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拼音JuǎnBǎi
別號豹足、求股、神投時(《吳普本草》),交時(《別錄》),石蓮花、回陽草(《滇南本草》),不死草(《滇南本草圖鑒》),永生不死草(《大綱》),萬年松(《本草地始》),永生草(《老花鏡》),石花(《盛京通志》),還魂草(《分門別類草酒性》),九死還魂草(《新穎適用國藥》),見水還陽草(《浙扛國藥畫冊》),佛手草、萬年輕(《東北藥植志》),老虎爪(《河北藥材》),山卷柏、打不死(《南寧市藥物志》),鐵拳頭、巖松(《閩東本草》)。
根源為卷柏科植被卷柏的全草。春、秋均可采收,但以春季采者色綠質嫩為佳。采后剪去須根,酌留一些根莖,去凈土壤,曬干。
原樣式有年生草本,高5~15厘米。主莖短生長,豎立,下著須根。各枝叢生,豎立,干后拳卷,密被覆瓦狀葉,各枝扇狀分枝至2~3回羽狀分枝。葉小,異型,交互陳設;側葉披針狀鉆形,長約3毫米,基部龍骨狀,先端有長芒,近軸的一面全緣,寬膜質,遠軸的一面膜質緣極狹,有微鋸條;中世兩行,卵圓披針形,長2毫米,先端有長芒,斜向,安排兩側不等,邊際有微鋸條,中脈在葉上頭下陷。孢子囊穗出生于枝頂,四棱形;孢完全葉三角,先端有長芒,邊際有寬的膜質;孢子囊腎形,巨細孢子的陳設不準則。
生境分部出生于巖石上。散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浙江、江蘇、江西、湖南、陜西,河北、山東、遼寧、吉林等地。世界大局部地域均產。主產山東、遼寧、河北。
性狀枯燥全草,理想卷縮成團,似拳形,偶爾似扁球形勢,巨細紛歧,普遍長5~10厘米。枝杈叢生,形扁有分枝,綠色或棕黃色,向內彎曲,枝上密生鱗片狀小葉。質脆,易斷裂。基部殘留少量簇生的須根。無臭,枯燥。以綠色、葉多、完備不碎者為佳。
化學因素含黃酮、酚性因素、氨基酸酸、海藻糖等多糖類、小批鞣質。黃酮因素有芹菜素、穗花杉雙黃酮、扁柏雙黃酮和異南洋杉素。
炮制卷柏炭:取純潔的卷柏,置鍋內蠻橫火炒至表面現焦玄色,內呈焦黃色,噴淋清水,掏出,曬干。
性味辛,平。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甘,平微寒,無毒。"
③《本草備要》:"生用辛,平;炙用辛,溫。"
④《廣西國藥志》:"味淡微澀,性微寒。"
歸經《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陰血分。"
功效主治生用破血,炒用止血。生用治經閉、癥瘕,跌打傷害,腹痛,哮喘;炒炭用治嘔血,便血,鼻血,脫肛。
①《本經》:"主五中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癥瘕、血閉、絕子。"
②《別錄》:"止渴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痿蹶,強陰益精。"
③《酒性論》:"治月信不通。"
④《日華子本草》:"鎮心,除面皯,頭風,暖水臟。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⑤《分門別類草酒性》:"治跌打傷害,行氣,炒黑止嘔血。"
⑥《新穎適用國藥》:"治鼻血。"
⑦《安徽藥材》:"突矬可治刀傷。"
⑧《南寧市藥物志》:"治熱性腸出血及子宮出血,突矬接骨。"
用法用量口服:煎湯,0.5~3錢;浸酒或入丸、散。突矬:搗敷或研末撒。
提防妊婦忌服。
①《本草經疏》:"妊婦禁止使用。"
②《本草匯言》:"非血有瘀蓄,或不因瘀蓄而致疾者,不行輕用。"
秘方①治婦人血閉成瘕,寒熱來往,子嗣不育者:卷柏四兩,當歸二兩(俱浸酒炒),白術、國花皮各二兩,白芍藥一兩,當歸五錢。分作七劑,水煎服;或煉蜜為丸,每早服四錢,白湯送。(《本草匯言》)
②治跌打傷害,限制難過:鮮卷柏歷次一兩(干五錢)。每天一次,煎服。(《泉州本草》)
③治腹痛、喘累及嘔血:卷柏、小血藤、白花卉、地胡椒面。用酒泡-周,午時空肚服。(《四川國藥志》)
④治胃痛:墊狀卷柏二兩。水煎服。
⑤治哮喘:墊狀卷柏、馬鞭草各五錢。水煎服,方糖為引。
⑥治羊癇風:墊狀卷柏二兩,鳳尾竹葉卷心一兩,方糖二兩。水煎服。
⑦治嘔血、便血、鼻血:㈠墊狀卷柏(炒焦)一兩,瘦豬肉二兩。水燉,服湯食肉。㈡墊狀卷柏(炒焦)一兩,白鶴草一兩。水煎服。(④方以次出《江西草藥》)
⑧治大腸下血:卷柏、側柏、棕樹平分。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酒下;也可飯丸服。(《仁存堂體味方》)
⑨治腸毒下血:卷柏、嫩黃芪各平分。為末,米飲調。每服三錢。(《本草匯言》)
⑩治血崩、白帶:卷柏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⑾治湯火傷:鮮卷柏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各家闡明《本草求真》:"卷柏,其治有分生熟。生則微寒,力能破血通經,故治癥瘕淋結等癥;炙則辛溫,能以止血,故治腸紅脫肛等癥。性與側柏葉迥異,治亦稍異,不行不辨。"
臨床運用用來嬰孩斷臍止血:取卷柏葉洗凈,烘干研末,高壓殺菌后,貯瓶固封。在血管鉗的扶助下斷臍,斷端撒上藥粉0.5~1.0克,1~3秒鐘后松開血管鉗,即能到達止血的手段。臨床查看273例,勝利270例,失效3例。覺得本品不只有杰出的止血效率,并且有消炎及抑制效率。在勝利病例中,臍部均較用線結扎者枯燥,無臭味,尚未創造熏染或其余副效率。
備注除上述種類外,尚有墊狀卷柏的全草亦一致入藥。形狀與上種一致,根散生。莖自基局部枝,叢生。中世先端直向,產生2平行線,葉緣厚,全緣。散布四川、云南、新疆、廣西、廣東、江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
節錄《國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