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瞳孔的變化是不由人的主觀意志控制的,完全是下意識的反應,因此可以真實地反映人的情緒變化。人的瞳孔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相應地放大或縮小。無論說謊者的演技多么高超,他也無法掩蓋這一點。瞳孔的這種變化是人無法控制的,因此只要我們留意觀察對方的瞳孔,就能斷定他是否在說謊。
當我們對眼前的事物或者談話內容感興趣的時候,瞳孔就會放大。如果個人的瞳孔變化和他試圖表現出來的情緒不相符,就可以懷疑他所說的內容的真實性。警察在詢問嫌疑人時經常會用到這個***。例如,警察想要知道嫌疑人和另一名疑犯是否相互認識,會把許多張照片一張一張地給嫌疑人看,其中只有一個是目標人物,嫌疑犯看到目標人物的照片時,瞳孔會突然放大然后恢復,警察如果能夠觀察到這個細節,基本上就可以下結論了。
關于瞳孔與謊言的關系,俄國有一個故事。一個叫卡莫的俄國人在外國
被警察抓獲,沙皇***要求引渡他。卡莫知道,一且他回到俄國,無疑將面臨死刑。于是他裝成瘋子,企圖以此逃過懲罰。他的演技騙過了一位又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最后他被送到德國一個著名的醫生那里進行鑒定。這位醫生把一根燒紅的金屬棒放在他的手臂上,為了逃避懲罰,卡莫忍受著巨大的疼痛,沒有喊叫,也沒有露出任何痛苦的表情,但是他的瞳孔因為痛苦和恐懼而放大了。聰明的醫生看到了這一點,完全明白了他不是喪失了知覺的子,而是一個正常人。
可見,演技再高超的騙子也無法控制自己瞳孔的大小變化。故事中的醫生正是利用瞳孔與恐懼情緒之間的聯系發現了欺騙者的破綻。反過來,人們也可以利用瞳孔變化與興奮情緒之間的聯系來識破謊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反間課機關抓到一個可疑的人物,此人自稱是來自比利時北部的“流浪漢”。這位“流浪漢”的言談舉止十分可疑,眼神中露出一種機警、狡黠,不像普通的農民那么樸實、憨厚。法國反間課軍官吉姆斯負責審訊此人,吉姆斯懷疑他是德國間課。
第一天,吉姆斯問這位“流浪漢”:“你會數數嗎?”“流浪漢”點點頭,開始用法語數數,他數得很熟練,沒有露出一絲破綻,甚至在德國人最容易露餡的地方也沒有出錯,于是,他過了第一關。
吉姆斯設計了第二招,讓哨兵用德語大聲喊:“著火了!”然而“流浪漢”似乎完全聽不懂德語,一動不動地坐在椅子上,臉上也沒有任何表情。吉姆斯心想,這個間課果然不簡單。
吉姆斯冥思苦想,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第二天,士兵將“流浪漢”押進審訊室,他依然是一副無辜的樣子,十分冷靜。吉姆斯看見他進來,假裝非常認真地閱讀完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簽字之后,故意用德語說:“好啦,
我知道了,你的確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你可以走了。”
“流浪漢”一聽到這話,誤以為他騙過了吉姆斯,不自覺地卸下了防備,是抬起頭深深地呼吸,瞳孔突然放大,眼晴里閃過一絲興奮。吉姆斯從這暫的表情中看出了端倪,看來這位“流浪漢”確實聽得懂德語,而且之前直是在偽裝。吉姆斯抓住這個細節,對“流浪漢”進一步審訊,終于揭穿了他的謊言。
?總之,瞳孔放大必然和恐懼、興奮等情緒有聯系,即使對方的身體一動動,一言不發,僅從瞳孔的變化也可以發現他企圖掩藏的情緒,從而揭穿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