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話,但怎么都說不出口…”選擇性緘默癥的孩子在學校或公共場合,完全不發一語,這種無聲的焦慮絕非自己的選擇,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作怪?身邊人能給予什么幫助或治療?
什么是“選擇性緘默癥”?
“選擇性緘默癥”(SelectiveMuti***)又稱為“選擇性不語癥”,是一種受情境影響的溝通焦慮障礙,這種病癥會在特別場合無法說話,他們無法開口,縱然很想講話,但是一個字都擠不出來!
這群孩子的大腦中,錯誤的將“說話”這件事,連結到了大腦中掌管恐懼的區域,而不自主產生了“說話=危險”的印象,絕大多數的孩子發生都是在學校,大約在4~5歲的時候這樣的狀況才開始被察覺。
老師通常最早發現孩子“不一樣”
選擇性緘默癥的孩子在家多半表現正常,只有在家里以外的地方,例如學校,沉默不發一語,因此通常是幼稚園的老師最早發現異狀。在同齡的孩子眼中,會覺得選擇性緘默癥的孩子“很奇怪、不理人”,而后續的同學排擠及負面自我評價,便會加重病情發展。
選擇性緘默癥,如何診斷出選擇性緘默癥?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選擇性緘默癥的正式診斷標淮如下:
1、無法在需要說話的特定社交情境中說話,例如:學校、工作、公共場合。
2、上述困難妨礙教育、職業成就,或社交溝通。
3、此障礙持續至少一個月(不包括入學的第一個月)。
4、緘默并非歸因于其他病癥,如溝通障礙、自閉癥、精神分裂癥或其他精神障礙。
5、無法說話并非因為對于該情境所使用的語言缺乏知識或自信,例如該孩子可能剛遷移至新的文化環境而不說話,就不符合此疾病診斷。
如何與選擇性緘默癥孩子相處?
家長
家長還是要讓孩子有社交生活,跟熟悉的鄰居、親戚互動。
由于孩子遇到危險時很難開口求助,要教導孩子遇到危險的應變措施。
老師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狀況不好的時候,可以向誰求助。
注意孩子是不是有被霸凌的情況。
老師要比較注意這群孩子的身體狀況,因為有些連想上廁所都不敢表達。
可以請孩子偶爾幫忙小任務,像是拿考卷,趁這時跟他閑聊家常。
不特別注意或者突顯孩子的沉默行為。
同齡朋友
可以把他做一般的同學對待,不要放過多關注在他身上(無論善意的或惡意的)。
多以幫忙取代嘲笑,像是協助他回答問題、舉手說要廁所等等。
跟選擇性緘默癥的同學一起玩耍,可以通過眼神交流來建立關系,或請他們用點頭、搖頭、手勢來回答。
選擇性緘默癥孩子的家長,最希望別人了解什么?
由于多數人對于選擇性緘默癥不了解,可能還誤以為是自閉癥的一種,因此選擇性緘默癥協會進行了一項統計:“關于這項疾病,這群家長最希望別人了解什么?”選票第一名為“老師的幫助”,顯見老師的理解重要性,包括能否做為橋梁引導患兒與同儕進行活動,或需要老師多留意有無霸凌狀況發生。其他票選結果如下:
No.1老師愿意并懂得如何幫助是關鍵(78%)
No.2孩子不是故意不說話(74%)
No.3選緘不會長大自然好,必須及早幫助,才能避免孤立、抑郁的人生(74%)
No.4孩子很聰明,但需要適合的表達方式(65%)
No.5希望大家能上課,學習如何幫助孩子(48%)
No.6若找到對的***,選緘孩子的進步將令人欣喜(43%)
No.7請不要比賽誰能讓孩子先開口(39%)
No.8孩子不是內向害羞(30%)
No.9有時非口語的溝通也做不到(26%)
No.10孩子在外面看來還好,但一回家就情緒爆發(17%)
選擇性緘默癥的治療方式
強迫選擇性緘默癥的孩子說話不僅無用,反而會加重他們對于說話的恐懼。大部分治療性的介入為漸進式的歷程,讓這群孩子由非口語表達轉到口語表達。然而,沒有一項治療方式是立竿見影的,需要家長、老師的協助與耐心等待,在療程中逐漸看見孩子的進步。
1、認知行為治療
例如增強孩子的嘴部動作,使嘴巴動作趨近說話的動作,直到孩子可以真正說話為止,或者讓孩子觀看自己成功說話或與人互動的錄影帶。
2、藝術或游戲治療
利用藝術或游戲做為媒介,幫助溝通。
3、藥物治療
研究發現,阻斷血清素再吸收的藥物,對于治療社交恐懼很有效,但功能在于降低孩子的焦慮程度,減輕畏懼,并不是吃藥就會馬上開口說話。
選擇性緘默癥的常見誤解
誤解1、選擇性緘默癥孩子,都曾被虐待或家庭不幸福?
這是對選擇性緘默癥最常見的誤解,認為大多數患兒都曾被虐待,或背后有一段悲慘童年故事,導致心理創傷造成的。其實這些孩子的家庭都很完整,甚至父母的陪伴比大多數的家庭多很多,但因為這一刻版印象,讓這些為孩子盡心盡力的父母,仍得面對老師或其他人不公平的質疑。
誤解2、選擇性緘默癥孩子是自己選擇不說話的嗎?
不是的。他們想說話,但恐懼讓身體凍住、喉嚨鎖住,有些人甚至心臟狂跳、手心冒汗、嘴唇蠕動,導致完全說不出話,就連笑都笑不出聲。
誤解3、選擇性緘默癥的孩子,理解能力也會有問題?
選擇性緘默癥孩子的理解能力沒有問題,只要不要叫他們講話,在其他方面,他們還是可以配合的,像是畫圖、抄寫等。不過,因為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他們可能動作反應比較小、比較慢,態度比較被動,并非對于語言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