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元宵節,單位在組織猜燈謎活動,自己沒去參加,覺得還是寫點與元宵節有關的文字更有意義。
直到現在還能回憶起,大約在我4、5歲的時候,我們莊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位長期在外的老人回家了,全莊子的人都去看望,我也跟著大人去了,模模糊糊記得當時看到一位滿頭白發的清瘦老人,腰有點駝,和藹可親,我被摸了摸頭,他還給了我幾塊糖果。他的名字叫張從良,是我的爺爺輩,小時候我見了他就喊“老”(皖北方言,是爺爺的意思)。他出生于清末的民國時期,讀過四書五經,受過良好的教育,解放前在當地的民國***做過事,任文書。解放后回鄉,在離家不遠的學校教書。1958年因在舊***干過事,被迫勞動改造。回來后已是兒孫滿堂,老伴也去世多年,他就在家帶帶孫子,收拾家務,鍛煉身體,頤養天年。因是文人,除了會打毛線衣、做布鞋、繡花、做飯,也常作畫、寫字。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到他家寫門對子(對聯、春聯)。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元宵節時做的“走馬觀花”燈籠。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物質生活還不發達,孩子們喜歡的燈籠在集市上也很難買到,一般都是莊子里的人自己動手做。為了讓莊子里的大人孩子們在元宵節這天能觀賞到燈籠,他一般在春節時就開始準備了,先把粗的竹竿劈開,切成細長條,再削成薄片,狀如細鐵絲或粗棉線,輕巧,韌性大,當作***燈籠的骨架材料,再根據燈籠的大小和造型,截成長短不一,腝(讀nen)彎固定,互相連接,并在接頭處用細棉繩扎緊,上、下留口,或方或圓的薄片當作底座,再用一個U型細鐵絲穿過薄片直到上口,能夠來回拉動,可以開合,燈籠的骨架就完成了。看上去質輕、狀美、小巧、玲瓏。根據燈籠的造型在骨架外糊上一層薄紙,或紅或白,或圓或方,燈籠就基本成形了,這層薄紙如是白色的,一般要在外層貼上紅色的十二生肖剪紙,或直接手繪彩色孫行者、豬八戒畫像,生動活潑,唯妙唯俏,令人百看不厭。在底座上安裝個蠟燭,上口用棉線接個桿子,蠟燭點著,就可以邊提邊走邊欣賞了。燈籠的造型多,數量也多,屋里屋外,滿院都是,元宵節晚飯后點燃,花花綠綠,人頭攢動,甚是熱鬧。而“走馬觀花”燈籠很大,不能提著走,只能固定在桌子上,分內外兩層,外觀呈長方體或圓柱體,而里面那層只能是圓柱體,內外層均手繪十二生肖或豬八戒、孫行者造型,再放置幾個如皮影戲那樣的帶機關的可以動的小人兒,里層的里面點燃蠟燭,外層的里面四周也點燃蠟燭,并且外層是可以徐徐轉動的,人即使是站著不動觀賞,也可以看到動態變化,孩子們飯都不愿意吃,早早地就跑來了,滿臉好奇的盯著欣賞,不時用手或摸或輕點,心都美化了。直到如今我都不明白外面的那層是怎么能徐徐轉動的。是安裝了機關,蠟燭燃燒產生的熱力驅動呢,還是手工拉纏繞在滾軸上的細棉線在暗處驅動呢。這位博學多藝、溫文爾雅、可敬可愛的老人已作古30多年,而他的口碑就如他的畫作一樣依然流芳在老家人們的心間,深藏在我對故鄉的童年記憶里。
物質匱乏貧窮的時候,過年過節覺得好玩熱鬧,是因為自己動手親自參與。如今物質豐富了,過年過節好玩的也多了,可是仍然覺得沒意思,也許是因為再好的現成東西,也只是看看罷了。過傳統節日,守傳統習俗,創新不忘繼承,把過元宵節辦成一場人們心靈的盛宴,猶如進行了一次古今穿越,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