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大新縣***局對趙某紅、黃某漢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進行立案調查。原來他們兩人釣獲3條芝麻劍后,以40一斤的價格賣給餐館,在民警例行檢查中被查獲。
釣魚是為了娛樂,但是娛樂的同時不要忘記保護魚類,一旦釣獲它們后,要立刻放生,那么保護的魚類有多少種呢?根據今年2月5日,最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里面收錄的保護魚類,從南方到北方共有87種。
1、文昌魚目有2種廈門文昌魚、青島文昌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分布于河北東部、青島、煙臺、廈門、合浦沿海。歷史上以廈門同安劉五店產量最多,形成世界唯一的文昌魚漁場。是無脊椎動物進化至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也是研究脊索動物演化和系統發育的優良科學實驗材料,具重要科學價值。
2、七鰓鰻目有3種
日本七鰓鰻、保護等級二級、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南至日本朝鮮沿岸、北至阿納德爾和阿拉斯加以及黑龍江水系,屬于江海回游性魚類。
東北七鰓鰻、保護等級二級、別名七星子,生活于有微流、沙質底的山區河流,終生棲息在淡水中。白天鉆入沙內或石礫中,夜晚出來覓食。幼魚經3—4年變態為成魚,成魚是養殖魚類的敵害,它會用嘴上的吸盤吸附在其它魚身上,食其血肉。分布于我國遼河流域、鴨綠江、黑龍江省東部山區河流,朝鮮北部、俄羅斯遠東地區。
雷氏七鰓鰻、保護等級二級、為個體較小的淡水種類,成體半寄生生活。我國分布約占全球的50%,在動物進化和動物地理學上極具研究價值,食用價值不高。在我國僅分布于東北地區部分河流和湖泊中。
3、鱘形目,鱘科有7種中華鱘、保護等級一級、中華鱘最長壽命可達40齡,素有“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之稱。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老撾和朝鮮。主要分布于長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現。
長江鱘、保護等級一級、屬于淡水定居性魚類,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在長江上游的各大支流中也有分布,如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以及沱江等支流的下游也有蹤跡。長江鱘成熟個體的體長在75-105厘米,體重為4.5~12.5千克。
鰉、保護等級一級(僅限野外種群)、鰉魚是黑龍江省的特產魚類之一,鰉魚體重一般在50-150公斤。據1979年測量142尾的資料統計,平均每尾長2.4米,重140公斤,年齡以22-40齡的個體為主。其中一尾長達3.9米,重501公斤,年齡54歲。1980年還捕到一尾重達542公斤的個體。鰉為生活于江河中下層的魚類,常年棲居于淡水,不作長距離洄游。
西伯利亞鱘、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80年代末期,我國對于西伯利亞鱘進行人工養殖。西伯利亞鱘主要分布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中,在貝加爾湖也有西伯利亞鱘的分布,形成西伯利亞鱘的陸封種群。
裸腹鱘、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分布于黑海、亞速海、里海和咸海以及一些河流。1933-1934年從咸海的錫爾河中將其引入巴爾喀什湖、新疆伊犁河上游和錫爾達里亞河。
小體鱘、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我國從俄羅斯引進試養,僅分布于新疆鄂畢河上游的額爾齊斯河的水系(哈巴河、布爾津、阿勒泰鹽池漁場)。
施氏鱘、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分布于我國和俄羅斯,是我國現存鱘魚中最具有經濟價值的優質珍稀魚類,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
