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沒幾天,剛上初中的女兒就像霜打茄子一樣,病蔫蔫的。
幾次追問下,她才向我吐露心聲:
因為身材發胖,她多次被同學嘲笑,做操時還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被喊外號;
因為性格內向,自己辛苦熬夜做的PPT,卻被能說會道的同學搶了功勞;
最讓她頭疼的是,兩個好朋友起了爭執,讓她必須二選一,否則就斷交……
這些事情,像是壓在心頭的積雪,讓她喘不過氣來。
一直以來,女兒都被我們捧在手心里,怕她磕了碰了被欺負了。
沒想到,她竟在我們不知道的狀況下,遭遇這么多委屈和傷害。
看著女兒傷心的樣子,我既心疼又自責,不禁陷入反思。
有人說,養兒子操心一陣子,養女兒操心一輩子。
相對男孩而言,女孩敏感、細膩、軟糯,她們的一生,要經歷很多我們看不見的坎坷。
家有女兒,除了給予滿滿的愛和呵護,還要引領她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尤其面對以下這4件事情時,一定要勇敢地說“不!”
前幾天,我去幼兒園給中班孩子講故事。
陽光正好,老師帶著孩子們在操場自由活動。
一個穿粉色衣服的小女孩,蹲在地上玩野餐游戲。
有個壯壯的小男孩老是圍著她轉,還忍不住“動手動腳”:一會揪揪辮子,一會蹭蹭衣服。
女孩察覺后,站起來想換個地方。
沒想到被男孩一把緊緊抱住,任她怎么掙扎,都不松手。
老師見狀趕緊制止了男生:“你很喜歡貝貝,想跟她玩是嗎?”
男孩點點頭。
老師又說,“但你剛剛摟得這么緊,她都沒法呼吸了!還怎么跟你玩呢?”
轉而又對女孩說:不管是抱抱還是親親,如果別人讓你覺得不舒服,一定要勇敢地說出來。
一旁的我,不由為這位老師點贊。
性教育專家胡萍說: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當我們要跟他進行身體接觸的時候,都需要征得他的同意。
每個人的身體只屬于自己。
家有女兒,我們需要溫和而堅定地教給她規矩,提升她的身體邊界意識。
從幼年起,幫她建立隱私概念。
正如明道在《一年級》里所說:泳衣覆蓋的身體范圍內,別人都不能摸!
“如果有人摸,大聲***并告訴大人。”
等她再大一些,及時地給予性教育。
從性別教育開始,引導她男女有別。
和男孩接觸時,對親吻、緊貼擁抱、觸摸隱私等越界行為,大聲說“不”;
當她長大成人,我們還要教她如何在男女關系中保護自己。
假若對方舉止讓人不舒服甚至害怕,一定要及時喊停。
千萬不要因為對方不高興,而失了邊界,傷了自己。
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界限感清晰的女孩,安全系數更高,也更容易在關鍵時刻保護好自己。
“這孩子真漂亮,長得跟洋娃娃一樣。”
你是否也常這樣夸女孩,覺得“漂亮”是對她最高的贊賞?
假如你有女兒,可千萬要放下這種偏見。
因為一段舞蹈比賽視頻,來自重慶的6歲女孩劉厶(sī)菡火了。
視頻里,肉嘟嘟的小厶菡,頂著兩個沖天辮,穿著一身火紅的舞裙。
凹好造型后,一秒進入狀態:
甩頭、抬手、轉身……舞步嫻熟利落,眼神執著堅定。
整個人沉醉其中,舉手投足間盡顯氣場和自信。
就連一旁的評委、主持人都被她吸引,個個一臉寵溺。
最終,小厶菡不負眾望,在比賽中脫穎而出。
9個參賽項目8個獲獎,其中一個第1名,兩個第2名,用實力證明了自己。
許多網友留言:“氣質拿捏得死死的!”“這樣的女兒給我來一打!”
