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條,搜「高考」,權威信息一手掌握。
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農業大學,簡稱“安農大“,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安徽省人民***共建的省屬重點大學、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首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中國***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安徽省高峰學科建設計劃,具有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通過教育部“高等學校來華留學質量認證”,為中美大學農業推廣聯盟牽頭單位。
安徽農業大學起源于1928年(民國17年)在安慶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學。
民國10年(1921年)9月,許世英任安徽省長時,曾動議籌建安徽大學。時法專教員蔡曉舟還組織過“安徽大學期成會”。
民國15年(1926年)10月,新任省長高世讀決定繼續籌辦安徽大學,聘姚永樸為校長,成立籌備辦事處。后因北伐軍興,籌備中止。
民國16年(1927年)9月,省府當局聘余誼密、胡春霖、張秋白、湯志先、雷嘯岑、劉文典、吳承宗、廖方新、常宗會、劉復、吳善等組成安徽大學籌備委員會,推劉文典為文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吳承宗為工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韓安為農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
民國17年(1928年)2月,開始招預科生,以原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校舍為二院,作學生宿舍,另租用錫麟街圣公會部分房屋為一院,作教室和圖書館。當年8月,籌委會公推劉文典為校長兼預科主任,開始招收文法學院本科生96名。同年11月,安大學生與安慶女中發生矛盾,時值蔣介石來安慶,蔣偏聽女中方面一面之辭,立即召見劉文典并加以訓責。劉出言頂撞,致遭拘押,不久即被迫離開安慶去南京。農學院籌備主任韓安也因這次風潮辭職,農學院籌備告輟。
民國18年(1929年)1月,省下令接收并改組安徽大學,撤銷原籌備委員會,任命省教育廳長程天放兼任校長,程上任后改組了人事,肆意安插親信,程的作法引起了安大師生的反對,同年春,安大進步學生在***安慶黨團組織的組織下醞釀開展驅逐程天放的***,后因叛徒的出賣遭到程天放和反動當局的鎮壓,程也因為逮捕迫害進步學生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不得己于1929年6月辭去安大校長的***。省***遂于6月聘請王星拱繼任校長,王星拱將原文法學院分為文學院和法學院,同時成立理學院。
民國19年(1930年)6月,王星拱辭職,省任命楊亮功為校長。楊據教育部令改校名為安徽省立安徽大學。是年停招預科生。民國20年(1931年)7月,楊亮功辭職,由何魯代理校長。民國21年(1932年)4月,何魯辭職,由程演生繼任校長。是年因圣公會房屋(即一院院址)不再續租,加上水災,學校經費發生極大困難。程校長多方奔走,成立校董會以幫助籌措建校經費。
民國23年(1934年)1月,程演生校長辭職,由傅銅繼任,胡子穆任事務長。由于經費困難,當年法學院奉教育部命裁撤,原政治、經濟兩系并入文學院為政經系,所有法律系學生往北平(今北京)各大學寄讀。同年再次籌建農學院,聘李順卿為籌備主任。
民國24年(1935年)傅銅校長辭職,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植物學博士李順卿代替。李順卿任校長后,遵部令結束政經系,兼任農學院籌備主任(1934-1935.07),開辦農學院,初設農藝系,標志著省立安徽大學農學院(安徽農學院前身,今安徽農業大學)的誕生。當年新校舍建成,舉校遷入。
1936年6月,農學院增設農業經濟系。
1937年6月,農學院增設森林系。至此,農學院開辦農藝系、農經系、森林系。
省立安徽大學是當時安徽境內唯一的高等學府。民國26年(1937年)抗戰爆發,日軍大舉侵華,局勢維艱。次年(1938年),李順卿及大部分教職員自動離校,校務暫由農學院院長汪洪法代理。省府鑒于校務混亂,乃命汪為代理校長,整頓校務,準備撤退。汪先率留校師生撤到六安,擬在霍邱農場恢復農學院。不久六安、霍邱告急,計劃落空,再遷立煌(今金寨縣),同時派人赴漢口籌設結束保管辦事處。后漢口告急,學校西撤至沙市(位于湖北境內,現為荊州市中心城區),原擬在沙市復校,因日軍逼近,不得已再遷重慶。在重慶,由汪洪法代校長與省府駐渝辦事處及在渝的省教育廳長方治辦理了交結手續。
