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菌病是布氏桿菌所引起動物源性的傳染病,主要特點是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疼痛、肝脾及淋巴結腫大為特點。癥狀出現后1個月以內只要正規、足療程的治療是可治愈的。嚴重時會引起心內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少數患者可遺留骨和關節的器質性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后遺癥及慢性生殖系統炎癥。人類對布氏桿菌沒有免疫力,有些隱性感染者感染后會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是也會因二次感染而發病。容易被感染的主要有獸醫、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和進食被污染的動物產品或制品者。在流行的地區小兒發病的也比較常見。
布氏桿菌是一組球桿狀的革蘭陰性菌,沒有鞭毛,不形成芽胞或夾膜。傳染源主要是羊、牛及豬,其次是犬、鹿、馬、駱駝等動物。但是人與人之間傳染的比較少見。這種細菌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力較強,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夠長時間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臟器中能生存4個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個月,說明生存力還是很頑強的。
一、布氏桿菌病傳播途徑:
1.經皮膚黏膜接觸傳染:直接接觸病畜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娩出物,或者在飼養、擠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過程中沒有注意防護,細菌會經過皮膚微傷或眼結膜而感染;也可以通過間接接觸病菌污染的環境及物品而感染。
2.經消化道傳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內臟而感染。
3.經呼吸道傳染:病菌污染環境后形成氣溶膠可發生呼吸道傳播。還可以通過蒼蠅攜帶,蟬叮咬傳播。
二、布氏桿菌從人的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隨淋巴液到達淋巴結內生長繁殖,形成局部原發病灶。細菌在吞噬細胞內大量繁殖形成菌血癥后隨血流帶到全身,在肝、脾、淋巴結、骨髓等處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繁殖,形成多發性病灶。當病灶內釋放出來的細菌,超過了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時,會在細胞外生長、繁殖,臨床呈現明顯的敗血癥。在機體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病原菌釋放出內毒素及菌體其他成分,引起菌血癥、敗血癥、毒血癥的表現而出現以下癥狀,潛伏期為1~3周,有時候會長達數月。
1.亞臨床感染常發生在高危人群中,可以檢測到30%以上的人有高水平的抗布氏桿菌抗體,但是沒有明確的感染史。
2.急性和亞急性感染的人,絕大多數人慢性起病,表現為發熱,間歇熱(波浪熱)較為常見。常在夜間或凌晨退熱時出現可有大汗癥狀。并伴有游走性大關節疼痛。坐骨神經、腰神經、肋間神經、三叉神經等因神經根受累而發生疼痛癥狀。還會出現全身淺表淋巴結的腫大,有些男性會發生睪丸、附睪炎、精索炎或鞘膜積液,女性會發生卵巢、輸卵管及子宮內膜炎癥,孕婦感染會導致流產。體格檢查可發現肝、脾和全身淺表淋巴結大。
3.慢性感染者病程一般持續1年以上,多因急性期不恰當治療和局部病灶的持續感染發展而來,有時候無癥狀感染者或輕癥的人逐漸變為慢性感染者。主要表現為疲勞、全身不適、精神抑郁,固定或反復發作的關節和肌肉疼痛、骨和關節的器質性損害及生殖系統的慢性炎癥。經過系統治療后的少數人也會出現初次治療后的數月內或多年后復發的情況發生。
4.布氏桿菌病患者白細胞半數正常或輕度減少,淋巴細胞增多,血沉增速。慢性患者有輕或中度貧血。抽血化驗布氏桿菌抗體陽性。
三、布氏桿菌病的診斷:有布病動物或感染者接觸史及臨床癥狀和體征能排除其他疑似疾病的人出現人球蛋白試驗陽性、被動血凝實驗、補體結合試驗陽性結合流行病學調查即可確診。
四、布氏桿菌病的治療:
1.急性和亞急性患者在治療期間注意休息、補充必需營養支持增強抗病能力。病原治療應選擇能進人細胞內的抗菌藥物。如利福平或利福霉素、多西環素作為首選方案,連用6周。也可以用四環素與利福平聯合治療。有神經系統受累者首選四環素加鏈霉素的***。
2.慢性布氏桿菌病治療比較復雜,主要包括病原治療及對癥治療,病原治療與急性和亞急性感染者的治療相同,必要時需要重復治療幾個療程。
5、布氏桿菌病的預防:主要是管理好可疑的傳染源和對高危職業人群的勞動防護和菌苗接種,還有在平時生活中避免進食不熟的肉類和奶制品。
今天發這一篇文章主要是因為近期發生在甘肅蘭州的布氏桿菌病疫情,希望大家能夠對布氏桿菌病有所了解,不要恐慌,患病者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診斷治療,盡量減少慢性化而發生其他并發癥和后遺癥影響身心健康。
關注天天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知識。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