4、匙吻鱘科有1種白鱘、保護等級一級、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公斤,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物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是我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如象鼻,俗稱為象魚。但是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被宣布于2019年12月23日滅絕,但愿沒有滅絕,以后還能發現。
5、鰻鱺目,鰻鱺科有1種花鰻鱺、保護等級二級、在我國分布于長江下游及以南的錢塘江、靈江、甌江、閩江、九龍江、臺灣到廣東、海南島及廣西等江河。其覓食區十分寬闊,菲律賓可達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達朝鮮南部及日本紀州,西達東非,東達南太平洋的馬貴斯群島,南達澳大利亞南部。
6、鯡形目,鯡科有1種鰣魚、保護等級一級、鰣平時棲息于海水中,春末夏初溯河作生殖洄游;幼魚在江湖內生長,一般長到150毫米左右入海,在海中發育成長。分布于我國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廣東、香港、澳門、臺灣省和越南。
7、鯉形目有41種
雙孔魚科、雙孔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雙孔魚是云南特有種,僅見于瀾滄江下游的勐海、勐臘。雙孔魚的口部形成吸盤狀,借以吸附在石塊等表面,鏟食石塊表面的藻類。作為觀賞魚飼養在水族箱中,能鏟食玻璃表面及箱底的苔蘚、藻類等,使水體清澄、玻璃明亮,故稱其為“清道夫”或“食藻魚”。
裸吻魚科、平鰭裸吻魚、保護等級二級、俗名扁吻魚,裸吻魚屬為裸吻魚科的單型屬,我國僅有平鰭裸吻魚1種,分布于***雅魯藏布江下游支流中。
亞口魚科、胭脂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胭脂魚為大型中下層淡水魚類,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類。分布于長江和福建閩江。
唐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唐魚也叫做金絲魚,十分漂亮,僅分布在珠三角地區。于20世紀30年代人們第一次在廣州白云山區域發現了這一種漂亮的小魚,只在廣州發現其野外生存的痕跡,因此它一度有了廣州市魚的稱呼,然而好景不長,在人們發現唐魚的半個世紀后,這種美麗的魚兒便開始消逝在人們的視野中,在野外處于絕跡的狀態,甚至也被科學界被正式宣判成野外滅絕的物種。
但是在2012年的時候科學家在海南島發現了唐魚的野生種群,這也是海南島首次發現唐魚的存在,如今廣州從化已有了唯一一個以唐魚作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唐魚這種中國特產的美麗小魚,在野外涅槃重生,可謂是命運多舛。
稀有鮈鯽、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稀有鮈鯽屬鯉科鮈鯽屬。本屬僅有1種,為我國特有種,野生數量不多,僅見于長江上游的大渡河支流和四川成都附近的小河流中。
鯮、保護等級二級、又叫吹火筒、尖頭鳡、馬頭鯮、鴨嘴鯮、喇叭魚。為我國特有種類,僅在我國東南部平原地區,以及長江以南各水系有分布。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江湖阻隔以及食物短缺等原因,導致種群個體數量顯著減少。為大型經濟魚類,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等水體的開闊水面,最大體重超過50公斤。
多磷白魚、保護等級二級、云南獨有的魚種,在昆明桃花盛開時期,繁殖特別快,因此得名桃花白魚,因為生長得快又叫大白魚。曾是產地主要漁業對象魚之一,自70年代開始,由于環境的變化,如今已瀕臨絕跡。
山白魚、保護等級二級、我國特有物種,分布于大屯湖、文山市的盤龍河等,主要棲息于江河及附屬水體。喜居緩流水的環境,在湖泊或江河中都能生長、繁殖。曾為云南大屯湖中的重要漁業對象,由于該湖幾經干涸,致使該種魚類幾乎絕跡。
