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帶你樂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圖識景##我是大美河北推薦官#
位于保定定興金臺經濟開發區的槐茂新廠,數百口百年醬缸沐浴在陽光下,一排排整齊排列著,仿佛在訴說著專屬于這個老字號的時代記憶。300余年來,從家庭化到產業化,從西大街到七一路,再到如今的定興新廠,槐茂正抖擻精神,煥發新的生機。
#穿越古今見證槐茂300余年發展歷程#
一張張褪色的老照片,一樣樣飽含年代感的老物件兒,還有那還原舊時制醬情景的雕塑,陳列在精心布置的槐茂企業展廳內,我們仿佛聞到了那三百多年前濃郁的醬香,穿過歷史的隧道,一路飄進展廳,縈繞在空氣中的每個角落……
說到制醬,自古有“天下醬業無人不說紹”之說。1671年,祖籍紹興的趙氏夫婦從北京金魚胡同遷居保定,選取了當時西大街二道口東北角槐樹下為立腳之地,形成鋪面。當時古槐蜿蜒而上的千枝萬葉能遮蓋半個西大街,成為鋪面最顯著的標志,趙氏為企盼生意興隆,故為鋪面取名“槐茂”。
槐茂在繼承紹興細膩、考究、因材施藝等工藝的基礎上,融合北方風味,生意日漸興隆。并且當時的老掌柜就有著創新意識,曾多次去北京、山東等地,與同業取經,交流技藝,甚至帶領保定菜農到錦州學習,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口味。
當年的西大街上,醬園不止槐茂一家,而老槐茂的一大特色,是用木杵賣面醬,并不用勺子。木杵往醬缸里一放一提,帶出濃稠香甜的面醬盛到碗里。看上去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商業技巧,卻從本質上證明槐茂面醬的粘稠,更把醬的品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品牌延續至今。
槐茂還帶動了保定的醬業發展。民國33年,醬業工會入會的醬園多達81家,大缸2萬多口,年可生產面醬約320多萬斤,醬菜400萬斤。
此后,槐茂經歷了公私合營、更名、改制等不同發展階段,歷經300余年風雨,生命力依然頑強。2007年,槐茂在資本助力下,實現了品牌和技術的雙升級,全面開啟產業化發展之路。2014年,槐茂積極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格局,在保定定興建立新廠,開啟發展新篇章。
槐茂的“工業革命”
作為擁有三百余年歷史的老字號,離不開品牌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每一個槐茂人的付出與對工藝的精益求精。
臨近中午,生產車間主任劉樹權還在仔細地檢查機器的運轉,監督面醬的生產***。“雖然已經實現機械化生產,但也要對每一個生產環節負責,保證產品品質。”在劉主任的指導下,大家經過了一系列的消毒防護處理,進入了面醬的生產車間參觀。這是一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幾乎沒有過多工人,實現了從制曲、蒸面、發酵、曬醬、滅菌、包裝等生產流程的全線自動化、數控化。這里有全球最大的甜面醬制曲機、自主研發的甜面醬連續蒸面機、現代化的固態法釀醋反應器等先進的生產設備,大大提高了生產面醬的效率,保證了面醬的品質和穩定性。
當談到來到新廠是什么樣的感受時,劉主任激動地說:“剛來時眼前一亮,沒想到新廠建得這么漂亮,規模這么大!設備設計得合理,操作也很便捷!”
設備的改進和工藝的創新,經歷了業內專家夜以繼日的研發設計,如今64歲的槐茂總工程師曹寶忠告訴小編,作為一個老字號,歷經三百余年而香飄不減,不僅是對傳統優秀工藝的講究,更是對先人不斷創新的精神、與時俱進的執著匠心的傳承。
#老字號的全新蝶變#
由于老廠區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技術也需要升級,在順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下,2017年,在定興縣城南側的金臺經濟開發區里,全新的生產基地落成,2019年正式投產。自此,這里成為了這個有著300余年歷史的老品牌的“新家”。與此同時,紅綠相間的全新LOGO及品牌形象也讓這個榮獲了“中華老字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老品牌有了全新的“蝶變”……
新廠區里,墻體上隨處可見的紅綠色,加上槐樹為底,配合“槐茂”二字的新商標,在白墻的襯托下顯得鮮明艷麗。
在“搬家”后,槐茂采取的生產模式是“以銷定產”,不會每天都開工生產,這樣的生產模式不僅能夠滿足多元的市場化需求,也有更多的時間去改善、研究、創新產品。雖然搬了新家,換了新形象,但是傳統的釀醬“不偷工、不減料”“不到時間不開缸”的老規矩一直被延續了下來。自然發酵的曲法制醬仍是300多年里槐茂甜面醬長盛不衰的一大秘訣:在經歷20天自主發酵完成后,面醬需要放到陽光下晾曬約60天后再出缸。
今天的槐茂,已經成長為以甜面醬為核心,集醬菜、醬油、醋等調味品為一體的現代化研發、生產基地。而它的榮譽墻上,也增添了“河北省食用調味品技術研發中心(A級)”“河北省甜面醬及醬漬菜技術創新中心”等榮譽。
“槐茂人”所期望的,是延續槐茂品牌,秉承“始終滿足每一代消費者需求”的理念,傳承釀醬技藝和經營哲學,持續進行產品、工藝和技術的創新,讓槐茂成為中國調味品的優勢企業,乃至世界的醬業領頭羊企業。希望承擔起中華醬文化品牌輸出、乃至推廣全世界之責,如同韓國用大醬向世界傳承韓式文化那樣,用甜面醬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將成為中國醬文化的代表品牌,讓槐茂味道永留舌尖。
(保定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