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九章,老子這樣告誡世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有的東西達到了滿盈的狀態(tài)時候,不如就此罷手。
曾國藩,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正月,曾國藩的湘軍攻克鐘山,合圍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同年7月,已是兵敗如山倒的太平天國日薄西山,天京被湘軍攻破,太平天國正式滅亡。此時一些湘軍老部下和老戰(zhàn)友也都動了勸進的心思,讓曾國藩學習宋朝趙匡胤黃袍加身,那樣他們也能混個開國元勛。但此時曾國藩并沒有采納幕僚的意見,并于當年主動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且逐步解散了湘軍,以實際行動向朝廷表明自己沒稱帝野心。雖然他的做法不為世人理解,但這正是曾國藩信奉“圣賢”的為人準則,才能持盈保泰。
二、“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錘煉得很尖銳,是不能長久保持的。
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這句話的意思跟上一句“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所表達的意思有類似之處。兵器都是快打仗的時候把它磨尖了才可以。假如,平時天天磨,把它尖上加尖,尖了還要尖。那么,只要稍微一動,一接觸,那尖就碰壞掉了、折損了,就不可能長保了。本來,就很尖銳了,又不斷地再去捶煉,非要把它搞的更加尖銳,這真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是說,一個人做事不能太過極端太過鋒芒畢露,如果做事太極端了,這件事未必能做好,這就是老子給我們的智慧啟迪。
三、“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金玉堆滿家中,沒有人能夠守住,富貴加上驕傲,就會自招禍患。
自古以來有句俗語,叫做“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個“三代”是一個大約數(shù)字,當然也不能說沒有傳承三代以上的,但一定是不會永遠傳承下去。其實老子提出這種論斷:即使你擁有了財富,你能守得住嗎?獲得財富本來不易,守住財富又何曾不亞于獲得呢?
眾所周知,商紂王是一個極其昏庸而又極其殘暴的君主,然而這只是他后期的表現(xiàn),事實上紂王在位的初期,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君主。史書上記載,紂王自由聰穎過人,而且相貌英俊,體格魁偉,所以非常受父親的喜愛,而紂王在他統(tǒng)治的早年的確取得了了不起的文治武功。他對內(nèi)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進了經(jīng)濟發(fā)展,也強大了軍力;對外則通過一系列的征討,統(tǒng)一了東南,把東夷與中原的統(tǒng)一鞏固起來,使得商王朝的版圖大大地擴展了。紂王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可是人們更多地記住的卻是他的過錯,這是什么原因?qū)е碌哪?因為他晚年的作為不僅未能守住自己早年勵精圖治創(chuàng)下的輝煌業(yè)績,而且將祖先所建立的已傳承了數(shù)百年的大好江山也都給丟失了。若以紂王的早年作為來看,堪稱一個英明有為的君主,可是到了后來,他居功自傲,逐漸變得驕傲自滿,越來越貪圖于享樂,最后甚至到了無所不至其極的荒淫程度,從而令自己淪落為亡國之君。由此觀之,有力的印證了,老子說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大道智慧。
四、“功成身退,天之道”成功了就退下來,這才合乎天道。
很多人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但往往真正做到并踐行的卻廖廖無幾。縱觀歷史,哪些輔助帝王建功立業(yè)之后,聰明的人都是功成身退,時時躲避風頭,結(jié)果安享終老。而那些位高權(quán)重,挾不賞之功,仍手握兵權(quán),居功自傲、往往結(jié)局悲慘,令人唏噓不已。
說起韓信大家都知道,他是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之一,西漢時期與蕭何、張良并稱為西漢三杰。西漢建立后,韓信被封為楚王,手握兵權(quán)。劉邦害怕韓信功高蓋主,就命蕭何設(shè)計奪了韓信手中的兵權(quán),第二年蕭何、呂后合謀設(shè)計謀殺死在長樂宮中。
韓信在軍事上的才華可以說是數(shù)一數(shù)二,甚至被后世譽為“兵仙”,其擅長以少勝多,領(lǐng)兵作戰(zhàn)的確如天兵天將,簡直是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但是在政治上的頭腦太過愚鈍,犯了大忌,以功要賞。不知道功成身退,最后不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