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引領世界以專利傲視群雄
——農化專利服務
摘要
農藥是防控農業生產中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其藥效與添加的助劑成分以及加工的制劑性質緊密相連。伴隨著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環境安全、生態安全、農產品安全等規定的提出,農藥制劑行業也面臨著方向轉型,即從以劑型創新為主轉向以研發藥物傳遞技術為主。
本文簡述世界農藥制劑技術和我國農藥制劑技術發展的特點,并從農藥施用過程的4個階段(藥液分散、空間傳遞、界面傳遞、釋放傳導)分別闡述了以藥物傳遞技術為研發目標的第三代農藥制劑的相關研究成果與理論基礎。同時,提出未來農藥制劑發展的關鍵方向,以期為我國農藥制劑的研究提供借鑒,從而開發出“高效、綠色、精準、可控”的農藥制劑,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氣候變暖和種植結構的改變,農業生產中的病蟲草害呈愈演愈烈的趨勢,化學農藥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在防治植物病蟲草害、保障作物生產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農藥一般不能直接使用,通常需要根據農藥原藥的性質、施用場景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助劑成分,如乳化劑、穩定劑、分散劑、載體等,并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劑加工技術,生產出高性能的制劑,如乳油、水劑、懸浮劑等,以改善農藥原藥的應用缺陷,提高藥效,降低毒性,減少污染,避免對有益生物產生危害,延緩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發展,從而擴大農藥品種的應用范圍。
農藥在控制或防治危害農業生產的病蟲草害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保證糧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傳統的農藥制劑容易受風力、濕度、溫度、雨水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大量藥液流失,這不僅影響了生產效益,還嚴重威脅了生態環境安全。農業農村部公布2020年我國農藥利用率達到40.6%,這意味著仍有約60%的藥液無法在植物葉面完成沉積,而實際作用于靶標的活性成分更是僅有0.1%左右。因此,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有害生物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確保糧食安全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而我國的農藥制劑發展也需要相關前沿理論和技術的支撐。
國內眾多科研學者圍繞改善農藥制劑技術的研發工作做出了總結,曹沖等將減施增效農藥劑型設計和制劑研發策略與農藥制劑、藥液和霧化過程串聯。張奇珍等總結了以明膠與其他高分子材料為復合載體的微球劑的研究進展。馮建國等從環保劑型、高性能助劑、制劑穩定性等方面對我國農藥制劑行業進行了概述。孫長嬌等就納米農藥的主要劑型和增效機理進行總結。
以上綜述均為我國農藥制劑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導,但農藥制劑加工與施用過程中涉及的基礎理論和影響規律則鮮有報道。本文系統地將農藥制劑加工涉及的理論研究和施用時稀釋、噴霧、接觸靶標、藥物釋放傳導4個階段影響藥物傳遞的規律進行總結,提出未來農藥制劑發展的關鍵技術,以期為我國農藥制劑研發提供理論借鑒,打造農藥制劑制造強國。
一、農藥制劑發展概況
1.世界農藥制劑發展概況
