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汗顏"、"汗牛充棟",這幾個詞里的"汗"字還真是都與出汗有關。古人怎樣理解"汗"呢?《說文》中對汗的解釋為"身液也";《素問?評熱病論》中則認為汗者,精氣也。
"汗青"一詞最早出現在秦代。汗青里的"汗"是指青竹被火烤后冒出的水珠,就像人出汗時一樣。"青"則表示藍、黑或綠等顏色,比如青天即藍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綠山,這里指青竹的顏色。在紙張普遍應用之前,上古時代的人們是用竹板來記錄事情和文章的。竹簡表面很光滑,不易寫字,而且易被蟲蛀,所以人們就把新鮮濕潤的青竹片放到火上烤,這道工序就叫"殺青"或"汗青"。到了秦代,人們開始用毛筆在竹板上寫字,所以定稿的時候只需要削掉竹青,在竹白上直接寫字就行了,這一道手續也沿用習慣叫"殺青"。將寫好的竹片串連在一起,即為竹簡。因此"汗青"就成了竹簡代名詞,并引申為史冊的意思。
"汗顏"里的"顏"就是臉的意思,汗顏最初的意思就是額頭鬢角流汗的狀態,如唐代韓愈的《祭柳子厚文》中提到:"不善為斫,血指汗顏。"后世則用汗顏來形容羞愧的樣子。
"汗牛充棟"出自唐代柳宗元《陸文通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是說為"春秋"作傳的著作非常多,存放時可堆至屋頂,運輸時則可使牛馬累得出汗。后用汗牛充棟來形容著作或藏書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