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情人网-亚洲情人-亚洲欧洲综合-亚洲欧洲自拍-欧美专区亚洲

內戰幾年(抗日結束后內戰幾年)

  • 生活
  • 2023-04-21 16:33

20世紀先后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于1918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于1939年。從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僅僅只相隔21年,更何況二戰的爆發還有著復雜的醞釀過程。早在1931年日本法西斯就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1936年意大利發動了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1938年3月12日納粹德國吞并了奧地利;同年納粹德國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二戰的亞洲策源地就在日本的侵略擴張政策下逐漸形成。1933年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在德國上臺后所推動的一系列擴軍備戰的舉動使德國成為了二戰的歐洲策源地。從亞、歐兩洲最早形成戰爭策源地算起距離一戰結束不過短短的13年。這令人不禁要問一戰是怎么爆發的?二戰又是怎么爆發的?為什么一戰結束后這么短的時間內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就又爆發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又發生了什么呢?

1914年6月29日時年33歲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正在維也納附近的一處公園享受溫暖燦爛的陽光。正當公園里人們身穿輕盈的夏裝翩翩起舞之時突然音樂停止了。人們朝著公園的露天音樂臺圍攏過去。那里剛剛貼出一幅布告: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于一天前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身亡。茨威格突然意識到槍聲將會粉碎這個充滿創造性理智的世界。

就在茨威格等人閱讀這則布告之時奧匈帝國參謀總長康拉德就向外交大臣貝爾赫托爾特提出必須開始軍隊總動員,然而這時奧匈帝國內部對如何處理此次事件就并未形成統一意見。直到刺殺事件發生快一個月后的7月23日晚6點奧匈帝國才向塞爾維亞正式發出最后通牒。這份通牒提出了10項要求:塞爾維亞方面取締一切反奧組織、嚴懲各種反奧宣傳活動、撤換進行反奧宣傳的官員、由奧方派人參與調查暗殺事件......

奧方要求塞爾維亞必須在48小時內對最后通牒作出答復。塞爾維亞方面在最后通牒到期前的10分鐘作出了答復:塞爾維亞方面以相對溫和的措辭拒絕了他們認為有損國家***和民族尊嚴的由奧方派人進入塞爾維亞調查這項要求,除此之外對其它9項要求則全部照單接收。然而收到這一回復的奧匈帝國表示沒能得到令自己滿意的答復。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第二天奧軍的炮彈就打到了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城下。奧匈帝國宣戰后48小時沙皇俄國宣布進行總動員。7月31日德國向俄國發出最后通牒:限俄國在12小時內撤銷動員,否則德國將在12個小時后進行戰爭動員。俄國方面沒進行答復,也沒停止動員。德國隨即對俄國宣戰。德國在向俄國提出最后通牒的同時也對法國提出了最后通牒。8月1日法國宣布開始進行戰爭動員。

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同一天英國也開始戰爭動員。德國為了繞開法國在法德邊境布置的防御體系從背后打擊法國決定從比利時借道。比利時方面對德國的借道要求回復道:“比利時是一個國家,而不是一條道路。如果我們命中注定要化為齏粉,那么就讓我們光榮地化為齏粉吧”。德國隨即于8月4日向比利時宣戰,而英國則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由對德國宣戰。

8月5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同一天德國開始進攻比利時的列日要塞。還是在這一天彼此宣戰的浪潮兜兜轉轉一圈之后回到了原點巴爾干半島:塞爾維亞的鄰國黑山站在同文同種的塞爾維亞一邊向德、奧宣戰。就這樣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后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引發了一場波及整個歐洲的大戰。后來戰火又進一步燃燒到歐洲以外:日本、美國、中國、暹羅、巴西等國也被卷入到這場戰爭中。

