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深海魚長得這么奇怪?這對它們的生存有什么好處嗎?
(下圖來自微博@當時我就淚奔了,物種名槽點很多,姑且保留)
熗炒空心菜回答:
如果對他們了解夠深刻的話,會發現每一樣裝備的用途。
深海食物少,光線少。
眼睛大,可以更多的接收光線。
長很多觸須可以更靈敏的感受食物。
牙齒長而密集,可以保證好不容易抓到的食物不容易跑掉。
嘴向上,說明這種魚是從下往上捕食的。
……
Mark_Waitingalone回答:
(深海魚:底下這么黑,我們也就隨便長長,長成這樣怪我咯?)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海洋的分層
海洋從上到下可分為:
表層(光合作用層,真光層),0-200m;中層(弱光層),200-100m,有些深海生物如發光生物在此層可以見到;次深層,1000-4000m;深層,4000-6000m;深淵,>6000,周邊是大陸坡和海底山脈。深海魚類主要分布在次深層以下的水域中,而我們知道一般海洋中的最小含氧層位于700-1000m左右,而且在這個深度營養也是最豐富的,再往下的次深層就意味著沒有光照,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營養鹽也開始降低,這些不適宜魚類生存的地區約占了海洋中不適宜生存區的3/4。
深海環境比較嚴苛,常年溫度保持在3~-1.8°C(海底熱液口除外,那里的溫度可達到350°C),海水液壓隨著深度每10m增加一個大氣壓。在深海中,由于沒有光,因此主要的營養物質都是靠上層落下來的海雪(marinesnow)來提供,但是在下落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被表層中層生物所吸收,因此深海魚的生存條件確實不太盡如人意。
在這種環境下,為了適應環境,深海魚的身體的生理機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由于海底的高壓,深海魚身體內部的壓力也很大,這使得它們細胞膜流動性降低因為體內細胞由于壓力都被擠到一塊去了,同時為了適應這種環境,提高生物過程的效率,它們細胞膜脂質的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也增加了。大部分的真光層海域動物組織比水的密度高,因此他們需要魚鰾來控制其在海水中的深度,但深海魚由于所處的高壓環境,通常沒有這個器官,他們進化出了類似翼狀的組織來控制其上升下降。隨著深度下降,深海魚的肌肉組織變得更加透明柔軟,魚骨骼變得非常薄且容易彎曲;肌肉組織變得特別柔韌,通過增加脂肪含量,減少骨骼重量使得肌肉組織變得更加緊密。更有趣的是,魚皮組織變得僅僅是一層非常薄的層膜,它能使魚體內的生理組織充滿水分。大部分的深海魚都可自體發光,擁有適應于環境的超大眼睛。約有超過50%的深海魚類、蝦和魷魚可以自體發光,通常發光只需占用身體能量的1%但是卻有大的生物學意義,尋找食物,吸引獵物,尋求配偶,宣示領地***等等。
由于光合作用水平比較低,深海魚類主要依靠表層沉降下來的有機物,甚至有些依靠海熱泉來獲取營養。由于深海獵物較少,且出現頻率也不是很頻繁,因此深海魚的器官就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進化來捕食獵物:有些長出了觸須來感知獵物同時吸引異性;深海鮟鱇魚(就是那個附在母鮟鱇魚身上變成蛋蛋的魚)從面部長出一個釣魚竿狀的器官,身體后面有一塊發光的皮膚來吸引獵物;有些魚類為了吞食比自己大的獵物,長出鋒利的牙齒及鉸鏈狀的下顎,例如吞噬鰻。
吞鰻(Eurypharynxpelecanoides)圖片來源ixned.ru
所以長成這樣也是有原因的(雖然大部分深海魚確實挺丑的)。
施公子陵丶回答:
只是因為你生活的環境與他們大不相同,習慣了平時接觸的生物,才對深海生物的外形感到驚詫吧
愛看看不看滾,又不是長給你們看的!
(來源:果殼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