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氣質是什么?
心理學的定義為: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
為便于理解,我們使用托馬斯和切斯的概念,即氣質是一種個人穩定的“行為風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數語境下的“此人有氣質”“此人無氣質”指的并不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氣質,而是指的憑直覺和經驗做出的“此人給我的感受是什么”的判斷。
這個是大眾語境下的氣質的內在含義,先來看看大眾語境下的氣質吧。
我們常常說一個人氣質看起來很猥瑣,猥瑣指的是什么呢?經常做哪些事會讓一個人的氣質變得猥瑣呢?
經常說臟話首先,臟話分為兩類,一類是和生殖器掛鉤的臟話,另一類是像:“WC,TMD”這樣的網絡流行語的語氣助詞。
語詞助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是很正常的,因此本文語境里的說臟話主要指的是前者。
其次,說臟話和教養高低沒有必然的聯系,教養高的人也有可能說臟話,但是教養高的人一定不會經常說臟話。
為什么不能經常說臟話,即使是語氣助詞呢?
無論是和人聊天,還是和人爭論,內容的選擇都是十分寬泛的。試想一下,別人問你吃了什么、看了什么、玩了什么,倘若你的回答一律是:“WC,真好吃;WC,真好看;WC,真好玩”。
那么會顯得你的內在很貧瘠,也能看出被網絡流行文化同化很嚴重,缺乏個人語言特色。
經常吹牛“我也能掙一個億”和“他掙了一個億算什么”都屬于吹牛,前者讓人聽了最多是在心里想:“你掙不到一個億”,別人知道你是在吹牛,也覺得無傷大雅。
但是后者讓人聽了會覺得很不爽,人們在心里會想:“你沒有本事,還自以為是得很”。
前者只是在拔高自己,后者否定別人,拔高自己,但是又沒有內涵做支撐。
在生活中人們會偶爾吹牛調侃生活,但那些經常吹牛的人是肯定有問題的,如果一個人很有內涵,他就會把自己的內涵表現出來,自然用不著吹牛了。
如果一個人沒有內涵,但是他又想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同,那他能做的當然是經常吹牛了。
所以經常吹牛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反映了這個人沒有內涵,沒有內涵又喜歡裝,當然會被人說是氣質猥瑣了。
經常開黃腔經常開黃腔會反映出這個人經常瀏覽淫穢的作品以及腦子里的思想比較淫穢。
如果一個人看的全是哲學、文學之類的著作,他與人談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提到哲學、文學里面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看的全是淫穢的東西,或者想的全是淫穢的東西,他在與人交談時,便會不經意地把這些流露出來。
恰恰是無法正確看待性的人,才會經常開黃腔。
一個對性看法很成熟的人會在該提的時候提,不該提的時候不提。另一個方面,經常開黃腔會冒犯他人,顯得不尊重他人,不夠謹慎。
外貌形體猥瑣分為兩種,第一種指的是對方感到被冒犯或者辣眼睛,第二種指的是外貌形體不夠好或者表情管理不到位而產生的猥瑣。
需要強調的是,因為外貌形體不夠好而產生的猥瑣,并不能算真正的猥瑣。
中國人自古以來是比較重視儀容儀表的,有人會認同儀容儀表的重要性,也有人會堅持自我感受的重要性。這二者無關對錯,僅僅是個人的喜好。
因此如果重視印象管理,可以選擇各種能夠鍛煉形體和加強儀容儀表管理的***。
如果重視自我的愉悅,便沒有必要拘泥于因為表情管理或者外貌形態而產生的所謂的猥瑣的觀念了,提升自我的內涵更為重要。
總的說來,猥瑣的氣質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引發的,一種是內在引發的,內在引發的全是因為內涵的不足,古人言:“腹有詩書氣自華”自然是有道理的。
說完了大眾語境下的氣質,接下來來看看心理學上的氣質。
對于氣質類型的劃分,古希臘的醫生希波克拉特在恩倍多克勒的“四根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廣為人知的“體液說”。
他認為人體內有來自不通過器官的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機體的健康狀況取決于這四種體液的混合比例。
羅馬醫生蓋倫將其稱為“氣質”,并重新劃分了13種,后人進一步發展簡化為以下四種:膽汁質,多血質,抑郁質和粘液質。
網絡上關于這個的測試很多,但是更權威的測試是與人格有關的大五人格測試。氣質這個詞語在心理學中提及的頻率是比較低的,但它是存在的。
人們常常把氣質和人格的關系搞混淆,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獨特模式,是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的總和。
當然,形成這種人格獨特性是有其先天生理基礎的,這種先天生理基礎便是每個人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典型的、穩定的動力特征,即稱為氣質。
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之一,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指的是“脾氣”、“秉性”。
氣質在先天的基礎上存在,然后在后天環境中發生改變和完善。
和氣質有關的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是“紐約縱向研究”,并且著有《氣質論》一書,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TheEnd-
作者|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