表面上這次世界大戰似乎是由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引起的。可按理說這本該是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雙方之間的事,那么這樣一次偶然事件為什么會引發一場世界大戰呢?事實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薩拉熱窩事件充其量不過是引發兩大軍事集團爆發全面戰爭的導火索,不過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早已存在不是一天兩天了。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就對歐洲乃至全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了一次大沖擊。

搭上工業革命快車的德國只用了40年時間就走完了之前英國用80年時間才走完的工業化路程。到了20世紀初德國在工業產值上已超越了老牌霸主英國。工業實力的提升也使德國的軍力在這一時期得以迅速膨脹。一戰爆發前德國的陸軍實力已被公認為世界第一:擁有81萬陸軍的德國還擁有克虜伯這樣的世界一流軍工企業。這一時期已躍居到世界第二位的德國海軍也對位居世界第一位的英國海軍構成了強大的威脅。

德國作為一個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崛起時世界已基本上被英、法等老牌列強瓜分完畢。這時的德國強烈要求按實力重新在全世界范圍內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899年12月德國外長皮洛夫在議會發表的演說中提到:“讓別的國家瓜分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已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德國對瓜分殖民地的野心與英、法這些老牌殖民大國構成了強烈的矛盾沖突。

當然列強圍繞殖民地的競爭并不僅限于德國同英、法之間。19世紀后期幾乎所有強國都卷入到對殖民地和貿易市場的爭奪中:英國和法國在暹羅和尼羅河流域存在競爭關系;英國和俄國圍繞波斯、阿富汗以及我國的新疆、***等地展開了一場地緣大博弈;日本和俄國為爭奪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而大打出手;美國則提出了要求其他列強尊重自己在美洲、亞太地區利益的門羅主義、門戶***政策......

列強之間的競爭并不局限于對殖民地、勢力范圍、貿易市場的爭奪。事實上當時歐洲大多數強國都卷入到了彼此之間的關稅戰、貿易戰中:1888-1889年法國和意大利爆發了關稅戰;1879-1894年俄國和德國爆發了關稅戰;1906-1910年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爆發了關稅戰。不過當時列強之間在經濟上最大的競爭還是發生在德國與英國之間。187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還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1.8%(當時德國只占13.2%)。

到了一戰爆發的1914年英國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比例已降到14%,而德國的產量則上升到了14.3%。德國工業產量的這一短時激增意味著德國在同英國在海外市場上的競爭十分激烈。這一時期德國在經濟上的壯大、軍備上的發展以及對殖民地的野心都令英國感覺猶如芒刺在背。事實上視德國的發展為威脅的絕非只有英國:法國和俄國同樣與德國存在尖銳的矛盾。

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統一本身就是在普法戰爭以后實現的。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威廉二世是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的。德意志帝國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建立在法蘭西霸權的廢墟之上:在普法戰爭以前法國是歐洲大陸頭號強國,也是全世界僅次于英國的第二行強國。普法戰爭把法國的歐陸霸權擊得粉碎,還在戰后割讓了阿爾薩斯、洛林并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

歐陸霸權的喪失、割地賠款的恥辱深深刺痛了法國人。因此普法戰爭以后法國就視德國為最大的競爭對手。盡管法國與英國之間也正如上文所說存在一定矛盾,可相比之下法國為了對付德國這個最主要的敵人還是愿意與英國妥協的。俄國也不愿看到一個強大的德國在自己的西部崛起。長期以來俄國就致力于向巴爾半島擴張,然而德國和奧匈帝國也把這里視為是自己的勢力范圍。

在1914年一戰爆發以前歐洲主要大國之間早已在貿易、軍備、殖民地等各方面展開了長年累月的較量角逐。大家在這種較量角逐中當然都想盡可能拉攏更多的盟友站在自己一方。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締結了針對法、俄兩國的同盟條約,1882年意大利的加入使德、奧兩國同盟變成了德、奧、意三國同盟。法、俄兩國眼見自己的對手們結成了聯盟也于1894年締結了同盟條約。

