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山哥,關注我,每天分享科普知識,總有一個知識點是你不知道的!
在我們的教材中,一直標定的人類平均體溫是37℃,這也是我們的普遍認知。那么這個37℃是怎么來的?
18世紀,德國一名叫溫德利希的醫生記錄了25000人的腋***溫數據,然后采取中間值,得到了37℃的數據。于是,他將人體的標準體溫定為37℃,并逐漸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結果到了2020年,斯坦福大學醫學院一個研究團隊卻發現,從19世紀開始,人類的體溫就在不斷下降,已經從最初的37℃變成了現在的36.6℃,下降了0.4℃。
并且經過更加深入的研究取證,科學家發現,每十年人類體溫就會下降0.03℃。
那么人類體溫普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們要排除測量儀器帶來的誤差。目前最準確的測量設備就是水銀體溫表,水銀體溫表的原理就是利用水銀的熱脹冷縮,在體溫表的下部連接液泡的管頸處是個特別細的曲頸,當測量體溫時,水銀受熱膨脹,水銀柱就會上升到某個位置,過一段時間液柱穩定后,溫度計離開身體,水銀受冷,曲頸處的水銀就會斷開,使得液柱不往回流,從而測得體溫。這種原理的體溫計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所以我們可以排除測量設備帶來的誤差。
那么問題出在哪呢?研究人員總結出以下原因:
第一、人類的慢性炎癥越來越少。當人體有炎癥時,體內的免疫系統就會產生大量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加快新陳代謝,從而使機體體溫升高。現代醫療水平提升很高,同時個人都講究預防防護,所以人體發生炎癥的概率比原來少了很多,從而使機體的體溫下降。
第二、接種的疫苗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機體的免疫系統使用頻率越來越低,新陳代謝持續維持在降低水平。從而使機體體溫下降。
第三、現代人類處于溫度相對恒定的環境中,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人體消耗的能量減少,平均體溫就會降低。
第四、現代人運動更少,新陳代謝更慢,飯量更小。這也會導致體溫下降。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人類的體溫已經越來越低,那么這種變化是好還是壞?
有專家指出,人體的體溫和免疫力有關系。體溫越低,免疫力越低,體溫越高,免疫力越高。甚至有人拿出蝙蝠來證明這個理論。蝙蝠為何能把上百種病毒封印在體內?根本原因很簡單:蝙蝠免疫系統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這么看的話,蝙蝠的免疫力大概比人類高幾百倍——怪不得蝙蝠百毒不侵,還不會得癌癥。
其實這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在一定的溫度下,人體更多的免疫細胞才會被激活,增強消滅細菌和病毒的能力。當體溫下降,血液流動和新陳代謝的速度就會變慢,細胞和組織的活性降低,機體免疫功能被削弱,抗病能力就會變差,更容易導致生病。
當體溫下降時,基礎代謝率低,血液流速放緩,白細胞的工作效率也隨之變低。慢慢悠悠的白細胞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異物,即使發現異物了,也很難迅速召集其他白細胞來消滅異物,導致機體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引發疾病。
此外,白細胞不僅能抵御外部病毒和細菌的攻擊,還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
其實,即使是健康人,每天體內也會產生約5000個癌細胞。如果其中一個躲過了免疫系統的監視,幸存下來,很快就會1變2、2變4、4變8......最終演化成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