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如何跟患者解析糖尿病的檢驗報告單?
患者教育對于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疾病來說非常重要,但大多數醫生都面對著2個問題——「沒時間和患者解釋那么多」、「我說了患者根本聽不懂」。這時候,就需要一篇***的科普文章來幫忙了!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內容,就是如何言簡意賅地和糖尿病患者解釋檢驗報告單上的數據,也是糖尿病患者教育的重要環節哦!建議收藏起來,便于分享~
指標1:尿糖(U-GLU)
正常情況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檢查呈陰性。當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8.9~10.0mmol/L)時,腎臟的腎小管就不能將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就會增高呈陽性,化驗單上用「+」號表示,「+」號越多,證明尿糖越高。
圖1尿常規報告單(尿糖陽性)
一般情況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況。但尿糖還受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有時血糖與尿糖并不完全一致,例如:當患者有腎臟疾病時,由于腎糖閾增高,患者盡管血糖很高,尿糖卻往往陰性;再如,妊娠期婦女腎糖閾往往減低,盡管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陽性。因此,尿糖結果僅供參考,而不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依據。
指標2:血糖
臨床上所說的血糖是指血漿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時除飲水外未進任何食物)于早餐前抽靜脈血所測的血糖,它可以間接反映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餐后2小時血糖(P2hPG)則可間接反映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為:FPG≥7.0mmol/L和(或)P2hPG≥11.1mmol/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FPG在6.1-7.0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IFG),P2hPG在7.8~11.1mmol/L為糖耐量受損(IGT)。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受損統稱為糖尿病前期。
表1:糖代謝狀態分類
表2: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健康人在一次性攝入大量葡萄糖后,血糖濃度僅為暫時性輕度升高,2小時后可恢復到正常水平。因此,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可以對糖尿病患者的診斷起到輔助作用,但OGTT不能用于評估糖尿病控制情況。
指標3:糖化血紅蛋白
血糖水平受飲食、運動量、情緒、藥物的影響而經常波動,因此,化驗一次血糖只能反映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時間內的平均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紅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控制,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為4%~6%。
表3:中國2型糖尿病綜合控制目標
指標4:尿微量白蛋白(UAER)
糖尿病患者常易并發腎臟損害,如不及時發現和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尿毒癥。
早期糖尿病腎病,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常為陰性,易被忽略,待尿常規中出現尿蛋白陽性時,腎臟病變往往已不是早期。尿微量白蛋白測定是反映早期腎損害的敏感指標。
臨床上常將UACR30~300mg/g稱為微量白蛋白尿,UACR>300mg/g稱為大量白蛋白尿。此時如能嚴格地控制血糖、血壓并配合其他治療,腎功能大多能得到較好恢復。
指標5:血、尿酮體
重癥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素嚴重缺乏及糖利用障礙,造成脂肪分解,產生大量酮體并在血中堆積,引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如不能及時發現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
尿酮體檢查是篩查試驗,結果陽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進食或嘔吐造成的;結果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癥,故準確性較差。
我國指南推薦血清酮體檢測,若無法檢測血清酮體,可檢測尿酮體。血清酮體≥3mmol/L或尿酮體陽性(2+以上)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診斷的重要標準之一。
指標6:血脂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紊亂綜合征,血脂代謝異常往往和高血糖伴行。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應檢查一次血脂(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如果患者已經在接受調脂治療,應根據療效評估的需求,增加血脂檢測的次數。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指出:40歲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應控制在2.6mmol/L(100mg/dl)以下,保持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目標值在1.0mmol/L(40mg/dl)以上。
表4:血脂控制的生活方式改變基本要素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1):4-67.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3.
[2]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修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7,11(1):7-28.DOI: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7.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