北方銅魚、保護等級一級、俗名鴿子魚、尖嘴、沙嘴子、黃頭魚等。是我國的特有物種,僅分布于黃河水系。其生長速度快,肉質細嫩鮮美,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較好的養殖前景。但是由于過度捕撈和水利建設等因素,其天然資源急劇下降,種群已處于瀕危狀況。
圓口銅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圓口銅魚為下層魚類,棲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巖礁的深潭中活動。食性雜,以水生昆蟲、軟體動物、植物碎片、魚卵、幼魚等為食。分布于我國長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烏江等支流中。
大鼻吻鮈、保護等級二級、分布于黃河水系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甘肅等地。
長鰭吻鮈、保護等級二級、長鰭吻鮈春、夏季活動范圍廣泛,常在急流險灘,峽谷深沱、支流出口覓食活動。主要食物是淡水殼菜、河蜆,其次為蜻蜒目、鞘翅目幼蟲及其他水生昆蟲。分布于長江中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水域,為金沙江特有魚類。
平鰭鰍鮀、保護等級二級、俗稱八根胡子魚,屬于鯉科鰍鮀亞科鰍鮀屬。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于黃河中上游干、支流中。1950年代在蘭州黃河淺水區時常捕獲,1960年代河流景觀發生較大變化,加之水域污染,如今已很難見到。
單紋似鳡、保護等級二級、是鯉科似鳡屬的一種魚類,分布于西江、南盤江水系。
金線鲃屬所有種、保護等級二級、金線鲃屬為我國鯉科最大屬,目前記載有效種50余種,廣泛分布于云南東部、貴州中南部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和北部等地區。其中,26種分布于云南。云南文山州是典型的喀斯特發育地區,洞穴魚類資源豐富,截至目前共記錄洞穴魚類約10種,且分布區均屬南盤江水系,主要集中于丘北和硯山兩地的龍潭和河流。
四川白甲魚、保護等級二級、又叫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臘棕等。主要分布于長江上游干支流,尤以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礱江中下游等水系。
多磷白甲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多鱗白甲魚為暖溫性淡水魚類。生活在海拔270-1500米、水質清澈、砂石底質的高山溪流中。分布于我國嘉陵江水系和漢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和山東泰山的溪澗。
金沙鱸鯉、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又叫大花魚、豹紋花魚。鯉科鱸鯉屬的一種魚類。生活在中國長江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流域,屬于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以吞食其他的野雜魚類為食,被稱為金沙江中的“老虎”,其個體最大超過15公斤。
花鱸鯉、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身體略側扁,頭較長,頭后背部隆起。生活在亮水區水體中上層。行動迅速,為兇猛性魚類,專獵食小型魚類,春季繁殖,分布于瀾滄江和撫仙湖。
后背鱸鯉、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俗稱花魚,是瀾滄江、怒江特有魚類,為產地重要的冷水性野生經濟魚類。食性為肉食性,以小魚小蝦為食,常見個體3~5千克,最大個體可達20千克。主要棲息于瀾滄江、怒江等水系干流的中上層水域。
張氏鱸鯉、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分布于中國瀾滄江流域和越南北部紅河流域的淡水魚,隸屬于鯉科鱸鯉屬,種加詞取自中國著名魚類學家張春霖的姓氏。本種曾被視為后背鱸鯉的同物異名。2013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楊君興、王茉、陳小勇結合分子系統學和形態學分析結果,重新修訂了鱸鯉屬的分類體系,將本種與后背鱸鯉視為有效的獨立物種。
