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來到平涼崇信,被縣城汭河邊上一組氣勢恢宏樓閣吸引,走近看到了崇信博物館。在古跡繁多的涇川縣都沒看到博物館,臨縣規模卻搞得如此氣派,讓我相信崇一定有很多話要講。果然一進門便看到了“芮鞫文明”,那口氣就像在描述一個失落的王國。
“芮鞫”(jū)這個詞很生僻,出自《詩經·大雅·公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朱熹的注解是:水灣之內稱芮,水灣之外稱鞫。果然,航拍崇信縣城即是這樣的表現,汭河在峽谷內盤成一個大S,河南岸是城區,北岸則是龍泉寺、博物館和一大片水田。
公劉是周人的祖先,是姬姓部落里農業方面做出卓越成績的“棄”的后人。棄在堯帝的時代被尊為“農師”,公劉繼承了先人的遺志,對農耕文化的傳播實踐功績同樣很大。
展館第一部分“厥初生民”解釋了史前農耕呈現小河而居的這一特點,展示了一批常山文化時期的陶罐器皿。常山文化晚于仰韶文化而早于先周文化,主要遺存在甘肅省慶陽鎮原縣西茹河南岸,距離崇信縣城僅70公里路程。
芮鞫曾是一片水草豐美植被茂盛的濕地,以放牧為主。公劉來到芮鞫看到它的農業價值,于是開始教民稼穡,傳習桑麻。引導大家用水灌溉農作物,運用自然規律增加產量,改進勞動工具減輕勞動強度。
上世紀80年代,崇信于家灣墓地先后三次發現百余座先周、西周墓,出土文物包括陶器、銅器、玉飾、蚌飾和海貝。而印在“芮鞫文明”這塊展板下的“銅觚”(gū酒具)便是其中的極品,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
歷史上周取代了商的地位之后,從隴原搬去了關中大平原。隴山一帶包括芮鞫很快被狄、戎人兩部落占領。之后戎人打敗了狄人,兩部落開始混居融合,組成了國家——義渠戎。半耕半牧是義渠國民的主要生活狀態,義渠也認識到了農耕的好處,總躍躍欲試東進關中,于是成為周天子勁敵。到了東周,義渠國已非常強盛,經常與鄰國秦、魏交兵,但最終秦國宣太后神奇地“以愛之名”輕松滅了義渠國(見《羋月傳》)。
漢以后芮鞫成了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佛教伴隨著人口流動從西邊傳入。漢武帝時期,這里安置了河西走廊遷過來小月氏,更名為“月氏道”,不久劃入安定郡。這一組北魏時期的精美石雕佛像出土于黃花塬村娑羅樹東南一孔土窯洞內。
“崇信”的名字始于唐代。唐將李元諒為抗擊吐蕃而筑城,取“尊崇信任”之意。之后的宋元明清,芮鞫的農業再無建樹,反而因附近的煤礦和高嶺土使陶瓷業興旺。崇信縣城西24公里即是陶瓷城安口。崇信縣錦屏鎮梁坡村八畝地窖藏出土的黑祠、青瓷、白瓷組成博物館內容最后一個部分。
逛完博物館,總覺得意猶未盡,當地朋友又帶去縣城中心的公劉閣個看看。此樓比博物館門前的文昌閣更氣派,登上頂層眺望汭河峽谷視野極佳,汭河水在夕陽下泛著金色光芒閃爍在公劉像的臉龐,意味深長。
其實芮鞫文明即是游牧走向農耕的過程。廣場中的公劉像懷抱著一捆禾苗目視汭河流向的東方,似乎在告訴西邊來的游牧部落,那里才是生存方向。于是從西戎、匈奴、月氏、鮮卑,到吐蕃、西夏、金、蒙,這條演變之路至少走了3000年。
芮鞫文化體驗靈魂環節當然是芮鞫美食。博物館附近就有個芮鞫農家樂。汭河的水,土塬的麥子、油潑辣子,***出獨特傳統面食。雖不甚精細,卻是芮鞫地地道道的醇厚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