世界農藥制劑的發展主要分為3個階段。第一代傳統農藥制劑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左右,主要以乳油、粒劑、粉劑、可濕性粉劑等劑型為主。此代農藥制劑主要是以保持農藥活性成分的穩定性,增強農藥顆粒的分散性、藥液潤濕性為基本要求,但具有以下缺點:
(1)粉劑、可濕性粉劑等加工或使用時易形成粉塵污染,嚴重威脅非靶標生物和環境的安全;
(2)此階段乳油多使用甲苯、二甲苯等有機溶劑,不僅污染環境,易產生藥害,同時在貯運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
(3)此階段的農藥制劑加工技術強調農藥短期的穩定性,忽略了農藥施藥過程中的農藥藥效、環境安全性和農產品安全。
20世紀70年代,隨著農藥產量、使用量的快速增長,第一代農藥制劑的弊端日益凸顯,有機溶劑和粉塵污染劑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存在嚴重的威脅。因此,該時期農藥綠色發展的理念盛行,農藥制劑朝著水基化、顆粒化、緩釋的方向發展,包括水乳劑、微乳劑、懸乳劑、懸浮劑、水分散粒劑、微囊懸浮劑等一大批環境友好劑型孕育而生。該階段的農藥制劑有以下特點:
(1)延長對農藥制劑穩定性的考核,一般為2年;
(2)制劑中的有機溶劑逐步被水替代;
(3)制劑由單相體系變為多相體系;
(4)以減少粉塵為重點,更新傳統固體制劑;
(5)以高分子材料作為壁材,包覆農藥原藥,實現農藥緩釋。
歷經40余年的研究發展,環境友好農藥制劑的技術體系已經基本成形。自2005年美國加州的國家環境保護局(EPA)規定揮發性有機物(VOC)>20%的農藥產品不得進入市場,圍繞農產品安全、環境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規相繼出臺,農藥使用綠色化、精準化、減量化的工作開始推進,而第一、二代農藥制劑明顯無法滿足當代綠色農業生產的需求,故以藥物傳遞技術為主線的新一代農藥制劑技術誕生。與以往的制劑技術相比,第三代農藥制劑技術不局限于農藥劑型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藥物傳遞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此舉開拓了農藥制劑行業發展的新方向。第三代農藥制劑有以下特點:
(1)與材料化學,膠體界面化學、數字信息等多研究領域交叉融合,開發綠色、高效、安全的農藥制劑;
(2)研發重心由創制新型制劑轉向以提供制劑某種性能的成分優化,如抗雨水沖刷、抗飄移、可控釋放等;
(3)將農藥制劑的風險評價列入安全評價體系。
2.我國農藥制劑發展概況
我國農藥制劑加工從20世紀50年代左右開始形成工業規模。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藥制劑加工起步晚,曾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我國當時主要以三氯類殺蟲劑固體劑型為主,到20世紀末,制劑產量達150萬噸,乳油占50%,可濕性粉劑、粉劑共占25%,年耗甲苯、二甲苯等有機溶劑約40萬噸。
20世紀80年代后,為滿足生產和環境安全的需求,中國***開始主導農藥制劑行業向水基化、粒狀化等環境友好型新劑型研究,并將此列入了國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中國農藥制劑行業的研究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大量環境友好型新劑型產品不斷涌現,形成新、老劑型并存的現象。
第三代農藥制劑的發展理念是開發綠色、高效、安全、精準的農藥制劑技術,這與我國“十四五”提出的“綠色高質量發展”相符合。***于2010年開始引導第三代農藥制劑技術的開發,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農藥制劑行業將一、二、三代制劑技術相融合,已經取得了許多階段性的成果,并開發了一批一流制劑產品,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原藥生產國和出口國。
現有***農藥企業1896家(截至2020年12月),***的有效成分714種,***產品41885個。