1904年英法協約、1907年英俄協約相繼簽訂后英、法、俄三國協約集團正式形成。英、法、俄三國為對付共同的敵人決定協調好彼此之間的矛盾: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利益,法國承認英國在尼羅河流域的利益,英國和俄國則商定將波斯劃分為兩大勢力范圍。至此歐洲六大主要強國已各自加入兩大敵對的聯盟體系。每當發生重大爭端時兩大集團的成員即使對爭端持懷疑態度也不得不支持卷入爭端的盟友。

比如當奧匈帝國卷入與塞爾維亞的沖突后德國哪怕與此并無直接干系也必須支持。同樣當德國對俄國宣戰后法國也不能坐視不管。這時因為如果不對自己的盟友提供支持就有可能導致同盟體系的瓦解,從而使自己陷于寡不敵眾的孤立狀態。因此只要同盟體系中的一個國家被卷入沖突就意味著兩大聯盟的所有成員無論愿意與否都必將卷入其中。這就解釋了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沖突為何能引發兩大軍事集團的沖突。

19世紀后期是歐洲軍事技術通過科學和軍事的結合獲得大飛躍的時期。這一時期軍隊的調度已成為高度計劃性的東西:一旦激活動員計劃就意味著人員和物資會按部就班通過鐵路網自動地大規模集結運輸。到了這時再想撤銷命令已根本不可能,因為人員和物資的流動會被堵塞,從而使國家在由此導致的混亂之中陷入無防御狀態。因此軍事動員計劃一旦啟動就再也無法停下來。

正因為這種情況導致當時各國普遍把動員視為宣戰。從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發生后到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這中間有一個月的時間。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各國的外交家也曾試圖尋求和平解決事態的辦法,然而復雜的聯盟體系和不可逆轉的軍事時間表使這種尋求外交途徑解決的辦法最終失敗了。一場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雙邊沖突最終把兩大軍事集團都拉下了水。

戰爭爆發后德國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兩線作戰的不利處境。當時的德國有著世界第一陸軍、世界第二海軍??傻聡膶κ种杏兄澜缱顝姷暮\姡瓶刂澜缃鹑诎詸?,還有著廣袤的殖民地資源可加利用。從長遠看英國的戰爭潛力比德國更強,更何況英國還是與法、俄同時對德國作戰。每當德國在西線對英法聯軍發動攻勢時龐大的俄軍部隊就以人海戰術壓了過來。

當德軍把主力調往東線戰場與俄軍作戰時英法聯軍又在西線對德軍發動攻勢。德國的盟友奧匈帝國幾乎沒能幫上德國任何忙:奧軍在與塞爾維亞的戰爭中一敗再敗,最后還是靠著德軍的支持才得以扭轉局面。同樣身為三國同盟成員的意大利更是臨陣倒戈投入了協約國的懷抱。盡管德國又把保加利亞、奧斯曼土耳其兩國拉入了同盟國陣營,可這兩國的戰斗力比奧匈帝國還要羸弱。

戰爭逐漸變成了德國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單挑英、法、俄三大強國。英國利用自己強大的海軍優勢牢牢封鎖著德國的港口,從而使德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幾乎全部中斷。德國不僅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而且與外部世界的貿易也大幅銳減。這意味著德國只能依靠本土資源支撐這場戰爭,然而英、法卻能從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和中立國家獲得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

早就想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和太平洋殖民地的日本趁機于1914年8月23日對德國宣戰。美國作為另一個位于歐洲以外的列強一開始保持中立姿態:美國通過與協約國、同盟國雙方做生意大發戰爭橫財。由于德國始終處于被英國封鎖的狀態,所以美國與協約國方面的貿易聯系更多。這也就意味著美國與協約國的利益更趨于一致。恰在此時德國為扭轉戰局搞出的無限制潛艇戰又擊沉了美國的船只。

