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卷尾(學名:Dicrurusleucophaeus)為雀形目卷尾科的鳥類,體長25-32厘米,共有14種。灰卷尾(普通亞種),雄性成鳥(繁殖羽):全身羽色呈法蘭絨淺灰色;鼻須及前額基部絨黑色;眼先,眼周,臉頰部及耳羽區,連成界限清晰的純白塊斑,并稍向后上方,伸延到上頸側部;上體自頭頂、背部、腰部至尾上覆羽均呈法蘭絨淺灰色;尾羽淡灰,并具隱約不顯的淺灰褐色橫斑端稍向外卷曲,外翈窄狹,稍綴褐灰色;雙翅表面淺灰色,飛羽軸灰褐色,初級飛羽端尖灰褐色;翅下覆羽及腋羽淡灰白色。***頦部灰褐色;喉胸部淡灰;腹部轉為淺淡灰色;下腹至尾下覆羽近灰白色。雌性成鳥:體形較雄鳥為小,羽色近似雄鳥但顯然稍為暗淡些。幼鳥:體羽暗灰褐色;頭側臉頰部白塊斑的界限不甚清晰;翅角腕關節緣具灰白斑,翅下覆羽及腋羽亦呈灰白斑。
中國分布山西,河北,遼寧、甘肅、四川、廣東,云南,新疆等地
灰卷尾棲息于平原丘陵地帶、村莊附近、河谷或山區。通常成對或單個停留在高大喬木樹冠頂端,或山區巖石頂上;也棲于高大楊樹頂端枝上;從海撥40-1150米以上山區都有分布。活動于針闊葉混交林和村寨邊,成群活動于喬木樹冠頂端和林間曠野。成對活動,立于林間空地的***樹枝或藤條,捕食過往昆蟲,攀高捕捉飛蛾或俯沖捕捉飛行中的獵物。飛行時結小群或成對,翻騰于空中追捕空中飛行的昆蟲,飛行時而展翅升空,時而閉合雙翅,作波浪式滑翔。食物以昆蟲為主,其中有鞘翅類、膜翅類、鱗翅類蛹及幼蟲和成蟲,這些多是樹木、苗圃、果園、農作物為害甚大的有害昆蟲。特別在育雛期間,能大量消滅危害甚大的蛹、蛾、幼蟲等,對自然界中生物防治、保護作物有重要作用。偶爾也食植物果實與種子。
灰卷尾的巢置于闊葉高大喬木樹冠岔枝間,距地面約10米以上;灰卷尾繁殖期:在海南島4-6月間,在華東區則為5-7月間;多數地區一年繁殖一次,6-7月進行;巢構造細致而精巧,呈淺杯狀;內壁層是以細枯草、根須、雜草花穗、植物細纖維等編織而成,中間雜以枯干碎葉片;巢的外層由細小樹枝、葉柄、樹皮碎片組成;巢緣及巢外并覆以偽裝與加固物質,如地衣碎片、苔蘚、蜘蛛網絲、動物絨毛纖維等。通常產卵3-4枚,卵殼顏色多變異,殼呈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