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睿祎(全國總工會研究室副主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廈是靠一磚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點一滴創造得來的。偉大的中國人民以勤勞、智慧、創造和奮斗鑄就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成為時代強音。
今天,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資本、知識、技術力量的凸顯,人們對勞動的理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人忽視勞動的價值、低估勞動者作用,期望一夜暴富。事實證明,無論勞動的具體形態、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如何變化,勞動是唯一價值源泉的定位始終沒有改變。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艱巨任務,更加需要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厘清三者的科學內涵及內在關系。
“三個精神”之間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勞動精神是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強調的是每一位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秉持的勞動理念、勞動態度、勞動風貌。勞模精神是勞模這一杰出群體的優秀品格和崇高精神。工匠精神廣義是指勞動者體現出的職業精神,狹義是指高技能人才、工匠人才所具有的職業精神,并不能涵蓋所有的勞動者。
“三個精神”之間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勞動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勞動倫理,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征,是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根基。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具有鮮明的個體性、特殊性特征,是基于勞動精神又超出勞動精神的精神境界和職業追求。
三者的價值導向各有側重。勞模精神集中展示了先進分子具有的堅定政治立場、強烈主人翁意識、忘我勞動熱情,體現出高度的政治性。勞動精神是勞動者要秉持的勞動態度、勞動作風,體現出廣泛的群眾性。工匠精神既反映了勞動者對先進技術技能、良好職業操守的追求,也反映了高技能人才、工匠人才具有的精湛技術、高超能力、過人本領,體現出鮮明的先進性。
由此可見,新時代傳承“三個精神”,應當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各領域。既要學先進趕先進,發揚勞動模范的示范帶頭作用,又要加強勞動教育,開展群眾性創新活動,形成弘揚“三個精神”的濃厚社會氛圍,培育起一支規模龐大的高素質勞動大軍,讓“三個精神”在創新創業的時代洪流中講好勞模故事、勞動故事、工匠故事。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