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開始,我們的世界好像陷入了一個怪圈之中,一場又一場的災難接踵而至,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實不僅是我們,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似乎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
其實早已有科學家發出過警告,稱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來臨。要知道,前五次物種大滅絕每次都將自然界“重新洗牌”,促使新的世界霸主誕生,很難說人類能否在這場殊死爭斗中占得優勢。
有科學家表示,如今已經有8個跡象可以證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來臨的說法不是玩笑,究竟是什么事件?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物種急劇減少地球上的生物形態各具特色,是自然界中偶然誕生的“生命奇跡”。人類作為其中的一員,本應該盡自己所能去守護這些鄰居們,卻沒想到,我們的種種做法反而將這些生物推入了深淵。
第一個跡象就是地球上多個物種處在衰退的狀態當中。衰退這一詞很好理解,我們可以當它是“滅絕”的前兆,畢竟當物種的狀態處在衰退中以后,其種群的數量必然已經大幅度減少。
從相關數據來看,科學家統計的27600種脊椎動物當中,起碼有30%左右的生物種群顯現出了快速衰退的情況。
脊椎動物的減少
科學家們發現,在成千上萬數量不斷減少的物種中,有1/3目前不屬于瀕危物種,有多達50%的物種已經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消失了。
第二個跡象就是地球上的昆蟲正在迅速地消失。要知道,昆蟲的種類和數量是非常多的,但是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這類支系龐大的生物其物種也在大幅度減少,其中大約有40%左右的昆蟲種群處于衰減當中,導致地球昆蟲總數也在不斷的下降。
第三個跡象是海洋動物正在迅速減少,要知道地球上有超過70%以上的地方都是海洋,而海水擁有著比陸地大得多的比熱容。
因此,這些年來人類肆意發展工業排放出的溫室氣體,讓海洋不得不被動吸收,并使自己迅速升溫。升溫的影響之下,大批的海洋生物消失,比如說珊瑚等。
第四個跡象是一個概括性的統計。根據科學家研究,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遠超我們的想象,比如1741年時科考團隊發現的史德拉海牛,這之后僅僅過去了27年,這種海洋哺乳動物就完全滅絕了。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家保羅·艾利希日前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現在地球上哺乳類動物的滅絕速度是過去的20至100倍,物種滅絕的速度如此之快,甚至可以同恐龍滅絕的速度相匹敵。”
史德拉海牛
環境日漸惡劣如果說上文當中無數生物正在消失或者已經消失,是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字面的直接體現,那么接下來要說的這幾個跡象就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了,畢竟自然的反噬之力是一視同仁的。
第五種跡象就是南北兩極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相信不少人都看過,攝影師拍攝的北極熊佇立在浮冰之上,一臉悵然迷茫的照片。冰川的融化使得無數生活在極地的生物失去了家園,或許人類不生活在那里無法感同身受,那么冰川融化的惡果將會告訴我們,世間萬事萬物本就是一體的。
第六個跡象就是冰川融化導致的直接結果: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不僅使得無數的島嶼國家岌岌可危,居住在地勢低洼的沿海地區的居民也會在不斷惡劣的情勢下受到影響。倘若人類再放任氣溫上升,讓冰川無休止地融化下去,那么我們的家園遲早會像那頭北極熊一樣,消失在海水當中。
第七個跡象是地球上的“綠色”正在消失,亞馬遜雨林一度被認為是地球之肺,能夠幫人類吸收大量的溫室氣體,并且有著良好的“固碳”作用。可是2019年時的亞馬遜大火,可謂是觸目驚心。其雨林內的著火點就達到了36771處,大火連續燒了許多天。
同樣燃起熊熊烈火的還有澳大利亞,這場叢林大火不僅將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殺死了大半,火勢還蔓延到了人類居住地區的附近。根據統計數據來看,截止2020年7月28日時,澳大利亞的這場大火已經導致至少30億只動物死亡。
第八個跡象是哺乳動物類的滅絕預警,要知道人類也是哺乳動物,而哺乳動物的迅速繁衍正是在恐龍滅絕之后才開始的。按理來說,哺乳動物們與人類最親近,可是如今人類肆意地擴大自己的領地,使得不少野生哺乳動物失去了家園。比如說需要在較大地域當中捕獵的老虎,現在生存空間已經被壓縮到小得可憐了。
人類并不能獨善其身可以看出,以上所述的八個跡象都是真實存在的。大部分人生活在城市當中也許對物種的衰減與滅絕感受不深,但是大家仔細想想一些小時候經常看見的生物,是不是現在已經鮮少出現了。可見,災難不是沒有發生,只是人們不夠在意罷了。
不過,物種大滅絕當中沒有什么生物擁有特權,包括人類。也就是說,這場滅絕的災難最終還是會殃及人類自己的,縱使我們有著自然界當中最聰明的大腦,還有著發達的科技,但在自然之力面前都不值一提。
要知道,環境的惡化是會引發連鎖反應的。這就是為什么科學家對于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一點兒都會這么的緊張,畢竟其產生的一些后果是很難以前預估到的。但是如果等到后果開始凸顯,一切又無法挽回時,人類又將何去何從呢?
西蒙·莫瑞斯認為:“人類對環境的變化將會更加敏感。比如氣候變暖使陸地和海洋內生物的數量和分布將發生變化,小麥和大米的產量也受到了影響。”
誠然,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到目前來看更像是一個預言。但是追溯8個跡象的成因就可以發現,人類應該是始作俑者,并且在這場滅絕的災難當中,我們是做不到“獨善其身”的。
前五次物種大滅絕雖然地球的年齡已經超出45億歲了,但是生物在這之上誕生和演化還是經歷了較長的時間的。寒武紀的物種大爆發,是生物多樣性開始出現的標志性事件。但是,物種的多樣性之路是非常曲折的,其中經歷了五次“重新洗牌”。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是在奧陶紀時,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是奧陶紀末期的冰期引起的,氣候變冷致使海平面下降,造成了水中約85%的物種滅絕。本來物種異常豐富的沿海生物圈,就這樣被破壞得七零八落。
奧陶紀時期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后期,而這次深受其害的又是海洋動物。海洋生態系統至此從之前的孕育萬物,到不再適合所有物種生存和繁衍。
第三次物種滅絕事件被認為是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滅絕事件,導致地球上近96%的物種滅絕,也被稱為是二疊紀物種大滅絕。其罪魁禍首是異常劇烈的溫室效應,使得海洋和陸地的生物都受到了重創。
第四次三疊紀晚期致使滅絕的物種算是比較少的,只有76%。該滅絕事件沒有特別明顯的標志,但是爬行動物在此次事件中消失得最多。
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五次物種大滅絕距今最近,只有6500萬年。那時正處在白堊紀末期,其嚴重程度僅次于二疊紀物種大滅絕。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就在此次事件中完全消失了,此外,約有80%的物種完全滅絕。
至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有多種跡象可以表明它正在悄悄發生。人類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保護生態,拯救那些有一息尚存的瀕危物種,不要讓地球到最后只剩下人類。并且人類到最后,也許也只能無力地看著自己的種群滅亡,文明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