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孫波
《尚書·周書·周官》有言:“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意思是,取得偉大的功業,首先要有遠大的志向;實現偉大的功業,更在于勤勉努力。這句話,既是對周王朝崛起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成就功業所需條件的深刻認識。
“志”體現的是人生方向。人有志向,則奮斗目標明確,前進動力強勁;人無志向,便會隨波逐流,碌碌無為。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說的是一個人志向至關重要。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道:“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心中有志,方能激發奮進潛力,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時代就志向篤定,于23歲時自題對聯以明志:“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縱觀左宗棠的一生,從辦理洋務、主持船政到收復新疆、抗擊法軍,他一以貫之地踐行自己的志向。
立志,當立大志、立遠志,能登得高、看得遠、想得深。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有言,“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菜根譚》有云,“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一個人的追求若沒有高度,就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像在灰塵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腳一樣。當然,立大志,不能脫離實際而好高騖遠。既要留有“跳起來摘桃子”的空間,給人生以適當的激勵;也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脫離實際,不盲目跟風。
“勤”體現的是實現路徑。“百尺竿頭立不難,一勤天下無難事。”曾國藩自稱少時是“愚陋之至”,但憑堅韌不拔的勤奮和腳踏實地的堅持,厚積薄發。他總結道,“古之成大業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天眼之父”南仁東和科研團隊用了22年的辛勤付出、攻堅克難才研制出FAST。我國著名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黃克智院士,投身石油頁巖氣領域研究,90多歲仍每天堅持勤奮工作六七個小時。勤奮,就要有“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韌性,不為困難所懼;還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執著,迎著目標走到底;更要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事業的成功,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今天,不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個人成就事業,都需要立志與勤奮。以志為方向、以勤為動力,朝著既定目標,展現勤奮姿態,挺起無畏的胸膛,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用奮斗成就“夢想中的自己”,那就是“最美的自己”。(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