雖然我國微毒、低毒農藥數量***占比穩步上升,***的環境友好型劑型逐步增加,懸浮劑更是連續多年成為***數量最多的劑型,但2020年我國乳油的***數量仍占有15%的比例(圖1),微囊懸浮劑(7個)、超低容量液劑(1個)、泡騰片劑(1個)等高效、綠色農藥制劑的***數量明顯較少,我國農藥制劑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因而我國需與國際先進制劑技術接軌,掌握前沿農藥制劑研究動向,聚焦農藥制劑研發的關鍵問題,開發綠色生態高效制劑產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圖12014和2020年我國主要***農藥產品劑型與該年度新增***數量占比
二、農藥制劑研發理論與成果
1.制劑加工理論與應用創新
農藥大多是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固體或液體,需要添加溶劑溶解原藥并分散在水中,或是將固體原藥粉碎成細小顆粒分散在水中,因而在農藥制劑加工和儲存過程中需要考慮原藥與分散相的液—液或固—液界面的影響規律。
1.1液—液界面影響規律
農藥制劑加工儲存過程中涉及液—液界面的主要是以乳油、水乳劑、納米乳、微乳劑為代表的劑型。乳油是將原藥直接溶解在溶劑中,而水乳劑則是將溶解原藥的油相與水混合,在高剪切或均質等機械能的輸入下形成O/或W/O乳液。乳油和水乳劑的粒徑一般較大(0.7~20μm),是動力學穩定、熱力學不穩定的體系,因而在儲存過程中容易發生奧氏熟化、聚結、絮凝、分層等不穩定現象,而添加合適的乳化劑,可以改善水乳劑的不穩定性。
目前,研究認為通過添加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吸附在油滴表面,可以使其表面帶電,形成擴散雙電層,利用靜電排斥減小油滴之間相互接觸。此外,調控表面活性劑種類、濃度,可以增加油一水界面膜模量,提高界面膜強度,以此來降低聚結、絮凝等乳液不穩定現象的發生(圖2)。
圖2界面膜強度對乳液穩定性的影響
納米乳和微乳劑同樣是將溶解了農藥的油滴分散在水中。與乳油和水乳劑不同的是,得益于兩者較高的乳化劑濃度(納米乳5%~10%,微乳劑20%),O/W界面的動態界面張力較低,可形成粒徑較小的乳液體系(納米乳2~200nm和微乳劑6~50nm)。納米乳和微乳劑是熱力學穩定體系,但微乳劑大多使用了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存在濁點),乳液的透明穩定范圍較窄,同時乳液會存在破乳,析出結晶或渾濁的現象,故需調節乳化劑的親水親油平衡值,加入混合溶劑,使油滴分布均勻。
展膜油劑是一種省力化制劑,施用時會在水面上形成一層油膜,由于未施藥水域與施藥水域間存在表面張力梯度差,油膜可在表面張力的驅動下在水田表面迅速擴散鋪展,同時在爬桿效應的驅動下,油膜可沿莖稈爬覆,形成一層藥膜,這既可以保溫,又起到了持續釋藥的效果。張力卜等以噻呋酰胺和嘧菌酯為有效成分,通過對助劑、溶劑的篩選,制得了4%噻呋·嘧菌酯展膜油劑。與噻呋酰胺懸浮劑和嘧菌酯懸浮劑相比,展膜油劑對水稻紋枯病有更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1.2固一液界面影響規律
懸浮劑、水分散粒劑、微囊懸浮劑等以固體顆粒分散于水中的制劑屬于非均相粗分散體系和熱力學不穩定體系,在水中的分散穩定性是其重要的評價指標。添加合適的分散劑分子后,分散劑的親油基團會以共價鍵、離子鍵、氫鍵等作用力錨定在制劑顆粒表面,親水部分則會在水中舒展開來提供空間位阻,而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還能提供靜電相互作用來阻止顆粒之間相互碰撞聚結,保證了制劑顆粒在水中均勻分散。
Peng等制備了一種改性木質素分散劑,該分散劑可以保護阿維菌素不受紫外光照射的影響,使其降解速率明顯下降。Tian等利用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種甲基丙烯酸鈉鹽/苯乙烯/對苯乙烯磺酸鈉共聚物分散劑,并用該聚合物制備了莠去津水分散粒劑,在硬水和3倍硬水中懸浮率分別可達到93.2%和90.8%。
