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人物志-(三十六)謝玄
有一個很容易挑起地域口水戰的事實——論到當兵,東南地區熱情似乎并不高,無論是個體還是集體都是如此。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東南一帶經濟文化發達,人都跑去讀書做生意了,一般不會去從軍。
這種情況,在和平時代也許還沒什么,一旦戰火四起特別是南北分裂的時候,問題就會集中爆發——作為南朝手中僅有的征兵地區,江浙滬皖地區無法提供優質的兵源,更沒有足量的戰馬可以裝備,因此在跟北方軍隊特別是騎兵作戰的時候就勢必吃虧。
戰馬的問題,只要南方的水田沒改成草場就解決不了;但是兵源的問題,卻有辦法解決。***大概有兩種:
一種是精挑細選適合當兵的種子,以優厚的糧餉招入軍營,再加上足夠嚴格的訓練,就能培養出一支強勁的部隊。這種***的杰出代表就是后來名震江浙乃至朝鮮戰場的戚家軍,不過這種***也有缺陷,那就是兵少(戚家軍一直維持在數千),而且軍費開支大(畢竟那是要真金白銀的給),用來組建特戰部隊還可以,要建立常備軍,并不適用。
另一種則是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士兵的主觀能動性——將從北方逃難來的丁壯武裝起來,再加以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一些半空頭支票的誘惑(比如打過黃河去田地隨便分)。這種部隊在南北剛剛分裂的時候極為實用,因此也被兩位名將用來訓練自己的部隊。
按時間排序,后一位,就是四次北伐無果而終、十三道金牌召回后冤死在風波亭的岳武穆;而前一位,則是北府軍的締造者和首任統帥、淝水之戰前敵總指揮謝玄謝幼度。
說起來,謝玄和他叔叔謝安一樣,屬于那種令我等diao絲最為仇視的那一類人——官N代(N>2)、長得帥、學識好,關鍵這家伙還比你努力。他和他的兄弟姐妹們,有一個中國歷史上最風雅的稱謂——芝蘭玉樹。
謝玄之所以如此風雅,和他叔叔的教養是分不開的。在隱居期間,謝安擔任了家族首席教師的角色。對于這位侄子,謝安是用了一番苦功夫栽培的。他不僅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還見微知著地糾正了很多謝玄的小毛病。
比如謝玄有段時間喜歡佩香囊,對此謝安極不感冒,但他也不直接指出,而是借著和謝玄打賭的功夫贏了他的香囊,而后當面銷毀。謝玄因此知道了叔叔對佩香囊這件事的看法,此后再也沒有佩戴過香囊了。
說到這里,真不得不感嘆謝安教子有方。如果任由謝玄發展下去,可能就變成了魏晉時期流行的陰柔男子,沒準中國歷史上就又空多出一個蔡X坤般的人物了。
當不了蔡X坤,就只能當官,這是那個時代士族家庭的宿命,謝玄也不例外。而對于出仕的態度,謝玄也和叔叔一樣,一開始是堅決不受,后來勉強出山。然而,他出山的對象比他叔叔還讓人嚼舌根——謝安東山再起于桓溫,而謝玄不僅出身于桓溫,還是由謝安舉薦的。
當時的苻堅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下一個敵人毫無疑問就是東晉。面對如此洶洶之敵,朝廷急需練兵的人才,而宰相謝安舉薦了謝玄。對此,滿朝文武基本都是眾口一致,認為謝安是在培養自己的家族勢力,更尖刻的甚至認為謝安是想當桓溫第二。
只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曾擔任過桓溫幕僚的郗超。盡管在桓溫手底下的時候他天天和謝玄掐架,他卻依然堅定地表示,謝安用謝玄是純粹的舉賢不避親,而且當時也只有謝玄能做這件事。
事實證明,郗超沒有說錯,謝安更沒看錯人。謝玄用了不到十年,就訓練出了一支后來名震天下的部隊——北府軍。
說起北府軍的名字,是一個值得推敲的問題。之所以叫“北府”,大多數意見是因為謝玄當時的防區在京口,而京口又稱北府,故因此得名。而還有一些人認為,北府軍的主力全部來自北方,因此稱之為北府軍。
一開始咱們就說過,如果從南方人里征兵,兵員質量是得不到保證的。而此時的東晉情況又比較復雜——盡管開國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但是依然有源源不斷的北方流民南渡過來,其中大部分就集中在長江兩岸的京口、廣陵附近。而這些流民,就成為了北府軍最重要的兵源。
有人說了,都是百姓,憑什么這些南渡的就比東南本土人要能打仗呢?在這里,我們不去討論哪里人能打哪里人不能打,我只說一點——京口附近的流民,都是打過仗的。
原因很簡單,從北方一路逃難過來的,在半道上碰到個打劫的太正常了。再加上當時中原一片兵荒馬亂,各個小王國的正規軍和土匪也沒啥差別。能逃到南方的北方人,大部分都是有組織有武裝,并且有著相當豐富的作戰經驗的人。只要把他們合理整編訓練,就是一支鐵血強軍。
實際上,早在謝玄前五十年,就已經有人這么干了,而這么干的人正是前面說過的郗超的爺爺郗鑒。在平定蘇峻之亂的過程中,由郗鑒統帥的流民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為有這份光榮族譜,郗超才有資格篤定,謝玄是那個能把流民重新武裝起來的人。
而最后的戰果也是輝煌的——公元379年,前秦十萬大軍圍攻彭城,剛成軍不久的北府軍迎來第一次大考。此戰,謝玄率領萬余名北府軍先鋒救援彭城,隨后在盱眙、君川與秦軍會戰,大破秦軍,秦軍主帥僅以身免!
四年后,淝水之戰爆發。此戰北府軍主力五萬人盡出,謝玄更是帶領八千精銳渡過淝水對在對岸自亂陣腳的秦軍猛沖猛砍,讓一代圣君苻堅都不禁感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苻堅倉皇撤退以后,謝玄立刻厲兵秣馬,不久以后趁著北方自亂陣腳的功夫發動北伐。此次北伐堪稱是東晉開國以來最成功的一次北伐,謝玄和北府兵在五十年后恢復了祖逖的光榮,將國境線推到了黃河以北,并且在北方站穩了腳跟,為日后劉裕的北伐也創造了條件。
而可貴又可惜的是,謝玄還是個不貪功、見好就收的人。在叔父謝安主動下野后,掌權的司馬道子以北伐靡費太多為由,停止了北伐。而謝玄的離去,也使得新收復的國土迅速流失,在他解職回家后不久,北伐的成果就基本喪盡,東晉的北方國境線再次退回到淮河一線。
然而,北府軍的存在還是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的,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下游“權重勢輕”的格局。在此之前,東晉的上游統帥們只要稍微動動手指頭,下游的士大夫們就得戰戰兢兢;而有了這支不遜于荊州兵的北府兵,上游也不得不好好掂量掂量,跟朝廷翻臉,靠譜嗎?
自此,長江中游和下游終于達成了戰略平衡。而這個平衡是脆弱的,因為一旦下游統帥也就是北府兵投靠了荊州,那么夾在京口和江陵中間的建康基本就可以休息了。
不幸的是,謝玄下野后僅僅十五年,這個局面就成真了。那么,是誰帶領北府兵投靠了上游了?北府軍此后又將何去何從呢?
咱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