裸腹盲鲃、保護等級二級、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區域、1978年發現并作為科技消息報道的那尾魚,是在我國發現的第一尾盲魚,它向世人明確回答了中國究竟有沒有盲魚的問題。在當時引起廣泛的反響,掀起一股尋找盲魚、研究盲魚的熱潮,從此開始了我國洞穴魚類和洞穴生物學的研究。雖然這個研究的過程已成為歷史,但自身的科學價值猶存。(沒能找到實物圖)
角魚、保護等級二級、角魚為我國特有種,在國內僅發現于云南瀘水縣及保山縣(屬怒江水系),在怒江下游緬甸的薩爾溫江可能亦產。
骨唇黃河魚、保護等級二級、主要以著生硅藻和昆蟲為食。適應生活于高原海拔3000-4300米的寬谷河段和湖泊中。僅分布于中國青海省龍羊峽以上的黃河上游及其支流白河和黑河。
極邊扁咽齒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極邊扁咽齒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冷水性魚類,它能夠適應極端高寒天氣,故多分布在海拔3000~4400米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的河流中。主要以水生植物腐屑和藻類為主,偶而也食浮游動物和搖蚊幼蟲。僅見于中國黃河上游青海省海拔約3380米的瑪曲縣到扎陵湖、鄂陵湖、星宿海及約古宗列曲等干支流,在扎陵湖為優勢種。
細鱗裂腹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細鱗裂腹魚人工馴養獲得成功,正在進行精心培育,主要分布于金沙江。
巨須裂腹魚、保護等級二級、分布于亞洲中國***自治區的雅魯藏布江流域,體長可達33.3厘米,屬草食性,成魚會在砂石河床上產卵,可做為食用魚。
重口裂腹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魚肉質肥美,富含脂肪。生長較快,個體也較大,一般可長至1-3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產量豐富,在產區的產量僅次于齊口裂腹魚。在雅安一帶,與齊口裂腹魚統稱“雅魚”,與齊口裂腹魚同以“雅安砂鍋魚頭”而聞名四方。分布于長江干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水系的峽谷河流中見多。
***裂腹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體長可達40公分左右,屬于冷水性魚類,棲息于峽谷激流中。主要分布在貢嘎、林芝、日喀則江段,為***地區主要經濟魚類之一。
塔里木裂腹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為冷水性魚類,生活于河流流水及湖泊環境。肉味鮮美,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曾是產地的主要經濟魚類。由于引種等人為影響,其資源日趨枯竭,現已十分稀少,是新疆特有的魚類,分布于塔里木水系。
大理裂腹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大理裂腹魚與其他裂腹魚類不同,是一種適應于靜水環境中生活的種類,通常是在湖中敞水區域的上中層活動。大理裂腹魚僅分布于中國云南洱海及其支流和瀾滄江水系中。
扁吻魚原名新疆大頭魚、保護等級一級、我國的特產魚類,也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起源于3億年前,有著古魚類活化石之稱。僅一屬一種,僅存于塔里木水系,在博斯騰湖絕跡。分布區僅限新疆南部喀什、莎車、阿瓦提、焉耆、烏拉斯臺、若羌、克孜河和博斯騰湖等地的塔里木河水系。
厚唇裸重唇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俗稱:重唇花魚,麻魚,石花魚。分布于長江流域的岷江、嘉陵江、漢水等水系及黑龍江流域各水系中。棲息于水流湍急的河流中以水生昆蟲的幼蟲為食,也食軟體動物中的淡水殼菜等。
斑重唇魚、保護等級二級、俗名黃瓜魚,分布于伊犁河、錫爾河、塔拉斯河、楚河諸水域、巴基斯坦和印度克什米爾地區的印度河上游以及塔里木河各支流上游水域、伊寧伊犁河流域各支流等,曾經是當地的主要經濟魚類。
尖裸鯉、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俗名斯氏裸鯉魚,分布于***雅魯藏布江中游等,多見于干支流流水水體。最大個體可達600毫米以上,體重超過3.5公斤。自20世紀50年代之后,大量內地人口進藏開發,捕魚強度不斷增強,其捕撈量遠遠超過其生長的速度,造成種群數量銳減。