小厶菡瞇瞇眼、大盤臉、小短腿,實在談不上漂亮。
但她投入跳舞時散發的光芒,卻耀眼得讓人無法忽視。
比賽結束時,有人問她和某個明星比誰漂亮。
她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我。”
這份篤定和自我欣賞,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每個女孩都是獨一無二的。
與其做千篇一律的洋娃娃,不如學會欣賞自己,成就一道獨特的風景。
家有女兒,我們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搜尋和贊美女兒的優勢和獨特之處,鼓勵她進行打破常規的探索和思考。
久而久之,女孩將接納和欣賞真實的自我。
繼而敢于和漂亮說“不”,擁有和世俗眼光抗爭的勇氣,以及“我就是我,我喜歡我”的底氣。
當孩子喜歡獨處,你會不會很擔心?總是慫恿她多交朋友、融入集體?
紀錄片《零零后》里,有個叫一一的女孩,喜歡一個人玩,且怡然自得。
當老師試圖說服她時,她說“我有權利這樣。”
羊群總是成群結隊,猛獸一般都是獨行。
的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合群與否,真的不重要。
知乎里,有個網友講了一段自己的遭遇。
讀初二時,她隨父母轉學到鎮上一所學校。
學校風氣不好,很多同學沒心思讀書。
作為轉學生,她強迫自己融入群體,并違心地做了很多出格的事:
對明星無感的她,和同學一起追星、買明星周邊,還和同桌逃學去看演唱會;
和大家一起孤立班上成績最好的男生,一起罵他娘娘腔、書呆子;
明知道喝酒不好,她還是和同學一起去蹦迪、宿醉……
她一味附和,一味討好,極力和群體保持一致;但每一次決定,她內心都充滿掙扎和撕裂。
因為違反校規,她被學校記過,班主任怒其不爭:你怎么跟她們同流合污!
她才驚覺:為了不成為異類,自己竟一步步走向深淵。
網友的經歷令人唏噓,卻也是許多女孩成長路上會面臨的問題。
所以,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教育她們: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千萬不要為了合群選擇盲從和犧牲。
與其在群體中尋找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如汲取優質的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當自我意識和群體發生沖突時,問問內心的真實想法,保持清醒的認知和判斷。
前幾天去朋友家玩,兒子喜歡上她女兒樂樂的一只馬克杯。
朋友立馬要送給他。
一旁樂樂怯生生地說,“這是我最喜歡的杯子。”
我一聽,趕緊把杯子還給她。
朋友吐槽道:“一個杯子而已,讓給弟弟怎么了?太不懂事了!”
身為女孩,我們常被這樣要求做到懂事。
好像只要足夠懂事,就能擁抱幸福的人生。
然而,真相卻未必如此。
在短片《重塑》里,女主角阿梅從小到大都懂事聽話:
愛奔跑的她,聽大人的話“不野了”;
喜歡地質的她,聽話做了安穩的會計;
事業上升期的她,聽話放棄工作、回歸家庭……
她是媽媽的乖女兒、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媽媽。
諷刺的是,這么乖這么懂事的她,卻遭到丈夫的背叛,還被搶走孩子的撫養權。
人到中年,丟了事業,丟了家庭,只能躲在衛生間里哭泣。
阿梅的遭遇,何嘗不是萬千女孩的縮影?
多少乖女孩習慣隱藏喜好、忍氣吞聲、壓抑自我,將美好交給他人,唯獨虧待了自己。
然而懂事,并沒有帶來幸福,反而給她們帶來禁錮和傷害。
家有女兒,我們一定要幫她撕掉這個標簽。
滿足她正當的需求,給予滿滿的安全感。
鼓勵她學會拒絕,不要一味討好和遷就;勇于釋放情緒和表達真實的自我。
不要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的反饋上,擁有被愛的底氣和創造精彩人生的勇氣。
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到豆蔻年華……
我們的小棉襖,慢慢長大。
終有一天,她要獨自經歷風霜,獨自面對人生的荊棘和風浪。
所以,在她小的時候,我們便要教她學會獨立自我、思路清晰、情感強大,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關系。
而敢于對以上4件事情說“不”,是她悅納自我、立身世界的第一步。
山高水長,愿我們的女孩,能打造強大的內心,擁有沖破桎梏、翱翔九天的力量。
作者|扶桑,一個熱愛文字的敏感者,一個和孩子斗智斗勇的二寶媽。
圖片|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