表盤切換外圈標度,計時仍將繼續、且會適應當前表盤的標度來顯示。
正計時(Count-Up)正計時表盤是watchOS7的新增表盤,其現實中的原型是潛水表(DiveWatch)。由于潛水活動往往需要控制水下時間,潛水員會在入水時將潛水表外圈上的標記手動旋轉到和分針對齊,這樣,在水下就能直接根據分針指向的數字讀出經過的時間。
ThreeSeiko55thAnniversaryDiveWatches
默認狀態下,刻度和指針的行為與常規表盤相同。
輕按表盤外圈,表盤將進入正計時模式。該模式下:
位于12點鐘方向的倒三角形標記(marker)將會自動旋轉到與分針對齊——此時直接按下綠色的「開始」(Start)按鈕,表盤將從零開始向上計時;也可以先轉動表冠令倒三角形標記偏離分針,再按下「開始」按鈕;表盤將以偏離的分鐘數為起點向上計時;隨著計時推移,分針掃過的路徑上將會出現更多小刻度,每一個小刻度即代表經過一分鐘。此外,分針指向的外圈數字即為經過的分鐘數;正計時過程中輕按表盤,當前計時讀數將以數字形式放大顯示,按下該界面的「停止」按鈕即可結束計時。GMT表盤GMT表盤也是watchOS7的新增表盤,其現實中的原型是24小時手表(24-hourwatch)。這種手表具有可以旋轉的外框,從而實現同步顯示GMT時間和當地區時的功能,非常適合飛行、航海等場景。
TheZodiacAerospaceGMTLimitedEdition
默認狀態下:
刻度和指針的行為與常規表盤相同;外圈有24個刻度,對應一天中的24個小時,當前時刻由紅色時針指示,且外圈上對應的刻度將變為數字顯示;外圈底色由用戶設定的兩種顏色平分,分別對應6PM至6AM和6AM至6PM的刻度。旋轉數字表冠,表盤將顯示世界各主要城市(及自動定位的當前所在地)的時間列表。選定一個城市后按右下角的確認按鈕,即可將該城市所在時區設定為第二時區,此時:
內圈12點方向顯示該城市的簡寫名稱;紅色時針和外圈數字刻度指示第二時區的時間;倒三角形的標記指向第二時區午夜12點對應的本地時間;外圈的底色不再平分,兩種底色的交界點為第二時區的日出/日落時間。這里,一個個性化技巧是,由于可以通過iPhone上的AppleWatchApp自定義城市的英文簡稱(「時鐘-城市簡稱」),只要將某個城市的簡稱改為想要顯示的字樣,再通過上述步驟將該城市設定為第二時區,就可以間接實現在GMT表盤上顯示任意文字的效果。
太陽刻度盤(SolarDial)太陽刻度盤是隨watchOS6推出的,也是我心目中最兼具美觀和實用的內建表盤之一。這個表盤在現實中并無形態固定的對應設計,具有類似功能的手表一般都是比較「天馬行空」的特別款。(當然,中國傳統的日晷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個「太陽刻度」的儀表。)
TheOchsUndJuniorDay/Night
太陽刻度盤的設計細節很難列舉完全,建議閱讀鐘表媒體Hodinkee為其專門寫的一篇《AppleWatch太陽刻度表盤的另類之美與黃昏的剖析》(TheEerieBeautyoftheAppleWatchSolarFace,andtheAnatomyofNightfall)。概括而言:
外圈共有24個刻度,對應一天中的24個小時,其中,12點鐘方向為正午12時,6點鐘方向為午夜12時;時針末端根據當前的日出或日落狀態顯示為實心或空心;時針的另一端是一個「迷你」表盤,可設置為數字或模擬表盤,以常規形式顯示時間;在內圈上,日出和日落的時刻附近各有四個圓點,從下往上分別對應太陽高度為地平線下18°、12°、6°和0°50’(即日出/日落,非0°的原因是存在大氣折射)的四個時刻,這就將白天與黑夜間的暮曙光(twilight)分為三個階段:當-6°≤太陽高度<-0°50’時,為民用曙暮光(civiltwilight)。該時段主要關系到人的生活,被認為是尚可不借助補光繼續從事戶外活動的時間,一個與其相關的近似時間段——日落后30分鐘至次日日出前30分鐘——還關系到是否需要開車前燈(lighting-uptime)、是否構成普通法上搶劫(burglary)等法律規定。當-12°≤太陽高度<-6°時,為航海曙暮光(nauticaltwilight)。之所以與「航海」掛鉤,是因為在該時段,天空處于一個暗到可以看見星星,但亮到可以看見地平線的狀態,對于海上導航意義重大。當-18°≤太陽高度<-12°時,為天文曙暮光(astronomicaltwilight)。該時段的「天文」意義在于,此時天空不被太陽照亮,所有肉眼可以看見的天體(最暗約六等星)逐一呈現或消失。點按表盤,界面上將會顯示當前的白天/黑夜狀態以及日照時間;轉動表冠,可以操作時針查看當天其他時刻的太陽高度狀態,小表盤還會對應顯示該時刻與當前時刻的差值。尾巴自問世以來,AppleWatch的表盤就一直備受詬病。的確,與基于Android、Tizen等系統的智能手表相比,AppleWatch的表盤既數量有限、又不向第三方***,個性化和功能擴展的空間都顯得落后。
之前,我也常常持這種批判觀點,但這番仔細觀察AppleWatch內建表盤的經歷讓我的態度大為改觀。這些表盤給我的印象是,相比于顯示更多功能,它們將更多功夫花在了「計時」這項手表的本職工作上,哪怕很多功能注定是小眾或晦澀的(例如視距儀、暮曙光刻度)。這固然不能彌補個性化和功能缺失的遺憾,但個中體現出的設計功力和蘋果式的細節控仍然是值得贊賞、未見超越的。
此外,AppleWatch中的指針表盤雖然都有現實中的原型,但其設計并未拘泥于對機械表的模擬(***og),而是充分利用了數字介質的優勢,在形態、功能等方面加以擴充,例如隨時間、地點動態變化的配色、刻度等。這不禁讓人想起喬布斯在發布初代iPhone、展示觸屏鍵盤功能時,也正是重點強調了其「呼之即來招之即去」、隨輸入框切換形態的靈活性。對于那種相較機械表的精工細作,數字表是否流于膚淺的質疑,這種源于而又高于的靈活性,或許就是一種有效的回應。
但也正因如此,AppleWatch使用說明和媒體評測對于表盤的忽視就越發令人不解。對于蘋果,向用戶說明基礎功能的操作***和設計思路,既是宣傳上的加分,也是應盡的義務。對于媒體,要避免評測陷入「交作業」的窠臼,僅靠擺拍和抖機靈是不夠的,還需要多下一點追根究底的「無用」之功。比如,先從重新認識暮色的三個階段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