美國針對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多次提出***。德國方面出于對美國參戰的擔心就暗中聯絡美國的鄰國墨西哥——德國聲稱要幫助墨西哥收復在19世紀的美墨戰爭中被美國占領的土地。這下反而***美國于1917年4月6日對德國宣戰。美國的參戰使德國的劣勢更加明顯:這時的美國盡管在軍力上還不是世界頭號強國,但在工業產值上已是妥妥的世界第一。

當時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都已打得精疲力竭。這時經濟基礎雄厚的美國為協約國陣營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資、資金。美國的輸血使協約國方面能以滿血復活的狀態重新對同盟國發起進攻。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面對這樣凌厲的攻勢已再也無力支撐。1918年9月29日保加利亞向協約國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奧匈帝國投降。11月4日德國基爾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和武裝起義。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宣布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國正式宣布投降。一戰結束后戰勝國與戰敗國簽訂《凡爾賽和約》時法軍元帥福煦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這也就是說福煦早在一戰結束時就預計到了下一場大戰的爆發。一戰確實在許多方面都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在一戰以前君主制在世界范圍內是主流。

當時世界上有像英國這樣的虛君立憲國,也有像德國、日本這樣的實君立憲國,還有像沙俄、奧斯曼土耳其這樣的君主專制國......無論立憲還是專制至少在形式上都是君主制。那時君主制在世界上占據著絕對的主流。然而如今共和制卻成為了全世界的主流、君主制反而只存在于少數國家。君主制與共和制在全球范圍內的此消彼長正是肇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俄羅斯帝國這四個帝國在一戰中隕落。一戰后德國由帝國改成了共和國,俄國建立了全新的蘇維埃政權,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分崩離析。在昔日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伊拉克、敘利亞等新國家。在俄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與舊勢力的內戰使波蘭、芬蘭迎來了獨立的機會。

這些新生的國家極大改變了東歐、中東等地的地緣形勢。由于這些國家大多實行共和制,所以直接奠定了共和制在世界范圍內的優勢。如今的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一戰后這些變化所塑造的,然而導致一戰爆發的最核心矛盾卻并沒消失。一戰的爆發在本質上是德國等新興帝國主義國家要按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訴求導致的。一戰后德國的野心被英、法、俄、美等國組成的協約國集團所遏制。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的野心只是被遏制,然而德國的野心并沒從根本上被消除。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的處境有很大的一點不同:一戰中戰勝國軍隊并未踏上德國的土地。德國實際上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不想再打下去了。一戰結束后德國盡管簽訂了投降書,可德國國內并沒像二戰那樣遭到嚴重破壞。1919年6月28日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方與協約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將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北石勒蘇益格地區經過公投回歸丹麥;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地區割讓給一戰后獲得獨立的波蘭;東上西里西亞割讓給一戰后獲得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馬爾梅迪-歐本地區割讓給了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割讓給了給立陶宛。與此同時德國宣布放棄一切海外殖民地,承認奧地利和盧森堡的獨立。

對德國工業至關重要的薩爾煤礦區交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實際由法國占領),15年期限屆滿后由當地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德國因為一戰損失了10%左右的人口和將近1/7的土地(不含殖民地)以及半數的鋼鐵工業。根據1921年4月英、法、美、意等國協商的結果:德國需要向戰勝國賠款1320億金馬克,分30年付清并支付利息。德國位于萊茵河西岸的領土由協約國軍隊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公里以內不許德軍設防。

德國陸軍被限制在100000人的規模內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德國海軍也只能擁有6艘10160噸裝備280毫米主炮的非無畏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和12艘魚雷艇,不得制造及擁有潛艇;至于空軍直接不被允許擁有。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被取消,義務兵役制也在德國遭到廢除。一戰后的德國就長期處于這種在領土、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受到限制的凡爾賽體系束縛之下。