大頭鯉、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大頭鯉僅分布于云南星云湖和杞麓湖(通海)大頭鯉在20世紀50-60年代,在所分布的兩個湖中占有極大優勢,曾占總產量的70%左右。自20世紀70年代引進鰱、鳙,與大頭鯉產生食物競爭;在引種時又帶來了鰕虎魚、鳑鲅、麥穗魚等小型野雜魚,這些魚生命力強,且大量吞食魚卵;再則湖泊水位下降,水草減少而破壞了產卵場;長期濫捕;大頭鯉自身抗病能力弱,生長緩慢,適應環境差等綜合因素,導致資源的銳減。
小鯉、保護等級二級、俗稱麻魚,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于云南滇池,歷史產量不高。近年來,滇池大量發展高背鯽和鯉魚,而小鯉的繁殖率低,生長緩慢,在生存競爭中處于劣勢,再加上滇池水位下降,水質污染,圍湖造田,酷漁濫捕和引種不慎等諸多原因,導致小鯉種群數量急劇減少,近20年來未再見到蹤跡。
撫仙鯉、保護等級二級、撫仙湖及其鄰近的星云湖為這兩湖特有魚類。分布于沿岸淺水區的中下層,少數個體還見于淌水區的中下層,生活水深約為20-30m。喜居水草叢中或附近。主要攝食軟體動物,兼食搖蚊幼蟲、浮游動物和絲狀藻類等,屬以軟體動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2002年在撫仙湖采到一尾,說明處于瀕危而未絕滅。
巖原鯉、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俗名水子、黑鯉魚、巖鯉、墨鯉,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在長江上游漁業中,經濟價值較高。產量不高,但它具有體腔小,肉原質嫩,味鮮美等優點,為人們所喜愛的上等經濟魚類。
烏原鯉、保護等級二級、烏原鯉為江河中下層魚類,多棲息于流水深處底質為巖石的水體,亦能生活于流速較緩慢的水體底部。分布于西江水系干支流,在廣西境內為食用魚類。市場上常見者多為0.5-1.0公斤重的個體,最大個體能長至重7公斤。產量雖不高,但其體厚,肉味鮮美可口,故被視為上等經濟魚類。
大鱗鰱、保護等級二級、為廣東海南島淡水經濟魚類,多棲息于水流緩慢、水質較肥、浮游生物豐富的開闊水體。白天潛于深水,夜間上游水面攝食浮游生物。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南渡江和越南紅河水系。
8、鰍科有3種
紅唇薄鰍、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棲息在江河底層。個體較大,僅次于長薄鰍。有食用價值。種群數量較小,許多水系和江段都難捕到。50年代岷江中,下游漁獲物種占有一定的比例,現已稀少。
黃線薄鰍、保護等級二級、這魚長得很像嘎魚,但要比嘎魚大許多。十渡人叫“邊干(鞭桿)”,密云人叫“邊瞎子”,東北人叫“牛尾巴”。主要分布在北京房山縣十渡拒馬河。
長薄鰍、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俗名薄花鰍、紅沙鰍鉆等,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上游干支流及其附屬水域,一般棲息于江河底層。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江。
9、條鰍科有4種無眼嶺鰍、保護等級二級、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水中。
擬鯰高原鰍、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屬于海拔較高的高原河流魚類,附屬湖泊上游的河口地區數量較多。常喜潛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湍急的礫石底質的河段,也棲息于沖積淤泥、多水草的緩流和靜水水體,營底棲生活。主要分布于甘肅省靖遠到青海省貴德一帶的黃河上游干支流及附屬湖泊。
湘西盲高原鰍、保護等級二級、為鰍科高原鰍屬的魚類,分布于湖南龍山縣火巖鄉飛虎洞。
小頭高原鰍、保護等級二級、鰍科高原鰍屬的一種個體較小的魚類,棲息于砂礫底質的河段、溝渠緩流處。分布于新疆北部的托克遜、烏魯木齊、米泉、精河、博樂、溫泉和烏爾禾等地的河溝和淺水溪流地區。
