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馫讀音為xīn,上下結(jié)構(gòu),香字部,古同“馨”。
2、龘讀音為dá,形容群龍騰飛的樣子,《玉篇》音沓。龍行龘龘也。古同“龖”,龖之赫,霆之砉(砉,[huā]象聲詞,形容迅速動作的聲音)
3、飝讀音為fēi,意義不詳。引申之意,指飛的極快,上天之意。部首為飛,總筆畫數(shù)為27,部外筆畫為24,不是常用字。
4、鱻讀音為xiān,三條魚,味道鮮美。是鮮的異體字。原指生魚,解釋為“新鮮”,“明麗”的意思,也指鮮美,應時的食物。
5、麤讀音為cū,是漢字“粗”的異體。從字型上看,一大兩小三頭鹿,死死地頂在一起,彼此混攪,非常有力氣;惜乎,只表達了動粗的意思。《左傳》記載:“糧則無矣,麤則有之。”這里的“麤”是粗礪帶糠的谷物。
6、靐讀音為bìng,漢字生僻字,雷聲的意思。自“雷”人在網(wǎng)絡(luò)流行后,“靐”又被應用到網(wǎng)絡(luò)用語,衍生為很“雷”的意思。
7、飍讀音為xiū,驚跑的樣子,唐韋應物《擬古詩》之三:“世人不自語,弛謝如驚飍。”
8、朤讀音為lǎng,古同“朗”,表明亮。
9、淼讀音為miǎo,品字結(jié)構(gòu),由三個“水”字組成。會意,從三水。又作“渺”。本義:水大的樣子。《楚辭·九章·哀郢》:淼南渡之焉如?
10、譶讀作tà,會意字,從三個“言”,本意是說話快。屬于生僻漢字,現(xiàn)代漢語一般不用。
11、灥讀音為xún、quán、quàn,上下結(jié)構(gòu),三泉,來自于《說文.灥部》:“灥,三泉也。”本義為眾泉匯流。”
擴展資料:生僻字又稱冷僻字,指不常見的或人們不熟悉的漢字。自從有漢字以來,漢字也是在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約為3500至4500字,因為其中有些符號,現(xiàn)在也不能確定是不是文字,或者那個時代的生僻字,給今天甲骨文字數(shù)的統(tǒng)計制造了***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