然而德國復興的根基卻并未被摧毀:戰爭所摧毀的只是有形的廠房和機器這些物質層面的東西,可德國在戰前所積累的技術、人才和管理層面的無形優勢卻并沒被摧毀。德國在一戰后正是利用這些優勢重新實行了工業化和武裝化。《凡爾賽條約》不是禁止德國擁有空軍嘛,那么德國就遍地成立航空俱樂部。德國就這樣利用民用機照樣暗中培養飛行員。

德國不被允許擁有大型戰艦和潛艇,那么德國就派工程師到國外參與研制,然后再把技術帶回國內。凡爾賽體系下德國只能保留10萬人的陸軍,于是德國就把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保留下來,同時對裁減的士兵進行***以備隨時重新召集。德國對《凡爾賽條約》如此陽奉陰違就不怕遭致英、法、美這些戰勝國的打擊嗎?事實上法國作為與德國競爭歐陸霸權的老對手恨不得把德國打入十八層地獄再踏上一只腳。

《凡爾賽條約》中那些對德國束縛最嚴格的條款幾乎全都出自法國的意思,然而英、美在制裁懲罰德國這個問題上的想法卻和法國并不一致。一戰期間腐朽的沙皇俄國相繼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對強敵環伺的處境不得不將經濟政策大幅度向重工業傾斜以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到1937年4月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在工業發展速度方面已超過了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這時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崛起使美、英等國感受到了一種壓力,因此美、英等國試圖把德國打造成為對抗蘇聯的橋頭堡。英國一貫的外交政策就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格局。英國既不愿看到因為過分打壓德國使法國重新成為歐陸霸主,也不愿看到因為過度削弱德國導致失去遏制蘇聯勢力西進的橋頭堡。

一戰結束之后美國的崛起已是勢不可擋:這時美國不僅在工業產值上全面反超英國,同時也已開始威脅到英國的金融霸權。這時的紐約還不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但已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紐約華爾街在國際經濟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正逐漸對傳統的全球金融中心倫敦構成挑戰。一戰期間的1916年美國的出口額達到了43億美元。一戰結束時美國的黃金儲備已占全球的44%。

很顯然美元在這時的國際貿易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英鎊并沒完全匍匐在美元腳?。涸谥Ц稇T性的作用下全球30%以上的貿易還是用英鎊結算的。1919年3月英鎊匯率下跌78.2%后正式放棄金本位。隨后法國、意大利等國也相繼宣布脫離金本位。這時整個世界只有美國有能力維持金本位。這一時期包括中國在內的一批國家開始將本國貨幣盯住美元,由此在全球貿易格局中就形成了一個“美元集團”。

老牌霸主英國眼見美元強勢崛起就糾集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印度等英屬殖民地實行統一的貨幣關稅政策,由此形成了足以與“美元集團”分庭抗禮的“英鎊集團”。不甘示弱的法國從1931年起連續從美國那里兌換了3.5億美元黃金,以此在法屬殖民地中構建起了“黃金集團”。一戰到二戰之間的國際金融格局由此形成了美、英、法三足鼎立之勢。

1932年7~8月在渥太華召開的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上簽訂了實行特惠關稅率制度的協定。這其實主要就是為防止美國商品低價滲透到英國的市場范圍。很顯然這一時期英、法、美等戰勝國之間可謂矛盾重重,同時英、法、美等國又都對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充滿了敵視和恐懼。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孤立的蘇聯也試圖通過與戰敗國德國的合作打破自己在外交上的孤立局面。

德國巧妙地利用了這些外部大國之間的矛盾實現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戰前有200多家美國企業與德國有著密切的生意往來。1933~1939年杜邦財團、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福特汽車公司爭先恐后與德國簽訂下巨額的戰略原料和軍工項目訂單。1933年8月美國銀行協會同意德國延期償還以前的貸款,同時保證美國在德國的資本和產業的全部收入今后只在德國使用。

