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少數民族
手抓飯是中亞、西亞地區的菜品,***爾語稱坡羅(polo)波斯語稱帕勞(palaw),土耳其語稱皮拉烏(pilav),在我國新疆主要流傳于***爾、哈薩克、土克曼、烏茲別克等民族中。主要的原料是新鮮羊肉,胡蘿卜、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根據所在地食材的品質和個人的口味可以酌量添加自己喜歡的配料。
抓飯”,***爾語叫波糯”,是***爾、烏孜別克等兄弟民族執行賓客的風味食品之一。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先請客人們圍坐在炕上,當中鋪上一塊干凈餐布。隨后主人一手端盆,一手執壺,請客人逐個淋洗凈手,并遞給干凈毛巾擦干。待客人們全部洗凈手坐好后,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布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飲”?,F在有些家庭執行漢族客人,一般都備有小勺。
關于抓飯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個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納醫生,在他晚年的時候,身體很虛弱,吃了很多藥也無濟于事,后來他研究了一種飯,進行食療。他選用了羊肉、胡蘿卜、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鹽后小火燜熟。這種飯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點,很能引起人們的食欲。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體漸漸地恢復了健康,周圍的人都非常驚奇,以為他吃了什么靈丹妙藥。后來,他把這種藥方”傳給了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便成為現在的***爾族人普遍吃的抓飯了。
這個傳說是否真實,我們且不去考究,但抓飯是一種營養十分豐富的食品,卻是實實在在的。羊油、洋蔥、胡蘿卜和大米都是含多種維生素的補品,特別是胡葛卜被人們稱為小人參”和地參”。用這樣的原料做的飯,當然補人了。
現在***爾群眾中抓飯的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除了選用植物油外,還用動物羊油,骨髓油和酥油來做抓飯。當然用骨髓油做的抓飯營養價值最高了。在用肉方面,除了用羊肉之外,還用雪雞、野雞、家雞、鴨、鵝和牛肉。雪雞肉的抓飯味道最佳。不過,有的抓飯也不放肉,而選用葡萄干,杏干,桃皮等干果來做,稱之甜抓飯或素抓飯,同樣美味可口。到了夏天,***爾族人吃的抓飯花樣還更多一些。南疆的***爾族人喜歡在抓飯里放一種畢也”(木瓜),有的還放雞蛋和菜。最有趣的是在做好的抓飯上放一些酸***,稱之克備克波糯”,它既是上等的充饑之物,又是消暑解熱的。食品不過,現在***爾族人最講究的要算阿西漫吐”,也就是包子抓飯。在每碗抓飯里放上五、六個薄皮包子。抓飯和薄皮包子都是***爾族的上等飯,把這兩者合在一起,真是好上加好,錦上添花。只有來了貴賓和親朋好友,主人才會做這種飯來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