另一種改善農藥顆粒分散度的方式是使其尺度達到納米級。納米分散體能夠改善固體原藥在水中的分散度,增強農藥在靶標表面的潤濕滲透效果。Yang等采用固化納米乳液的方式制備了1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納米分散體,該制劑分散均勻,與微乳劑、水分散粒劑相比,在水稻、黃瓜、卷心菜葉面有更好的沉積效果,對小菜蛾和桃蚜的生物活性更高。微球能夠使農藥成分均勻地分散到載體中。
Kumar等制備了負載吡蟲啉的海藻酸鈉納米微球,通過與市售制劑對比,發現納米微球不僅降低了吡蟲啉的毒性,且對秋葵葉蟬藥效更高、持效期更長。水溶性高分子在水中達到一定濃度后會交聯形成網絡狀結構,該網絡狀結構有較好的保濕效果,在自然環境中穩定性高。
Abreu等以殼聚糖與腰果樹膠為載體,利用兩者間的靜電相互作用構建的網絡結構,包覆了70%立比草并緩慢釋放,發現其對埃及伊蚊的防效優于純精油。
漂浮粒劑可以直接撒施使用,在水面上或略低于水面漂浮,具有藥效高,持效期長等優點。漂浮粒劑的漂浮原理大多分為2種:(1)制備過程中添加易溶于水的鹽類,施用后開始下沉,水溶的鹽類溶解后再浮上水面;(2)制備過程中添加的黏結劑將顆粒黏合成容器狀,在水中可以捕捉小氣泡而漂浮。
張鵬等借助Zeta電位、表面張力等篩選了漂浮粒劑的配方,制備了合格的2%吡嘧磺隆漂浮粒劑。廖科超等比較了30%苯噻酰草胺泡騰片劑、漂浮粒劑的擴散性能和田間防效,確定潔凈的水稻田優選漂浮粒劑。Hou等以羧甲基殼聚糖和海藻酸鈉構建的網絡結構吸附2-甲基-4-氯苯氧乙酸,制備了一種漂浮粒劑,該漂浮粒劑可以在水葫蘆周圍聚結,釋放除草劑,達到靶向除草的效果。
2.藥液劑量傳遞規律研究動向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生產規模化不斷推進,農藥制劑開始向著“綠色、精準、提效”的目標研發,飛防技術、低容量噴霧技術開始推廣應用,農藥藥液液滴在靶標表面的沉積、鋪展、滲透等性能逐漸受到重視。
因此,農藥制劑研究方向開始以藥物傳遞技術為主線。在農藥施用過程中,如圖3所示,藥液分別經歷了分散、空間傳遞、界面傳遞過程,最終作用于有害生物的藥量僅0.1%。為了提高農藥對靶效果,減輕環境污染,提升農產品質量,研究者們對農藥藥液劑量傳輸過程做了相應的研究。
圖3農藥藥液劑量傳遞情況
2.1農藥藥液的分散過程研究
現代農藥的使用主要包含3個部分:農藥制劑、施藥器械、施藥技術。三者相輔相成,共同影響著農藥施用情況與藥效。目前我國大部分農藥器械主要以中小型背負式噴霧器為主,而大型的施藥器械較少,其中手動噴霧器在噴霧器械中占據主體。手動噴霧器械大都屬于20世紀60年代定型的“工農-16型”和“WFB-18型”。
這些器械結構設計和技術性能都很落后,在施藥時“跑冒滴漏”現象嚴重,且在配制藥液時,由于農戶大多沒有經過***培訓,易發生藥液掛壁、泄漏等現象,造成約5%的農藥損失。此外,稀釋還會使得制劑乳化劑濃度降低,油水界面張力增加,乳液穩定性受到影響。
李子璐等以虱螨脲乳油為研究對象,發現隨稀釋倍數增加,乳液粒徑減小,穩定性增強,但潤濕性減弱,因此在實際使用中需根據不同的施藥方式采用合適的稀釋倍數。
2.2農藥藥液的空間傳遞過程研究
農藥噴霧過程中,霧化效果對藥液液滴性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霧化效果包括液滴大小及速度的分布、液滴中空氣進入量、液滴結構等。霧化后的液滴在噴出后可能會沉積在靶標上或者飄移至大氣、土壤、水源中,造成約20%的農藥損失。
農藥液滴的飄移主要分為2種形式:飛行飄移或粒子飄移和蒸發飄移。影響飄移的因素眾多,而液滴尺寸是引起飄移的重要因素。粒徑較小的液滴由于重量輕,下降過程中受空氣阻力影響比大液滴大,故到達靶標所需時間較長。此外,受風力影響,液滴飄移距離較遠,同時受溫度和濕度影響,更容易發生蒸發。Salyani等發現100pLm的液滴在25℃、濕度30%的環境下會飄移75cm。
2.3農藥藥液的界面傳遞研究
自開展“十三五”國家重大“雙減”專項以來,關于藥物傳遞的研究在我國農藥制劑領域己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桶混/噴霧助劑是一類提高農藥生物活性的物質。在使用前添加至噴灑液中,可改善藥液穩定性、水質適應性、霧滴譜及藥液在靶標、植物葉片上的潤濕、附著、滲透及傳導等性質。桶混助劑可以調節藥液的動態表面張力、剪切黏度、黏附力、擴張模量等,如調節液滴撞擊形變時的表面張力梯度可以減緩液滴回縮。
