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航空史上,曾經有一款戰機,源自蘇聯,但是在中國卻發展壯大,衍生出了很多型號。并且也成功進行了出口,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殲-7戰機。殲-7戰機服役了很長時間,至今依然還有部分在服役。這款戰機有很多的衍生型號,甚至超越了它的原型米格-21,在中國發展真正實現了開花結果,遍布滿園。
殲-7戰機引進小史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空軍開始批量裝備米格-21F-13戰機時,給中國提供的卻是作為過渡性裝備的米格-19;在中國空軍獲得了米格-19的生產權后,也就是殲-6戰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殲-6戰機已經不能滿足那時候的需求。蘇聯又表示愿意向中國提供米格-21F-13和R-11F-300渦噴發動機的生產權,并提供了全套零部件以及發動機散件,供中方組裝學習。
很明顯,才從1956年定型殲-5戰斗機的中國航空工業對于這款先進的戰斗機并不能完全吸收,一方面是工業基礎薄弱,不能完全自主研發先進戰機,另一方面則是蘇方提供的資料并不完整,想復制也很難。在這一階段,中國航空工業只能對其“消化吸收,有限改進”,因此殲-7在這一段時間并沒有得到太大幅度的改進,性能也能劃入堪用的行列。
殲-7III戰機
這一窘境一直到1978年后才得以解決。此時,距離中國引進米格-21F-13已經過了將近17年,仍未完全吃透。當年,我方人員從羅馬尼亞帶回了米格-21MF戰機的座艙蓋和機炮,而后又從埃及引進了米格-21MF、米格21UC各一架,這才研制了殲-7III戰機。只不過在殲-7III最終完成定型的時候,已經來到了1995年。
八一飛行表演隊曾經的座機殲-7E
總體來說,殲-7和殲-8在中國服役的時間并不算短,但堪用的時候已經接近上世紀80年代,接近世界潮流的時候已經快來到21世紀了;此時的殲-7并不能算成熟,直到殲-7E才算是讓中國空軍有了相對接軌世界的輕型二代戰斗機。總體來說,中國空軍裝備的殲-7也快步入暮年,但其改進型仍大有作為。
殲-7魔改第一步:雙三角翼,安排!上世紀80年代初,成飛決定在殲-7II戰機的基礎上融合一定的外貿版殲-7M技術成果研制出殲-7E。為了配套PL-8空空導彈掛裝,原本的三角翼設計已經相當不夠用,于是西工大沙伯南教授帶領研制團隊重新研制了雙三角翼。雙三角翼在國產飛機的運用上尚屬首次,但這卻極大地改善了殲-7的中低空性能、起降性能,這也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一個舉動了。后來衍生了自用版本的殲-7G,整體性能相比較原來有很大的提升,發動機和雷達性能也有了很大提升。
巴基斯坦的殲-7PG戰機
同時結合實際,在殲-7E戰機基礎上改進的殲-7MG裝備了從英國進口的七項電子設備,包括可以鎖定8個目標并攻擊其中1個的機載雷達和提升了高精度快速射擊、對地攻擊能力的火控系統,在當時曾出口巴基斯坦空軍40余架,型號是殲-7PG,目前仍有部分處于現役狀態中。
先是“超七”進化到梟龍,再到山鷹上艦“佩刀II”項目
當然,巴基斯坦空軍并不止步于此,早在1984年就提出與國內接觸,改進出適合巴基斯坦空軍方面使用的戰斗機。在此時,巴基斯坦方面邀請了美國格魯曼公司加入,該項目也被正式命名“佩刀II”。只不過因為巴方認為這款戰斗機必須能夠在600萬美元足以采購150架的狀態下還能對抗早期米格-29戰機;該項目最終被證實為為了采購F-16戰斗機的壓價項目,因此巴方先行退出。
超七項目
這一項目在此時也只剩中方和美方同時進行了。于是項目從“佩刀II”更名為“超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梟龍”前身——盡管合作的三方有兩方選擇退出,但國內從1993年到1998年期間仍然在堅持“超七”項目的推進。此時,巴基斯坦和美國的關系惡化,巴方采購F-16的機隊被扣押在美國,資金也并未返還,巴基斯坦在1998年重新簽訂了聯合研制戰斗機的合同。
梟龍戰機