至此,經十多年建設,民國28年(1939年)夏,已具相當規模的省立安徽大學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而被迫停辦,省立安徽大學農學院也遂告天折,這是安徽高等教育事業的重大損失。
安徽農業大學
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戰勝利。初具規模的省立安大,因日寇入侵而被迫停辦后,安徽有識之士無不扼腕痛惜。抗戰勝利后,全省有關學者教授吁請教育部恢復安徽大學,并要求改為國立。民國35年(1946年),國民***教育部決定恢復安徽大學,校址仍在安慶,并改省立為國立,聘朱光潛、陶因、程演生、楊亮功等12人于4月20日在南京成立安徽大學籌備委員會。先是教育部任朱光潛為主委,朱堅辭,隨后改由陶因任主委。
1946年4月,安徽大學在安慶復校,定名為“國立安徽大學”。5月,籌委會遷安慶,6月開始接收原省立安大校址,著手修繕,添置教具。9月,開始招收新生,新生中包括原安徽學院(立煌縣)學生。
1946年10月,德國明興大學森林科博士齊堅如(曾任南京***教育部農業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應聘就任農學院院長,并接收安徽學院皖南分院并入的兩個系,共設農藝、森林、園藝3個系,當時全院教師不到20人,儀器設備短缺。
1946年11月11日,國立安徽大學正式開學,陶因任校長,國立安大設文、法、理、農4院,有中文、外語、歷史、哲教、政治、經濟、法律、物理、化學、數學等10個系及先修班。
國立安徽大學有“理學院儀器設備之完善,于京滬一帶僅次于上海同濟大學”之譽,直屬于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
民國37年(1947年)陶因辭職,楊亮功繼任校長。
民國38年(1949年)春,***兵臨安慶,教育部強令安大遷校江西,但廣大師生在總務長張效良、農學院院長齊堅如、文學院院長葉孟安以及胡子穆、汪貽蓀等進步教授支持下,拒絕搬遷。3月底,***包圍安慶,校長楊亮功只身攜款逃亡,學校遂成立以張效良為首的校務維持委員會,組織師生護校迎解放。
1949年4月23日,安慶解放,在軍管會的領導下,正式成立安大校務委員會,由張效良任主委。6月,南京市軍管會派首席軍代表靳樹鴻、副代表黎洪模及鄭玉琳、朱銓4人接管安大。
1949年7月中旬,長江洪水泛濫,安慶護城圩潰破,國立安徽大學校舍全部被淹。
1949年10月,奉***中央華東局文教部令,國立安徽大學從安慶遷至蕪湖,與省立安徽學院合并組成新的安徽大學。
1949年12月4日,新的安徽大學在蕪湖赭山(今安徽師范大學赭山校區校址)成立,廢除學院制,內設文藝、歷史、教育、法律、經濟、數學、物理、化學、園藝、農藝、森林、土木工程12個系,成為當時安徽省唯一的一所系科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同月,安徽大學校務委員會正式成立,許杰任主任委員。
1950-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安徽大學先后經歷了三次院系調整。
第一次在1950年9月,土木系及藝術系調整并入南京大學。
第二次在1952年9月,依據《華東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及相關規定,復旦大學的茶葉專修科、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的蠶桑***部分師生調入安徽大學,安徽大學經濟系調往復旦大學,法律系調往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園藝系的1953、1954兩級學生調往浙江農學院(今浙江大學)。
第三次在1953年暑假,江蘇師范學院(今蘇州大學)化學系調入安徽大學化學系,安徽大學數學系、物理系、教育系、歷史系三年級學生調往華東師范大學。
經過三次院系調整,安徽大學由原來的文、理、農、工學科齊全的大學,變成只有農林和師范類***的大學,這對安徽高等教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院系調整后的安徽大學由兩個學院組成,即師范學院和農學院。
1954年2月,教育部轉發中央人民***政務院的決議案:“撤銷安徽大學校名和建制,其所屬師范學院、農學院分別獨立為安徽師范學院(今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農學院(今安徽農業大學)。”
1954年4月,根據省***決定,安徽農學院從蕪湖遷往合肥辦學,時設農學、林學2個系,茶葉、桑蠶2個專修科。
1960年,全院發展到9個系、16個***、3個專門化和1個專修科,在校學生達1900多人。
1961年秋,學校先后撤銷了農業物理系及其所屬農業物理***、農業氣象***,園藝系及其所屬蔬菜專門化,農機系的農業機械制造***和電氣化***,林學系的特用經濟林***,森工系的木材加工工藝***,農學系的土化專門化和育種專門化,以后又撤銷了森工系,木材加工***也停止招生。