德國軍工業的重建在相當程度上其實就有賴于這筆資金。從1933年到1939年是納粹德國為二戰做準備的6年。在此期間杜邦財團與化學公司、洛克菲勒財團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財團及其控制的電報***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爭先恐后與德國簽下巨額的戰略原料和軍工項目的訂單。同一時期英國與德國之間也有合作,英國甚至一度在對德合作一事上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蘇聯也從1922年起就開始與德國秘密合作。

二戰爆發前美、蘇、英、法等納粹德國日后的對手們一個個競相與德國展開合作。因此有人說德國在1939年發動的戰爭實際上是用是美國人的錢、英法的裝備和技術、蘇聯培訓的的軍官和坦克部隊發動的。德國是二戰的歐洲策源地,日本則是二戰的壓制策源地。日本是一個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在通過明治維新轉型成為列強之一的過程中保留了相當一部分封建殘余制度。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也許有人會說歐洲的英、法等國與日本的體量大小差不多,然而當時的英、法有廣闊的殖民地市場可以利用。相比之下日本的殖民地則屈指可數,所以當時日本經濟的發展一直受到資源匱乏、國內市場有限、封建殘余束縛等因素的影響。二戰前日本的工業水平同歐美國家比起來屬于二流,因此被歐美列強譏諷為“貧窮帝國主義”。

日本為轉嫁自身內部危機就試圖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早在1855年日本自己還在異國黑船的威脅下戰戰兢兢,然而就在這時日本已開始表露出對鄰國的野心。這一年被譽為日本明治維新前三杰之一的吉田松陰在其所著的《幽囚錄》中寫道:“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占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

這段文字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對亞洲鄰國的侵略來彌補因西方列強入侵而損失的利益。日本統治階級為實現自己侵略擴張稱霸世界的目標就把有限的資源集中于發展軍事,因此這個資源匱乏的二流工業國就實在沒剩下什么可以發展民生經濟的東西了。事實上二戰前日本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是相當低的。因此日本國內經濟不斷爆發危機,民眾與權貴階級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1918年日本爆發了全國性的搶米風潮。1920年東京、大阪等地的股市發生暴跌。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使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更是雪上加霜。整個20世紀20年代日本經濟實際上就處于一種慢性蕭條的狀態。日本當局仍一如既往試圖利用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國內矛盾越尖銳就越是要擴充軍備搞侵略擴張,越是要擴充軍備就要進一步擠壓民生資源。

在一戰中身為戰勝國的日本卻和身為戰敗國的德國一樣對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深感不滿。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不滿的是凡爾賽體系對自己的束縛,而作為戰勝國的日本所不滿的是認為自己所得甚少。一戰結束后巴黎和會把德國以前在中國山東的利益***給了日本。以收回山東***為導火索引發了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日本的侵略野心使中日關系降到了冰點,同時也激化了與美、英列強的矛盾。

一戰后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中赤道以北的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地在一戰后也為日本所得。一戰期間忙于戰爭的歐洲列強在華勢力有所減弱,日本和美國逐漸成為在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競爭者。1921年11月12日美國邀請英、法、意、日、比、荷、葡、中八國代表團參加華盛頓會議。會議要求日本將占領的中國山東青島等地還給中國,但仍允許日本在山東保留諸多特權。

美國本來是想借此兩頭討好:一方面可以利用幫助中國討還領土為名公開索要利益,一方面給日本保留一定特權以免造成過分***。在美國人眼中山東本來就不是日本的,現在給你保留一些好處特權就該感恩戴德了。可日本人卻認為美國這是把自己到手的東西又給奪走了。除了山東問題之外海軍問題也成為了激化日美矛盾的又一個焦點。華盛頓會議后美、英、日、法、意五國又締結了《五國海軍條約》。