即將交付的梟龍Block3
得益于俄羅斯航發的加盟,梟龍換用了與米格-29同款的RD-33中推力渦扇發動機,極大地推進了項目的發展;2003年,從“超七”進化到梟龍的FC-1戰斗機成功首飛,這是我國聯合研制的第一款戰斗機,而這款戰斗機剛誕生就達到了準三代的戰斗水平。2009年,巴基斯坦正式與中國簽訂了以9億美元采購42架戰斗機的首個合同,此后在國內的技術支持下FC-1“梟龍”從Block1版本升級到Block2版本,就在最近,巴基斯坦接收了最新的梟龍Block3版本,巴基斯坦空軍又迎來新戰機,性能達到三代半的水平。
這可謂是米格-21/殲-7在改進戰斗機之路上的最華麗轉身了。FC-1已經看不出太多米格-21/殲-7的影子,當年孱弱的中國也率先在FC-1上采用了DSI進氣道設計,并先于F-35A戰斗機服役,這在航空發展水平上可是一個不小的進步。當然,中國并沒有止步于FC-1“梟龍”戰斗機上放棄了對米格-21的繼續改進。
殲教-7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教練機體系都是初教-6—教-8—殲教-6/殲教-7三級體系。殲教-7雖然完全在殲-7的基礎上改進,但三角翼設計是其最嚴重的短板:由于三角翼設計在起降階段的性能不佳,殲教-7經常需要在300km/h以上的高速著陸,這一科目就淘汰了不知道多少學員。
殲教-9戰機
從2001年時起,以殲-7E、殲教-7等戰斗機為基礎參考研制的殲教-9“山鷹”高級教練機正式立項。按照新時代的要求,高級教練機不光要滿足學員基礎的操縱飛機需要,還需要滿足學員能夠在其上實現更復雜的動作科目,比如使用雷達、空空導彈等武器。于是,“山鷹”將殲-7系列的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空出了大幅度機首空間用于安裝雷達;同時,新修改的雙三角翼再次顯著改善了飛行性能。
出口的FTC2000教練機
2010年,殲教-9“山鷹”正式服役部隊。“山鷹”不光能執行三、四代機的教學任務,還能發射空地導彈、空空導彈,整體達到準三代水平。因此“山鷹”在外貿市場上也以FTC-2000G的代號作為低端戰斗機出口用,要價只850萬美元,相當于“梟龍”Blcok1的1500萬美元的57%。
在此時,以殲-7的魔改為基礎,中國已經對外展出了相當完善的外貿空軍作戰體系:低端高級教練機有FTC-2000,低端戰斗機有FTC-2000G;中端戰斗機還有“梟龍”Blcok1/2/3作選擇。其中,“梟龍”Blcok3版本還有雙座多用途戰斗機可供選擇,可謂是將米格-21這一在當今看來極為落后的機型發揚光大了。
海軍的山鷹教練機
更何況還有我國第一代艦載高級教練機“海山鷹”的改進:在2020年9月18日,通過貴飛的微信公眾號我們得知,第一架艦載高級教練機“海山鷹”極有可能已經交付海軍航空兵使用。這估計連米高揚設計局的創始人米高揚老爺子都想不明白:為什么米格-21在蘇聯沒迎來這么大幅度的改進,卻在中國發揚光大?莫非這就是“米高揚正統在中國”?
小結米格-21在中國快用了30年才算完全成熟,卻在20年后發揚光大——這在目前看來很是匪夷所思:米格-21本就脫胎于強調“高空高速”的二代機時代,在當時“一機一用”的時代米格-21并不具備但凡一點對地打擊功能,其空戰性能也只能體現在高空。而在當下“一機多用”的時代,戰斗機不光要主顧空戰、制空權爭奪,還要考慮到在低中高空域空戰、超視距空戰,甚至要求具備多用途能力。
于是米格-21在中國,先是在殲-7E/MG身上強化了對地打擊能力,而后在FC-1“梟龍”身上升級了空戰性能,使之以米格-21的底子也實現了達到三代半水平的逆襲;光有中端戰斗機還不夠,中國又在米格-21的基礎上改進了殲教-7而后發展了殲教-9/FTC-2000“山鷹”和“海山鷹”,是當今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低端高性能高級教練機、戰斗機......若用一句話來總結,可能米高揚設計局的人都不可能想到米格-21在中國能被中國發展到今天這個模樣。不過,很明顯,米格-21在中國軍工人的手上仍將延續著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