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目前,全國已有多個地區發文進一步規范建筑施工企業用工年齡管理。其中,上海明確規定禁止18歲以下、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三類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工作;天津則要求施工單位對超齡人員健康證明(有效期為1年)進行核驗,并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合理安排工作崗位。建筑行業目前存在哪些困境?農民工勞動權益如何保障,他們又該如何轉型?觀察者網請B站up主大猛子講講他對建筑施工單位的觀察和分析。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大猛子】
大家好,我是大猛子,原名印猛,2021年7月畢業于河北農業大學土木工程***,從7月末進入施工單位工作至今。
對于土木工程***的學生來說,最容易進的單位就是施工類型的公司,施工單位也特別喜歡招聘土木工程***的學生,并且更加傾向于非獨生子女家庭的男孩,最好是農村出身的孩子,因為施工單位工作都會被分配到工地,工地工作強度大,而且工地基本都離家較遠,由于長時間離家,非獨生子女的孩子有兄弟姐妹照顧家里人,農村孩子能吃苦耐勞,來到工地會非常快地適應工地生活,這樣辭職跑路的概率也比較小。
施工單位招聘的***有很多種,大致有文科類、理科類和工科類,文科類可能會進入到公司總部辦公室的文職工作,也有可能到工地項目坐辦公室,對于土木工程***的畢業生來說,進工地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工作一般會安排到工程部,差不多是最苦最累、加班最嚴重的部門,當然晉升也比較快。我們從見習期就需要到施工現場干活,差不多早上6點下工地,中午午飯休息兩個小時,下午六點吃完晚飯后接著在工地加班,節假日和周末也很難休息。強度比一般的工作要高得多,請假也往往不容易,因此大學畢業生的離職率也很高。
圖自作者
在工程圈里有一個詞叫做“提桶跑路”,意思就是辭職,毫不夸張地說,每一個工程人都有過想辭職的心。對于年輕人來說,施工單位離家遠,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工地生活住宿條件惡劣,住的都是臨時搭建的板房,每個項目部只設置一個淋浴間,同時最多容納幾個人洗澡,冬天取暖靠電暖器,夏天是空調。
單位有食堂,但是工作強度大,需要補充高鹽高油食物,來到工地基本都會變胖一些,每天無休止地加班和工作,夏天會頂著烈日炎炎的太陽工作,冬天需要忍受寒冷北風。
圖自作者
我們的工作需要面對無數的工人和包工頭,大學生作為管理者需要去管理指導他們工作上的技術,但是面對老工人們的經驗,我們書本上的知識似乎都沒用,當你用書本知識做技術指導給工人們講,工人們不會聽,也聽不懂。
對此,剛畢業的大學生與幾十年的老工人相比,大學生管理人員就顯得底氣不足,我們常常需要跟一些老工人去學習,久而久之,作為管理人員的我們就會明顯沒有威懾力。當管理沒有效果時,就會被領導批評,管理人員和工人爭吵成為常態,面對工作壓力大、工作強度大、住宿環境差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年輕人都選擇跑路。年輕人越來越少,工人老齡化也越來越嚴重,年輕人寧可送外賣、開滴滴、代駕,也不選擇來工地上班。
圖自作者
工資方面,剛來的實習生平均在5000元左右,轉正之后如果環境特別艱苦,工資加補貼可以達到10000元,五險一金都正常繳納,工人在工資方面還是很高的,力工賺的最少,其他工種平均得達到8000-9000元,年頭長、技術好的工人可以達到10000多。
工人都是拿純工資,沒有其他保障,隨時面臨失業的危險,工人們肯定是技術越好越吃香,工人的飲食住宿條件比管理人員相差甚遠的,但是工人不會強制性加班,有充足的時間去休息,如果遇到加班也會有相應的加班費用,總體來說工地工資平均都很高。
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來說,他們也是很久才能回家一次,但是工人的升遷和未來發展前景不明朗,沒有太多晉升空間,可能干了一輩子都是工人,好一點的可以當工長,做一個小包工頭,但是概率非常小。
反之,大學生畢業的管理人員,晉升渠道非常明朗,技術員——副部長——部長——副總工——總工——副經理——經理,這只是工地項目層面的晉升,往上走還有公司、局、集團層面的晉升。晉升空間雖然很明朗,但是競爭壓力非常大,身邊同事有干了五六年的都還是技術員,優秀的人很多,但是領導職位數量是固定的。在工地,考證是非常重要的任務,有了必要的工程證書,會有更多的機會。
最近多地發布建筑業“清退令”,超齡農民工不能參與施工工作,我個人覺得實現起來并不容易,工人在變老,年輕的工人不愿意去工地,面對工地時間緊任務重的工作,很多老板還是會傾向雖然超齡但是技術好的老工人,大家還是很注重結果。
圖自作者
說了這么多,我也是眾多土木工程類畢業生的一員,也正在經歷我說的這些,剛開始到工作的第一天,我就想著跑路,后來咬著牙堅持了快一年,我選擇用網絡記錄生活,開始拍攝工地內容,引起眾多網友的觀看,他們大部分都是土木畢業生和大學生,他們看到我記錄真實的工地生活,從中找到了共鳴,我的視頻也變成了一個抒***感的地方,他們也有一些人希望我能改變建筑行業的問題,但這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改變的事情。
遠離家鄉的工地是一個人情社會,我也借著網絡和短視頻平臺,記錄我身邊的人和事,他們也許是打更人、是看門大爺、是農民工,希望他們的生活和經歷也被大家看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