10、爬鰍科有1種厚唇原吸鰍、保護等級二級、1980年由陳宜瑜院士在廣西大瑤山發現,當時分類在原吸鰍屬下。2012年,將其歸入新屬瑤山鰍屬之下。該鰍屬為平鰭鰍科瑤山鰍屬的魚類,是我國的特有物種,廣西大瑤山山溪,屬西江水系。
11、鲇形目有1種鲿科、斑鳠、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又叫芝麻劍、魽魚、芝麻魽、白須魽,在廣東農村也有叫劍魚,鉗魚的。個體大,一般常見個體為1-2公斤,個體大者也有5-10公斤,最大超過15公斤。分布于錢塘江、九龍江、韓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南亞地區的湄公河流域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內陸河流。
12、鲇科有1種昆明鲇、保護等級二級、為我國特有,僅分布于云南省昆明滇池。由于棲息地長期受到人類活動干擾,致使滇池的各種特有魚類都危在旦夕,昆明鲇也不例外。IUCN紅色名錄2008年已將其評估為極危。
13、科有1種長絲、保護等級一級、長絲魚芒保護等級定級為極危,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國內不是主要分布區域,只有云南才有邊緣分布。
14、鈍頭鮠科有1種金絲?、保護等級二級,金絲?的圖片找不到,詳細說明也找不到,看來這種魚我們對它的了解還是太少!有朋友有金絲?的圖片的話,麻煩您發到評論區。
15、鮡科有6種長絲黑鮡、保護等級二級、生活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和橫斷山西部山溪底層的小型魚類。喜以頭軀腹面隱伏于水底巖石表面,以沖跳式動作捕食和游動。
青石爬鮡、保護等級二級、生活于急流石穴中,以吸盤狀的鰭吸附于巖石上。主要攝食水生昆蟲及幼蟲。分布于四川境內的各個江河中,如青衣江、岷江、金沙江等。
黑斑原鮡、保護等級二級、分布于雅魯藏布江中游,在海拔4200m左右的謝通門江段數量仍很大,鮡科魚類主要集中于藏東南各水系。
魾、保護等級二級、棲息于大江河的主河道,為底棲魚類。性兇猛,獵食性,主食小型魚類,亦食蛙類及蝦類。分布于瀾滄江下游,印度、緬甸和泰國等。
巨魾、保護等級二級、又稱老鷹坦克、坦克鴨嘴、老鷹鴨嘴、木瓜魚,為鲇形目,鮡科,魾屬一種熱帶淡水魚類。巨魾分布于中國的瀾滄江及下游的湄公河、印度的恒河等流域,體型巨大,外貌奇特,原產地為著名的游釣魚類及食用魚,同時可作為觀賞魚。
紅魾、保護等級二級、紅魾在云南都有分布,而其中紅魾的名字來源于其胸鰭上的橘黃色,外觀類似于巨魾。關于它的資料很少,據悉在202010月20日,繁育的紅魾幼苗被放生紅河。
16、鮭形目、鮭科有10種細鱗鮭所有屬、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細鱗鮭因鱗細小而得名,為冷水性魚類,多棲息于水溫較低、水質清澈的流水中。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黑龍江至遼河的支流渾河上游,圖門江、鴨綠江、松花江,向西經遼河、灤河、秦嶺直至額爾齊斯河。河北及內蒙古潮白河與灤河上游,黃河的上游及其渭河支流和長江的漢水北側支流謂子河、子午河的上游也有分布。
哲羅鮭、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分布于我國境內的黑龍江、圖們江、額爾齊斯河等水系。生長速度較快,屬于大型經濟魚類。一般個體在3公斤以上,大者超過50公斤。肉味鮮美、細嫩,為富有營養的魚類,也是高寒地區的特產,在產區內為珍貴的食品。
川陜哲羅鮭、保護等級二級、屬于冷水魚類,多棲息在河道狹窄、水質清澈、水流湍急、水溫較低的水域。性格活潑游泳速度快、喜單獨活動為兇猛肉食性魚類。分布于我國四川省岷江、青衣江上游,四川省和青海省大渡河中上游,以及位于中國陜西省秦嶺山脈南麓漢江上游的徐水河和臺北河。
石川氏哲羅鮭、保護等級二級、主要分布于鴨綠江上游,為兇猛的冷水性純淡水魚類,終年絕大部分時間棲息在低溫水流湍急的溪流里,冬季因受水位影響,在結冰前逐漸向大江或附近較深的水體里移動尋找適于越冬的場所。食物以魚類為主,也吃蛇、蛙、嚙齒類和水鳥等。
花羔紅點鮭、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花羔紅點鮭為鮭科紅點鮭屬的魚類,體色由褐色至灰色。有陸封型和洄游型之分,我國境內為陸封型,終身生活于江河干流及支流清冷水域。食性廣以底棲動物及落入水面的昆蟲為主,有時甚至跳出水面掠食。分布在亞洲和美洲北部沿岸,黑龍江、綏芬河、圖們江、琿春河、鴨綠江等。
