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人物故事
第二十一期
大城市的小人物,做平凡生活的真實記錄者
以第一人稱視角,帶你走入平凡的真實生活
本期人物:連鎖網吧老板
本期主題:人生如戲,貧富很多時候是在一念之間,本期主題人物,是我身邊一位朋友的真實經歷。
在一家連鎖網吧任職管理者的他,月薪不過1萬元,而在這個夕陽行業中的他,卻通過突然的頓悟,得以賺取到以往不敢想象的收入。
一個人突然之間的暴富,或許并不是一件好事,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尚且沉浸在暴富之中的他,很快迎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
我認為他身上有著很好的故事,這個故事,既可以揭示企業管理中的一種陋習、明確許多“小老板”到底在想什么,也可以為許多老板敲響警鐘。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向上負責、任性妄為,便是企業、老板的自毀之路。
以第一人稱,講述他的故事: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夢想,而我的夢想卻并沒有他人那般的“高大上”,反而顯得十分接地氣,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網管。
我也不知道這為何會成為我的夢想,或許是小時候無數次被家長從網吧里拖出來,或許是從小兜里的錢,不足以支撐我在網吧中遨游。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羨慕網管,因為他們的工作便是在網吧之中,每天無所事事地玩著游戲,只需要幫人打卡上機即可。
要知道,抱有這種夢想的我,顯然對學習不屑一顧,最終大專畢業的我,與其說是實現了夢想,不如說是找到了出路。
沒錯,我成為了一名網管,雖然父母氣得夠嗆,但對我來說這稱得上如愿以償。
從網管到網吧老板有時候命運稱得上有趣,假如大專畢業的我,沒有成為一名網管,沒有進入一個夕陽的行業,而是進入到一家欣欣向榮的企業之中,那么我很可能會毫無建樹。
但在網吧這個夕陽行業、作為一名網管來說,我的學歷顯然是具有優勢的,這種優勢使我很快便成為領班、接著又成為店長。
如果說我和其他同事,區別在哪,或許我們之間的區別是,他們不過是短暫棲身,而我作為本地人,顯然會在公司工作更長時間。
成為店長后的我,開始管理員工,而一個人一旦開始管理別人,腦子也就活泛了起來,之所以腦子會活泛,因為自己不再需要身體力行的工作。
做網管的時候,我每天工作12個小時,從早8點到晚8點,每個月還需要倒班,變為晚8點到早8點。
你知道,一個人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之中,是沒有任何精力去考慮其他問題的,更為重要的是,許多人雖然知道如何能獲得公司的青睞,但由于他是執行者,自然也不愿將內心中的***說出。
每一個網管都知道應該在哪一個時間點進行設備的清洗,才能讓顧客感到更加滿意,可誰愿意說出來呢?畢竟說出來,就意味著工作的增加。
我是一個薄情的人,當我成為店長之后,我很愿意將這些話說出來,并且從我的店面開始施行,雖然員工對我產生了抵觸的心理,但了不起不過是換一批員工而已。
這無疑使我快速得到公司的青睞,很快我便加入到公司的店面巡檢工作,接著我便有幸進入后臺,成為營業部的一名基層員工。
在這種連鎖企業,進入后臺則意味著擁有了更多的權利與收入,但可惜的是,這是一家連鎖網吧,而不是連鎖飯店、不是連鎖車行。
一個夕陽行業,是對網吧最好的形容,公司里的老板、高層,曾經賺得盆滿缽滿,如今卻每天焦慮于如何提升業績,回復到他們曾經的輝煌時代。
網咖、電競館,他們進行了很多嘗試,也確實讓業績得以提升,但業績提升的同時,是高昂的裝修費用與攤銷費用。
作為部門一名基層員工的我,卻清晰知道高層、老板的方向錯誤,他們不應該對抗大勢,而應該順應大勢。
我側面提醒過他們,但對于手里有錢,并且希望再現輝煌的老板來說,自然是希望進行一些更為高端的嘗試。
既然如此,那我便順應大勢,消費降級。
從一無所有到應有盡有網咖、電競館,這不被我所看好,畢竟網吧的無盤系統限制,導致即使是在高配置的前提下,也無法得到應有的游戲性能,競技自然無從談起。
至于網咖,確實是一種新興的模式,但維持可以,想要以此賺錢,我依然不看好,我看好的,是消費群體,而非經營模式。
在公司高層、老板從充滿熱情到焦慮無力之后,公司陷入一潭死水,成為了一個“混日子”的好地方,但混日子和賺錢有著天然的沖突,因此我選擇了辭職。
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對金錢產生了如此強烈的欲望,或許是看到老板的紙醉金迷,或許是看到身邊朋友的飛黃騰達。
總之,我做了一個決定,以家里的房子作為本錢,我決定開一家網吧,而我的目標群體,則是大學生。
有人或許會疑惑,大學生在宿舍里,基本上都有電腦,根本沒有去網吧的需求,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在14年的時候,雖然許多大學生都用上了電腦,但我所尋找的,是那種網絡卡頓、學生無心學習的三流大專。
要知道,在這種學校里,很多學生確實是沒有電腦的,而一個宿舍中只要有大于2名學生沒有電腦,那么這一個宿舍的人,則有了網吧的需求。
他們并不需要多好的環境,并不需要多高配置的電腦,他們只需要連坐、只需要氛圍,因此我那微薄的本錢,也足以支撐我開起一家網吧。
我不知道之前的老板,為何不愿意開這樣的店面,但第一個月我的流水便達到了10萬,除去成本、攤銷,我可以凈賺近2萬。
