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運錄
三軍可以奪帥,但匹夫不可奪志,男子漢的志向不能被奪。
“理想”這個詞,在孔子時代稱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
對于一個人來講,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無權侵犯。
作為個人,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
所以一個人的志向,一個人的理想,如同人生的方向一樣,至關重要。
“志向”一旦丟掉,后面的腳步全亂套了,生活的功能全部紊亂。
就像汽車駕駛員,一旦被旁人指手畫腳,就無法正常開車,方向就會擺動,車子就無法正常行駛,甚至車毀人亡。
人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大腦功能發生紊亂,都是因為“志”被奪掉,才變得六神無主。
擒賊先擒王。要滅了一個少年,或者滅掉一個民族的***很簡單,只需滅了他的志,毀掉他們的偶像(宗廟、文化、信仰和英雄),使之失去精神支柱。
“志向”被奪,人失去了精氣神,人就頹廢了。就像斷線的風箏隨風飄蕩,像無根的浮萍,隨波逐流。
所以古人說,知止而后定,定而能安,安而能靜,靜而能慮,慮而能得。
為什么很多孩子變得頹廢了?為什么很多孩子坐在教室胡思亂想,沒有精神了?是因為被父母,被老師,被社會大環境奪去了“志向”。
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和老師說,我們不僅沒有奪取孩子的“志向”,相反我們一直在鼓勵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
錯了!沒有基本環境,不練基本功,一味地追求分數,只是靠鼓勵,靠安慰,靠快餐文化,想高速孵化高考選手,無異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只有孩子最相信的人(家長、老師和英模),才有可能成為傷害孩子最深的人。
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這是近代中國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梁啟超先生在他的《少年中國說》說的話。
隨著我國經濟大幅度增長,群眾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青少年被奪去“志”的現象非常突出。
科學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迫在眉睫。
家長和學校一定要讓孩子的理想、人格、尊嚴,得到保護延伸,要著力規劃培養孩子的志向,就像蓋樓房之前一定要先規劃和設計好,否則就變成了無頭的蒼蠅亂飛亂撞。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盛世,肩負重任。
如何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如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再立新功?如何更好地擔當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廣大青年要愛國愛民,從黨史和中國近代史的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鍛造骨氣和底氣。
全社會要營造一個積極向上,愛祖國,愛科學,學英雄的優良環境。
所以,總書記在建黨一百周年講話中著重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袁運錄,網名恨若秋水.
當代具有獨立思想的認知心理學家;
口吃、強迫癥和抑郁癥心理專家;
中華網教育心理頻道、鳳凰新聞專欄作家,知乎、今日頭條心理領域創作者。
1988年因為嚴重口吃和強迫接受張景暉心理治療,獲得解脫,并開始研究心理學.2008年“火車悟道”走出抑郁后,創立秋水理論.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筆名在《中國心理與健康》雜志、中華網、鳳凰新聞、知乎等媒體發表上千篇社會心理研究和實踐文章,并接受過上萬人次口吃和各種心理困擾者的求助和垂詢。
研究方向:強迫、口吃、抑郁、焦慮、失眠等癥和青少年心理創傷、家庭婚姻等心理問題.
代表著作:
《口吃原理與康復》(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情緒心理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
正在出版:《強迫癥原理與康復》《心理健康手冊》.
正在撰寫《抑郁癥原理與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