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知音難覓,詩詞歌賦、抒憤寫憂。茫茫人海中,有幸與某人相遇、相識,最后又成為知己,并能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實屬一件幸事。盛唐的杜甫流落到巴蜀時,窮困潦倒、居無定所,多虧嚴武的鼎力相助,才終于過上了一段安閑日子。
無獨有偶,晚唐也有一位詩人曾經失意郁悶,后來得到一位貴人的賞識,暫時得以結束四處漂泊的生活。下面分享羅隱追憶往事,低吟了一首七律,緣事而發,行文頓挫,更令人感懷。
故滎陽公鎮大梁時,隱得游門下,今之經歷,事往人非,聊抒所懷,以傷以謝
唐代:羅隱
孤舟欲泊思何窮,曾憶西來值雪中。
珠履少年初滿座,白衣游子也從公。
狂拋賦筆琉璃冷,醉倚歌筵玳瑁紅。
今日斯文向誰說,淚碑棠樹兩成空。
羅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唐代才子,雖然仕途受阻,卻沒有人懷疑他的詩歌才華。鄭處誨,鄭州滎陽人,其祖父是滎陽郡公,所以羅隱稱呼他為故滎陽公,以示尊重之意。
羅隱科考落第后,曾投靠在鄭處誨那里擔任幕府。羅隱頗有詩才,得到了主人的賞識,有時大宴賓客時,也會邀請他作陪,這首詩就表達了作者當時的復雜情思。
首聯交代創作此詩的緣由,“孤舟欲泊思何窮,曾憶西來值雪中。”詩人乘坐孤舟,四處飄蕩,想要找一個地方停泊,卻又毫無思緒。他忽然想到自己曾在大雪飛揚的時節,從西邊的長安出發,尋找仕進之路。
“孤舟”,表達了一種孤獨、窘迫的處境。詩人科舉落第,又無顏返回故鄉,在京城逗留多日,不僅囊中羞澀,而且舉目無親,無奈之下,只好買舟離京。可是哪里才是歸宿?“欲泊”二字,說明他舉棋不定:一個“窮”字,也傳達了詩人感到前路迷茫。
詩人接下來開始回憶往事,抒寫了自己參加宴會的感受,“珠履少年初滿座,白衣游子也從公。”座中盡是豪門貴族,唯有詩人是布衣百姓。珠履,鑲嵌著珍珠的鞋子,這里指代那些地位高貴的客人。白衣,指沒有取得功名的書生,北宋詞人柳永曾自稱白衣卿相。
作者采用了對比手法,表達出自己人微言輕,卻被主人盛情邀請,說明對方看重的是羅隱的才華和人品。作者雖然不提感激之意,但心中一定倍感溫暖。
頸聯描繪了酒宴上熱鬧的場景,“狂拋賦筆琉璃冷,醉倚歌筵玳瑁紅。”客人們觥籌交錯、舉杯暢飲,醉了就斜倚在酒桌邊休息;才子們也***賦詩,表達出內心的歡愉和愜意之情。
琉璃冷,指琉璃燈盞投射出冷峻的光芒,楊萬里曾有詩句,“光射琉璃貫水晶”。玳瑁紅,指玳瑁杯中盛著紅色的醇酒,盡顯一派歡樂氣氛。
最后兩句抒寫感慨,“今日斯文向誰說,淚碑棠樹兩成空。”作者嘆息自己縱然滿腹經綸,卻再也無人欣賞。雖然故滎陽公鄭處誨已經撒手人寰,但其遺留的德澤,依然令人敬仰。
淚碑,出自西晉羊祜的故事。他愛民如子,在其不幸離世之后,人們在峴山上修建了一塊石碑,前來祭祀之人都止不住流淚。棠樹,即甘棠,是詩經里的一首作品,作者通過對甘棠樹的贊美,表達了對周召公的懷念之情。羅隱借用這兩個典故,稱贊故人的寬廣襟懷和高尚品德,抒寫心中的深深思念。
羅隱的這首七律情感真摯、坦露肝膽,表達了對恩公的懷念之情。作者采用倒序手法,并利用“珠履少年、白衣游子”的鮮明對比,傳達出自己的地位的卑微。“琉璃冷、玳瑁紅”,對仗工整,描繪了酒宴之濃重、以及主客之盡興。結尾化用典故,表達出詩人對故人的懷念之情。
全文緣事而發,又行文頓挫,雖然沒有一句感激的話語,詩人的一番深情卻溢于言表。正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物是人非,令才子感慨,羅隱發自肺腑的表述,一定會感動后世,也讓這位故滎陽公在九泉之下得以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