Song等發現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鈉(AOT)具有快速降低液體表面張力的能力,將其和聚環氧乙烷(PEO)互配還可以提升液體的剪切黏度,增強藥液在單條紋超疏水水稻葉面的沉積效果。
針對植物葉面帶弱負電的性質,Li等設計了一種可以快速降低液體表面張力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雙十烷基二甲基溴化銨),將其與除草劑草甘膦混合后,藥液動態表面張力降低,液滴在雜草葉面的沉積效果明顯增強,雜草防控效果增強。
Cao,Song等研究了負載苯醚甲環唑的二氧化硅離子與不同Tween80、SDS互配藥液在水稻葉面和甘藍葉面的彈跳行為,揭示了黏附力越大,界面膜極限彈性模量越小,則藥液液滴彈跳越小,沉積量越好的規律。該團隊同時還利用葉酸與2n2+在液滴內部構建的網絡結構抑制了液滴彈跳(圖4)。
圖4葉酸與Zn+混配抑制藥液液滴彈跳
調節靶標表面與藥液間的相互作用力也是調節藥物傳遞效率的重要方式。
Zhang等對比TritionX-100、DTAB、SDS后發現,非離子表面活性劑TritionX-100具有更好的潤濕能力,當濃度達到有效潤濕濃度(CWC)時,表面活性劑分子可以吸附在疏水葉面,對其進行親水改性,可以實現液滴的完全潤濕。
Ma等基于植物葉片表面含有化學成分三萜化合物的特性,選擇同樣具有三萜結構的甘草酸作為穩定劑,制備了60%丁硫克百威乳膠劑,發現甘草酸纖維在噴霧施藥過程中可以延緩液滴回縮,抑制液滴彈跳(圖5)。
圖5甘草酸作為桶混助劑改善草甘膦液滴的沉積
當藥液液滴在靶標表面完成沉積后,還容易受到雨水沖刷。傳統農藥制劑耐雨水沖刷性差,容易流失進入土壤和溪流中。
研究人員利用氫鍵、范德華力、π-π堆積等非共價鍵作用力,開發了一批與靶標表面相互作用力強,耐雨水沖刷的農藥制劑。Liang等利用鄰苯二酚結構與葉面之間的氫鍵、π-π堆積等非共價鍵作用力,構建了一種可以在植物葉面長效持留的阿維菌素納米微球(圖6)。
郭勇飛等建立了一種基于劑量傳輸快速評價農藥制劑藥效的***,通過室內試驗分析藥液的黏附力、沉積量、表面張力和接觸角等指標,可以科學、準確篩選合適的制劑配方,減少田間藥效實驗次數。
圖6具有鄰苯二酚基團的阿維菌素納米微球制備過程
除了利用非共價鍵作用力外,農藥制劑顆粒還可以通過與靶標葉面微納粗糙結構的拓撲作用改善藥液耐雨水沖刷效果。Zhao等基于植物葉面的微觀結構與化學成分,設計了一種鄰苯二酚修飾的“帽子型”微球,通過拓撲形貌以及鄰苯二酚與葉面成分的非共價鍵作用,提高藥液在靶標葉面的沉積持留(圖7)。
圖7鄰苯二酚修飾的帽子型微球改善藥液在水稻葉面沉積
2.4農藥藥液的釋放傳導研究
傳統農藥制劑在完成藥液劑量傳遞之后很少能真正作用于植物病害,大部分活性成分都降解或流失。控制藥物釋放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中病蟲草害的精準防治,提高藥效。微囊制劑是主要的控釋型農藥制劑,不僅可以保護活性成分免受空氣、水和微生物等環境因素的分解,同時還可根據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在特定的環境下持續地釋放農藥,以保證在防治病蟲草害的同時,減少農藥藥害和環境污染的發生。
農藥微囊懸浮劑是一種當前農藥制劑中對技術要求較高的農藥劑型。近年來,國內農藥制劑行業研究人員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Gao等以中空二氧化硅為芯材,熱響應共聚物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一共甲基丙烯酸為壁材包覆噻蟲嗪,制得了一種與溫度正相關的溫度響應型農藥。Xu等利用多巴胺修飾后的二氧化硅與Cu2+間的螫合作用,制備了一種具有pH響應型的嘧菌酯制劑。
植物葉面的蠟質層是阻止藥物吸收進入植物內部的主要屏障,通過添加相應的助劑成分或利用納米尺度的農藥顆粒可以有效提升農藥在植物體內的吸收傳導。
Gauvrit等制備了甲基化菜籽油和乙氧基化菜籽油,將其作為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與草甘膦混合后,可以明顯增加小麥對草甘膦的吸收。Zhao等制備了負載螺蟲乙酯的二氧化硅納米顆粒。與傳統制劑相比,納米顆粒改善了螺蟲乙酯在黃瓜植株的沉積、吸收和傳輸,也更有利于藥物在病菌體內的吸收傳導。