1965年全校共設6個系、10個***。
1966年“文革”爆發。5月,全校停課。
1968年11月,當時的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安徽農學院下遷農村辦學。同年12月,學校被一分為三,總院設在宿縣紫蘆湖農村,兩個分院分設在滁縣沙河集和鳳陽。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院被解體為三長達10年之久,停止招生4年。
1976年“文革”結束。隨即復校。
1977年起,恢復本、專科招生,兼辦各種進修班、培訓班,并接受委托代培招收部分自費走讀生,舉辦函授教育,實付多種形式辦學。
1978年4月,時任學院黨委副書記、老紅軍張靖武同志與7名黨員干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同志,要求歸還安徽農學院在合肥的校舍、土地(即今安徽農業大學校址);6月23日,中央軍委常委、秘書長羅瑞卿將此上報;6月26日,時任軍委副主席的***親筆批示:“同意。”
1978年金秋十月,安農人滿懷喜悅,踏上回遷之路。同年11月18日,在校大禮堂隆重舉行大會“慶祝回遷合肥暨78級新生開學典禮”。
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11月26日,安徽農學院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1982年起,對所設本科***都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
1985年,安徽農學院共設9個系21個***和3個專修科,即:農學系的農學、種子、土壤農化3個***;牧醫系的食品衛生檢驗、畜牧、獸醫、淡水養殖4個***;茶葉系的茶葉、茶葉經濟與貿易、機械制茶3個***;林學系的林學、園林綠化***和林業教育專修科;植保系的植物保護、植物病理、農業昆蟲3個***;園林系的園林綠化、果樹、蔬菜3個***和蔬菜專修科;農經系的農經管理***和農經管理干部專修科,蠶桑系的蠶桑***,農機系的農業機械化***。
1994年,學校設立5個學院。
1995年3月,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復同意,安徽農學院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
1998年,安徽農業大學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2010年10月,學校被教育部列為中國***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成為安徽省五所具有公費來華留學生接收資格的高校之一。
安徽農業大學發展歷程(5張)
2011年12月,農業部(2018年3月改組為農業農村部)與安徽省人民***簽署了《關于合作共建安徽農業大學的協議》,安徽農業大學成為安徽省第一所省部共建的省屬高校。
2012年,經教育部和科技部批準,安徽農業大學成為國家首批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同年,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高校。
2013年入選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首批四所“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2014年4月,安徽省人民***和國家林業局(2018年3月改組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簽署協議共建安徽農業大學。10月,學校經教育部、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批準成為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2020年9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項目;11月6日,牽頭成立的“全國農科研究生志愿服務聯盟”成立。[1]
2021年5月15日,成為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理事會員單位。
參考資料1.歷史沿革[引用日期2019-12-27]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用戶臺一只眠羊、徐家慶888、kk的小魚干、一葉悠然2020、趙玲藝zly參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