更為美妙的是,這種大學往往開得十分偏僻,而偏僻則意味著我只要提供住宿,便可以以極低的薪資,招到心儀的網管。
很快,我便在省內開了4家網吧,雖然業績各有高低,但一年除去成本凈賺60萬,對我來說并不是什么難題。
那一段時間,我最怕聽到的話,就是窮人乍富,因為我便是其中的典型,我的生活便是消費,買車、買奢侈品,每天出入人均消費500+的飯店。
瀟灑,便是對我最好的寫照,可這種瀟灑能維持多久?我并不知道。
更多的錢卻讓我遭遇挫折人一旦有了錢,最想要的是什么?在我成為一名老板之前,我并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成為一名老板之后,我才知道,最想要的,是更多的錢。
但我已經無心管理,因此組建了一個小型的后臺團隊,日常工作完全地交給了會計與店面巡檢。
所幸的是,作為一名老板,我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去促進我的收入,而最好的***,便是給店面下KPI。
如何賺到更多的錢,并不需要我去考慮,我只需要設定一個目標,然后強硬的要求店長完成即可,他以什么方式、手段,則不在我的考慮范圍之內。
這種手段是立竿見影的,因為這關系到了店長、網管的薪資,在前幾個月,各個店面的收益得以高效增長。
那時候的我還在想,雖然以前公司的KPI很煩人,但看來效果是真的好,也怪不得以前老板如此鐘愛。
但可惜好景不長,在后續的幾個月時間里,各店面的業績快速下滑,即使是我不斷地調整考核嚴厲程度,也無法挽回這種下滑。
我在各店巡檢的時候,卻并沒有發現什么問題,與幾名顧客談了談,也沒有問出個所以然來。
由于這幾家店面的開設,都是依靠現金流,下滑的業績很快便影響到了店面的更新換代,后續沒有新增會員的情況下,可以說我的店面一直沒有進項。
畢竟會員儲值的高贈送額度,使得許多顧客根本不必擔憂卡內余額,就在這種現金流危機之中,我不得不關閉2家店鋪,更是辭退了店長和后臺小組。
而關閉店鋪的過程中,卻發現了問題所在,問題便在于,店內許多的電腦根本無法運行,因為有店長購買網上的報廢配件進行了替換。
我很想追究責任,但可惜的是,之前的店長早已辭職,而監控也早已被覆蓋,這個啞巴虧,我不得不吃下。
在我關閉最后一家店面時,店長告訴我,除他之外的店長,都在串通起來“搞外快”。
我并不理解他的意思,但他向我解釋道:“公司包場、廢品收入、付費推銷”,這些事你都不知道嗎?
這確實是我不知道的,但這些“異業合作”,確實并非空穴來風,但店長與后臺小組早已被我辭退,我還有什么辦法追究呢?
就在我懊惱萬分的時候,這最后一位店長和我說道:“你太信任他們了,忠心耿耿地賺不到錢,把你哄得開心的人,卻賺了不少”。
聽到這句話,我無言以對,確實,那幾位店長都是被我所青睞的,而青睞他們的原因,是他們嘴上的歌功頌德,與行為上看似的無條件服從。
原來,這些歌功頌德、這些所謂的服從,不過是暗度陳倉罷了。
失敗的我我是一個失敗的老板,在這些年里,我總是想盡***去克扣基層員工的薪資,只考慮到自己想要購買的東西,卻忽略了他們的貢獻。
更為重要的是,我所青睞的那些店長、后臺小組,其實都是在“向上負責”,他們不管員工的想法、不管顧客的想法,只需要考慮我的感受。
而我卻將他們這種“向上負責”,看做是一種對我人格魅力的折服,最終讓我滿盤皆輸,將會員余額退費之后,我算了算,這幾年的時間里,我不過是賺的一個不賠不掙罷了。
但,如果我沒有肆意妄為,如果我戳破了他們的“向上負責”,或許我又會迎來一種不同的結局。
如今的我,終于認識到了自己或許并不具備成為一名老板所需要的閱歷。
以我的視角看他的人生一個人賺到了錢,最需要提防的便是“膨脹”,因為賺到了錢,不意味著一個人擁有了長久的賺錢能力,也不意味著他的收入,永遠不會下降。
作為一名企業的老板,追求更高的收入,在我看來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但這種普遍現象合不合理,則取決于一名老板對收入的追求,是出自于何種動力。
如果一位老板對收入的追求,是為了購買更多的奢侈品,獲得社交攀比交鋒中的勝利,那么我認為這必然最終會使老板迷失掉自我。
但如果一位老板對收入的追求,是為了讓自己的手下的員工,可以獲得更高的薪資,可以獲得更為長遠的發展空間,那么這種老板,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可惜的是,許多老板是自私的,他們更關注于自我的享樂,而忽略了員工的需求,從而使得與員工之間離心離德。
那些真正正直、善良、具有能力的員工,往往會選擇離開這種老板,從而在他處尋找更為有意義的工作。
但還有一部分員工,則恰恰看重這種老板的特點,以各種阿諛奉承、以看似無條件的服從,來麻痹老板,從而獲取到更多的收入。
有趣的是,這正是許多老板喜歡的樣子,因為縱觀如今的職場環境,我們不免會可悲地發現,許多企業的管理者,秉承著“向上負責”的模式。
基層員工向基層主管負責,基層主管向中層經理負責,而中層經理則向副總經理負責,層層類推,最終所有人都聽從老板一個人的安排,唯老板的喜好為主。
但如今,已不是供不應求的時代,老板的個人喜好,很難與消費者進行匹配,從而導致企業的產品營銷戰略出錯。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許多企業,明明在針對著年輕消費者,卻在宣傳上表現出一種暮氣,這便是“向上負責”的結果。
同樣,為何基層員工的需求、想法,有可能使企業獲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卻不會得到關注?因為關注于基層,并無益于獲得老板的滿意。
許多公司,便是在“向上負責”中、在老板的志高意滿中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