三、農藥制劑未來的發展趨勢
1.農藥功能助劑開發與管理
農藥助劑是農藥制劑加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藥加工施藥過程中起到了分散、提高藥物劑量傳輸,提高農藥利用率和農藥制劑安全性等作用。然而,隨著農藥制劑技術的研發創新,農用助劑的創新和管理已經難以滿足農藥制劑行業的發展需求,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農藥制劑作用機制和增效機制尚不清楚;
(2)缺少關于農藥助劑對生物和環境的毒性與危害的理論研究;
(3)缺少場景導向農藥綠色助劑(如SC中耐高鹽耐硬水分散劑、OD中分散劑、高含量OD、懸乳劑的助劑等);
(4)農藥助劑管理尚不全面,需加強對農藥助劑監管力度。
2.控制釋放制劑技術
控制釋放技術作為一種精準控制藥物對靶效果的手段,仍是未來農藥制劑研究方向的重點,但中國在農藥控制釋放技術上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其研發難點主要為以下:
(1)部分控制釋放制劑短期內釋放藥物濃度較低,只有掌握了釋放的快慢,才能使制劑兼顧速效性和持效性;
(2)部分控制釋放制劑的響應條件較為苛刻,控制釋放制劑的條件需與病害發生規律相符合;
(3)部分農藥對水生生物高毒,需研發在水環境中不釋放的控制釋放制劑。
3.納米制劑技術
納米農藥制劑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小尺寸效應以及高效傳輸效應,但要完全挖掘納米農藥制劑的潛力還面臨著挑戰:
(1)納米農藥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尚不清楚;
(2)大多納米農藥要求精準對靶效果,但有效的藥液傳輸途徑較少;
(3)達到納米級的農藥沒有表現出類似于無機納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應和宏觀量子隧道效應;
(4)液體農藥由于沒有固定的表面,達到納米級后只顯示了有效的尺寸效應;
(5)解決公眾對在食品生產中使用工程納米材料的安全性和監管問題的疑慮,以確保信息公開、透明。
4.農藥制劑生產與數據精準設計
最初,國內農藥制劑加工過程中各項技術指標的表征手段多是采用目測和顯微測微尺等較粗放的手段,這不僅效率低下,且結果誤差大。隨著物理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以及激光粒度測定儀、Zeta電位儀、電子掃描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XPS衍射、表界面張力儀、流變儀等先進儀器的出現,農藥制劑的加工理論也在不斷深入,正由宏觀粗放向著微觀精準的方向發展。
基于表觀自由能、沉積量、滲透性等多參數作為指標,杜鳳沛等提供了一種快速篩選農藥制劑藥液傳遞效率,優化制劑配方的***。此外,在農藥懸浮劑的研制中通過引入固一液吸附理論、靜電穩定理論和流變學理論,可以有效指導制劑配方的篩選,例如Turbiscanlab是一種采用穿透力極強的近紅外脈沖光源來研究液體分散穩定性的儀器,可快速篩選分散體系的配方。
四、結論與展望
隨著環境安全、農產品安全、生產安全等相關法規的推出,農藥制劑行業的技術改革迫在眉睫。在第一、二代農藥制劑的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三代農藥制劑體系初具雛形,已完成由劑型研發為主轉向以藥物傳遞為主的農藥制劑研發。
然而,隨著植物病蟲草害愈發猖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愈發強烈,我國農藥制劑行業的發展仍面臨巨大的挑戰。未來我國農藥制劑研發需聚焦關鍵性技術問題,實現新技術、新材料、新助劑、新理論等多方向的齊頭并進,加速研發綠色生態高效制劑和助劑體系,為我國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支撐。
本文來源于《現代農藥》雜志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