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清:清楚,明白。比喻一件事情的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認識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觀的人看得清楚。
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認識不全面”這上面,也就是說,旁觀者與當局者的信息接收量是不同的。
是什么導致了這種情況產生呢?第一方面,當局者對于大局有著很高的期望,所以,無論棋局還是情場,出于主觀意愿人們首先會從事情里面,獲取對自己有益的信息。但是,恰恰這些自認是有益信息的,往往是一個個美麗的陷阱。之所以說是陷阱,就是那些信息很難會被識別分辨,但人們又傾向于收集那些對自己觀念/想法有利的信息,并逐步的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可贏的。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過濾器模型。而旁觀者就不一樣,身上沒有成敗的包袱,大局觀妥妥的,所有接收來的信息對于他們來說是同等價值的。然后會理智的經過逐一比較,他們接收的信息是比較全面的,而當局者更關注的信息則是一部分。過分關注自己,最終失去自我,這就是所謂的“關己則亂”。
第二方面,當局者對于所獲得信息的加工處理往往比較細致。所以,很多在旁觀者看來可能不必要的判斷,加重了當局者的思維負擔。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者接受的就是處于當局者這個位置上所獲得的信息。所以會導致當局者對信息的加工方向容易拘泥于局面本身,而且對勝利的過分期望會使得當局者思想變得狹隘,影響信息分析水平。人們想在局部利益上占盡先機,于是就喪失全局思維。但是旁觀者就不一樣啦,人家占據地理優勢,站的高縱觀全局,不被主觀情緒所干擾,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就能多運用綜合思維多面分析,分分鐘可以施展放長線釣大魚的強大魄力。
第三個方面,當局者和旁觀者所需要處理的信息量是不同的,這個好說,舉個例子吧,你玩游戲要注意走位、技能、補兵、還要關注提莫把蘑菇種哪了、有時還要看敵方逗比怎么買了五雙鞋,而你的的室友可能就說了:“金幣存著生利息呀,你該買東西了!”這個時候我們沒法說誰更高明一些,畢竟當局者自己精力有限,沒有照顧到也是情有可原啊。有的時候,當局者就要考慮到雙方的關系,去計算去權衡,而旁觀者只是會把注意力放在每一次選擇上面。聽起來好像和前兩方面有些不一樣吼,那你仔細想,其實一樣的~
最后一個方面,日常生活中,當局者往往是看著原因推結果,但旁觀者多數是知道了結果推原因,其中雙方信息篩選上的工作量的差異可想而知。當柯南總比當犯罪分子有優勢的多??!畢竟你有無數種選擇殺人,而真相只有一個!
一句話總結:信息的接收和加工水平與思維局限共同導演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一現象。
話外題:大概就是關系到自己的事情,人就會開始“想的多”,這一多吧,就亂了,重量感就失去了覺知,難以想象跳出這個情境時,各種所想到的事物孰輕孰重。忽然想感慨一句,人啊,就是太貪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