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發生在黃忠與夏侯淵鏖戰定軍山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法正、黃忠、夏侯淵和張郃。原文如下:
是夜二更,忠引軍士鳴金擊鼓,直殺上山頂。此山有夏侯淵部將杜襲守把,止有數百余人。當時見黃忠大隊擁上,只得棄山而走。忠得了山頂,正與定軍山相對。法正曰:“將軍可守在半山,某居山頂。待夏侯淵兵至,吾舉白旗為號,將軍卻按兵勿動;待他倦怠無備,吾卻舉起紅旗,將軍便下山擊之:以逸待勞,必當取勝。”忠大喜,從其計。卻說杜襲引軍逃回,見夏侯淵,說黃忠奪了對山。淵大怒曰:“黃忠占了對山,不容我不出戰?!?/p>
張郃諫曰:“此乃法正之謀也。將軍不可出戰,只宜堅守?!睖Y曰:“占了吾對山,觀吾虛實,如何不出戰?”郃苦諫不聽。淵分軍圍住對山,大罵挑戰。法正在山上舉起白旗;任從夏侯淵百般辱罵,黃忠只不出戰。午時以后,法正見曹兵倦怠,銳氣已墮,多下馬坐息,乃將紅旗招展,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趕到麾蓋之下,大喝一聲,猶如雷吼。淵未及相迎,黃忠寶刀已落,連頭帶肩,砍為兩段。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黃忠與夏侯淵在定軍山激戰。黃忠聽從法正的建議,占領了由夏侯淵部將杜襲鎮守的山頭。夏侯淵得知這個消息后大怒,不顧張郃的勸阻率部發動進攻,欲奪回山頭。黃忠堅守不出,曹軍逐漸懈怠。黃忠見時機已到,發動突襲,親手將夏侯淵斬殺。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法正口中的“以逸待勞”,意為作戰時想采用守勢,養精蓄銳,等待敵人前來進攻,然后乘其疲憊,戰而勝之。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孫子兵法》中的“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小說中描述的黃忠與夏侯淵激戰定軍山,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且為漢中之戰最為關鍵的一戰?!度龂?黃忠傳》載:“建安二十四年,(黃忠)于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不過,夏侯淵的過程卻并非如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簡單,導致夏侯淵被殺的真正原因也不是他想要奪回杜襲丟掉的山頭,問題出在張郃的身上。
據《三國志?夏侯淵傳》載:“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而《三國志?張郃傳》則說:“備以精卒萬余,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后備于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蓖ㄟ^這兩段記載,我們可以清晰地還原夏侯淵陣亡的經過:
劉備將軍隊分成十部,趁著黑夜向夏侯淵所部發動進攻,并燒毀了曹軍走馬谷營寨的鹿角。夏侯淵派張郃率部守衛東圍,自己則率輕裝步兵鎮守南圍。劉備隨后又向張郃鎮守的東圍發動猛攻,張郃雖然沒有丟失陣地,但卻損失慘重。夏侯淵見狀,又從南圍分出一半的兵力支援張郃。夏侯淵的這一調動被劉備手下的謀士法正和黃權及時發現,劉備大軍的主攻方向也迅速轉向了南圍,黃忠一馬當先,親自領兵發動猛攻。夏侯淵兵力薄弱,被黃忠圍殲,自己也死于亂軍當中。
從以上的歷史記載來看,夏侯淵的陣亡除了劉備戰術部署得當之外,部下張郃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張郃能夠在東圍及時擊退劉備的進攻,夏侯淵就不用分兵增援,就不會因為兵力不足而被黃忠迅速突破陣地,也就不會出現兵敗陣亡的悲劇。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