馬蘇大馬哈魚、保護等級二級、是我國***哈魚屬中徊游種類分布最南的一種,對溫度的適應較高,是內陸馴化對象之一。屬名貴經濟魚類,肉質細膩而味美。近年來其資源銳減瀕于枯竭,國內常見于黑龍江和吉林。
北鮭、保護等級二級、屬鮭形目鮭科北鮭屬,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新疆額爾齊斯河布爾津以下水域,1960年代曾是額爾齊斯河的主要捕撈對象,但是由于額爾齊斯河水量減少,產卵親魚難以溯河產卵,加上過量捕撈產卵親魚,使補充群體大量減少,1980年代以來,北鮭已極為罕見。2008年,IUCN紅色名錄中已將北鮭的瀕危等級評估為野外絕滅。
北極茴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生活在高海拔的中大型及寒冷和清澈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每年遷徙幾次。個體大,生長快,食性以水生昆蟲及軟體動物等為主。是開展溪釣運動極好的對象。分布于加拿大、中國、哈薩克斯坦、朝鮮、蒙古、俄羅斯和美國。
下游黑龍江茴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黑龍江茴魚在我國產于黑龍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綏芬河;國外分布于俄羅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鴨綠江茴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茴魚在我國另有兩個亞種:產于鴨綠江的鴨綠江茴魚和產于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北極茴魚,外形和習性頗相似,僅地理分布不同而已。
16、鱸形目、有2種石首魚科、黃唇魚、保護等級一級、黃唇魚為近海暖溫性稀有底層魚類,棲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區,通常生活在海水、淡水交匯的河口海域;幼魚棲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為肉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和蝦、蟹等大型甲殼類為食,幼魚則以蝦類為食。主要分布于中國廣東珠江口海域、浙江杭州灣舟山海域、福建閩江口泉州灣海域等江河出口海域。
隆頭魚科、波紋唇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波紋唇魚是一種熱帶地區近海海域生存的著名巨型魚類。分布于大洋洲、太平洋西部熱帶海域、大堡礁、印度洋西北部及紅海。其體型巨大味道鮮美,被作為名貴食用魚,在海洋館或大型展示魚缸中亦可作為觀賞魚。
17、鲉形目有1種杜父魚科、松江鱸魚,保護等級二級(僅限野外種群)、在我國歷史的資料記載的分布相當廣泛,其種群幾乎遍布整個中南東南沿海及相關河流水域,北起鴨綠江口,南致九龍江口,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和臺灣省、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廣大的地區。由于捕撈量大,種群大幅減少。
很多人說我國沒有特別美味的魚類,或者大型掠食性魚類,然而并不是沒有,而是被吃光了,很多經濟魚類濫捕濫撈,如今已經幾乎消失。尤其在這87種魚類當中,很多魚類的中青年很大,濫捕濫撈、環境污染、棲息地減少以及引進外來物種,造成它們的種群大幅下降。
很多人并沒有見過這些魚類,然而它們已經瀕臨滅絕,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有些經濟魚類已經被繁育成功,保護的是僅限野外種群,但愿不久的將來,人工養殖的魚類能夠走進千家萬戶,讓我們品嘗到它的美味。但是不要購買自然水域內生長的這些魚類,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另外對于釣魚人來說,經常在野外釣魚,有時候會遇到不認識的魚類,那么遇到這些魚類怎么辦?最好的選擇就是放生,因為它們很可能是受到保護的魚類,數量稀少才會不認識。我國保護的魚類有87種,釣到盡快放生,要不然就會迎來牢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