這一條約規定: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日本實際上已成為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海軍強國。美國和英國的海軍需要維護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這一具體的局部地區實際上反而占有一定的相對優勢。不過日本想的卻是憑什么你美國、英國可以有52.5萬噸,而我日本就只能有31.5萬噸呢?總之日本總覺得自己在一戰后所得甚少。

和日本一樣覺得自己所得甚少的還有意大利。意大利在一戰正式爆發前本來是德國的盟友,后來在戰爭中臨陣倒戈投向了協約國陣營。意大利在一戰中的表現和在二戰中一樣幾乎就屬于打醬油的角色:一戰期間意大利對戰局唯一的貢獻就是使奧軍最初從俄國戰線撤走了兩個師,后來又在戰局的整個夏季階段抽走了八至十個師。由于意大利在一戰中的作用實在有限,所以在戰后瓜分利益的時候意大利的訴求沒能得到滿足。

野心沒得到滿足的日本和意大利以及受到壓制的戰敗國德國成了一戰和二戰之間國際局勢中的不穩定因素。一戰后的《凡爾賽條約》如果從對德國的打壓程度來看并沒使德國陷于永世不得翻身的地步,可如果說這個條約是以實現和平為目標又對德國壓榨過甚。這個條約既使德國人在倍感屈辱的狀態下心懷不滿,卻又沒能使德國喪失推翻這一條約的實力。福煦所謂“二十年休戰”的預言在相當程度上是就此而言的。

德國、日本、意大利這三個對一戰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心存不滿的國家躍躍欲試準備打破戰后的國際體系。1929年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開始從美國紐約股市迅速向全球蔓延。在一戰后背負了沉重賠款壓力的德國還沒來得及從本國通脹中緩過勁來的德國又在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面前形成了雪上加霜的局面。德國民眾的生活水平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一落千丈。

這時德國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對內擺脫經濟危機、改善生活狀況;對外解除凡爾賽體系的束縛,從而提升德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鼓吹種族主義——以打破凡爾賽體系的束縛和發展國民經濟改善民生為號召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希特勒所鼓吹宣傳的恰好正是迎合了當時德國人民口味的東西。希特勒曾許諾說:“要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

這種宣傳鼓動口號對當時正處于生活困境中的德國民眾會有多大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1928年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在大選中還只有2.6%的支持率,然而到了1930年9月納粹黨以18.3%的支持率成為議會第二大黨。1932年7月斬獲37.2%選票和230個席位的納粹黨成為了議會第一大黨。這一年希特勒成為了德國總理,一年后興登堡總統的去世使希特勒成為了德國至高無上的元首。

1931年9月18日晚10點左右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河本末守中尉指揮數名部下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炸毀。事后日本關東軍造謠稱此事系中國軍隊所為,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隨即以此為由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起進攻。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揭開了日本帝國主義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的歷史序幕。1936年的二二六兵變發生后以軍部為首的法西斯實力在日本日益發展壯大。

至此歐洲和亞洲兩個戰爭策源地均已形成。然而美、英、法、蘇等國出于彼此之間的矛盾并沒集中經歷打擊德國、日本這兩個法西斯國家:當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東北時、當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時、當納粹德國的軍隊開進萊茵蘭時、當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時、當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時沒一個大國出來干預。法西斯勢力在一次次試探得手以后終于決定放手發動一場世界性的大戰。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 羞羞影院男女午夜爽爽影视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免费网址 | 国色天香社区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亚洲美女自拍偷拍 | 国产高清www免费视频 | 2020阿v天堂网 | 亚洲成人一级电影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玖玖影视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 性盈盈影视院 | 一区二区三区伦理高清 | 亚洲四播房 | 亚洲第一大网站 | 一本综合久久 |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色播永久网址大全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 三妻四妾完整版免费观看韩国电影 | 男女男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 久久91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亚洲男人天堂 | 羞羞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免费观 | 九月婷婷开心九月 |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 波多野在线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49 |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野外黑人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不 | 女男羞羞视频网站免费 |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 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 五月丁香啪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