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所轄。秦、晉、豫三省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它南依中條山,西靠黃河灘,北邊是臺垣溝壑區(qū)。古稱蒲坂,傳為舜都,總面積1221.06平方千米,總?cè)丝?3萬人(2004年)。市人民***駐城東街道。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五老峰,山川秀麗,風景獨特。
人口:2012年末,永濟市戶籍總?cè)丝?49956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199550人,鄉(xiāng)村人口250406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數(shù)為230636人,女性人數(shù)為219320人,出生人口數(shù)為5110人,死亡人口數(shù)為2730人,出生率為11.38‰,死亡率為6.08‰,自然增長率為5.3‰,城鎮(zhèn)化率為44.35%。
歷史沿革
普救寺風光永濟古稱蒲坂,上古唐虞時代為虞舜建都之地。
商屬缶邦,春秋屬晉,戰(zhàn)國屬魏,秦屬河?xùn)|郡。
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建蒲反縣,屬河?xùn)|郡。新莽改為蒲城縣,屬兆陽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蒲城為蒲坂縣,屬河?xùn)|郡。
北魏神麚元年(428年)置雍州。延和元年(432年)改為泰州,屬泰州河?xùn)|郡。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泰州為蒲州,屬蒲州河?xùn)|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存州,十六年(596年)別置河?xùn)|縣,屬蒲州。大業(yè)二年(606年)省蒲坂縣入河?xùn)|縣,次年改州為郡,屬河?xùn)|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郡為州。開元八年(720年)置中都,屬河中府,同年,復(fù)屬蒲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屬河?xùn)|郡。乾元二年(759年)復(fù)屬河中府。寶應(yīng)元年(762年)復(fù)為中都。元和二年(807年)罷中都,復(fù)河中府治。
金天會六年(1128年)降河中府為蒲州,河?xùn)|縣屬蒲州。天德元年(1149年)升蒲州為河中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河中府為蒲州,省河?xùn)|縣,直隸于州,屬平陽府。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州為府,置永濟縣,屬蒲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制,直屬山西省轄。民國3年(1914年)省下設(shè)道,屬河?xùn)|道。民國16年(1927年)撤道屬省。民國26年(1937年)屬山西省第七行政區(qū)。民國36年(1947年)4月25日解放,9月同虞鄉(xiāng)縣合并,稱永虞縣。先后屬太岳區(qū)第三專署,晉綏區(qū)臨汾工委第十一分區(qū),陜甘寧邊區(qū)晉南行署運城分區(qū),山西省晉南專區(qū)。民國38年(1949年)9月屬山西省運城專區(qū)。
蒲州古城門1950年4月25日,永虞分治,復(fù)設(shè)永濟縣,屬運城專區(qū),1954年屬晉南專區(qū)。
1958年永濟、臨猗、解虞、安邑四縣合并為鄆城縣。
1961年分運城縣,復(fù)置永濟縣,原虞鄉(xiāng)縣劃歸永濟縣。1970年屬運城專區(qū)。
1994年1月12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永濟撤縣設(shè)市,屬運城地區(qū)。
民俗風情
道情
永濟道情由來已久,漢代已有萌芽,沿至唐代時基本形成雛形,是流行在古蒲坂(今永濟市)的小劇種之一。永濟道情詞句淺顯易懂,曲調(diào)優(yōu)雅柔和,古往今來廣大群眾喜聞樂見。道情,源于道教,原是道士云游四方,傳播道義時又唱又吟的一種勸化形式,故又稱為"道曲"、"悟聲"。道教創(chuàng)立于東漢,盛行于隋唐。隨著道教的發(fā)展,道教逐漸吸收了雅樂、散樂和民間音樂,發(fā)展成為"哼哼調(diào)"流行各地,又和各地的風土人情、方言土語、習慣愛好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永濟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種。
戲曲
蒲劇蒲劇,因興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亦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晉南地區(qū)的主要劇種,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在清代乾隆時期稱"亂彈"、"晉腔"、"山陜梆子腔"等。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qū)戲劇活動歷史悠久。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于表現(xiàn)慷慨***、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于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蒲劇唱起來字正腔圓,高亢激烈,引人入勝,是中國戲曲的一大瑰寶。(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