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名,就算放在整個世界上,那也能夠留下極深的烙印。
對于整個世界來說,他能夠將占據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帶入世界經濟體系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貢獻,對于中國人民來說,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也將中國重新拉回了正確的道路上。
人們時常都會懷念起兩位偉人:一位是毛主席,他讓全體人民站了起來;另一位就是***,他讓大家的腰包鼓了起來,再也不用過那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了。
***能下定決心搞改革***,就代表著在這么多年的革命歷程中,他的思想始終都是緊跟時代的,這才能在復出以后,把過去的很多障礙抹平,帶領中國走向了新的奮斗之路。
所以,不少外國國家的記者都喜歡采訪這位偉人,這些記者當中,當然少不了一些敵視我們國家的人。
如果他們沒有要刻意抹黑中國的意思,***在回答的過程中也會以誠相待,認真回答記者的提問;如果這些記者有意想要針對中國,那么***的回答也絕對會讓對方瞠目結舌。
曾有一位西方記者刁難***,稱其為中國赫魯曉夫,***笑著說了什么?
***留下的寶貴“外交遺產”這位偉大的領導人,曾經有8次都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且成為了在全世界范圍內都為數不多的“年度風云人物”。
你或許要說哪個小國的總統上位過程有多么驚心動魄,又或許是哪個大國的領導人擁有多大的權力,但這些在這個世界上都不缺,這個世界上最能吸引所有人注意力的人物應該是:處于轉折點上的人。
更何況,這次改革,背后站著是十億人民,對于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國家來說,一個小小的政策都有可能讓國家發生巨大變化,更不要說這種關系到所有人未來的大改革了。
所以,《時代》周刊曾經解釋了一個重要原因:***把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打開了,讓中國走向世界的同時也讓世界走進了中國。
那么改革***,就不能早幾年?或者晚幾年?
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標準答案,可是在那個節骨眼上,中國正好走到那一步了,在第一代領導人的努力下,中國成功和美國實現了初步交流,1979年中美就正式建交了,***也在這個關鍵節點親自訪美。
此舉已經在向世界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號:世界的形勢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轉變。
為什么?
因為冷戰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未來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大力發展經濟不是不可以,一旦爆發戰爭,經濟是最容易被摧毀的東西,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是在為戰爭作準備。
到了***的時代,他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了,如果未來有戰爭發生,只會是局部的摩擦,大規模的戰爭似乎在短期內并沒有太大希望了,能夠把整個世界攪亂的國家,都擁有了核武器,這種兩敗俱傷沒有贏家的戰爭,又有誰愿意打呢?
此前中國的外交,是為了在全世界范圍內站穩腳跟,找到朋友,新生的中國需要大家的認可。那么***接手后的中國,需要的是發展的空間,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當然,***也在多次會議中強調:“在涉及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和***問題上,要寸步不讓。”
特別是訪美的幾天,幾乎全球都在關注著***的動向。
事實也在一點點地證明當初選擇的正確性,如今我們國家已經常年躍居為經濟總量的世界第二,也在國際社會上承擔起了越來越大的責任。
現在看上去,似乎一切都是順風順水,我們國家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取得了某些發達國家上百年來取得的成就,不過真要回到那個年代去看,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而且不知道石頭會不會松,也不知道河水的深淺。
所以在八十年代后的那些年里,***不僅僅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事,看看發展的路究竟該怎么繼續走下去,還要以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為目標與各種各樣的國家元首或者記者見面,***的生平實在是太過于傳奇了。
因此一些媒體不單單會問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問題,還會問到一些關于***個人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場合,中國人和西方人在對某些事情的分寸把握還是有區別的,就有這么一次,記者問的話讓全場都鴉雀無聲,沒想到還是讓***巧妙的化解了。
機智幽默的外交瞬間,是智慧的沉淀***在與卡特總統見面的時候,便表現出了坦率的性格,卡特曾多次表達出了對于這位領導人的喜愛,他還多次在公開場合贊揚***,說他“想到什么就說什么,而且說話還算數,不用擔心彼此之間產生誤會。”
特別是訪美的幾天,幾乎全球都在關注著***的動向。
那段時期,也被譽為是中美兩國的蜜月期,當時一位美國記者向***發出了提問:“中美兩國這種蜜月期會有什么危險呢?”
這位記者知道,中國和美國之間運用的本來就是不同的制度,這個提問角度也是相當的刁鉆,想看看***怎么看待中美之間的真正關系,試想一下,如果后期中國和蘇聯的關系能回升到正常交流的程度,那么和美國之間會不會再次破裂呢?
但是***在第一時間就詼諧的回答說:“我看不到危險。”
其實,這句話的背后是***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究竟能不能建立起平等互利的關系?在那個時候,我們只是勇敢地往前邁了一步。
在那幾天的訪美進程中,***同樣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和美國在那個時候相處還是在世界的關注下,而且那一陣中國正準備對越自衛反擊,而***卻能在短短的幾天內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的游刃有余。
當然,大部分的記者的問題還不至于過于刁鉆,讓人下不來臺,接下來這位記者,經常讓各國政要都下不來臺,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記者法拉奇。
法拉奇
1929年出生的她,從小就有著叛逆的性格,曾經盟軍轟炸佛羅倫薩的時候,只有十幾歲的法拉奇躲在一個箱子里失聲痛哭,父親看到后,將她揪了出來,狠狠的扇了一巴掌。從這件事以后,她再也沒有哭過。
后來,她成功成為了一名的記者,并且憑借著自己犀利的語言和文筆脫穎而出,采訪過世界上很多政要,經常保持著一種咄咄逼人的狀態,很多想看別國領導人笑話的人都說:“去喊法拉奇采訪。”
該來的,總歸要來的。
在1980年的時候,法拉奇成功得到了人民大會堂的入場券,并且能夠提問***幾個問題,這也是剛從美國回來一年多的時間里,所以***在美國留下的形象,還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記憶中。
沒想到法拉奇的第一個問題并沒有問***的事,反而問***關于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像的事情,***抿了一口茶,非常嚴肅的回答:“從我們中國人的感情來說,我們想永遠把他當做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來紀念。”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法拉奇沒有做好功課,中國的國情和西方完全不一樣,西方總統下任或者新總統上臺,幾乎都會相互指責。而我國能正視上個領導人的功績與不足,并作出妥善的評價。
沒想到,在法拉奇第二次對***進行訪談的過程中,問出了一個讓整個會客廳都凝固的問題:“西方有人說您是中國的赫魯曉夫。”
能產生這樣的對比,是西方人典型的偏見,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聽到了這個問題后,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開懷大笑,慢慢說道:“你們說我像誰都行,不過我和赫魯曉夫倒是很熟,認識了有十來年年了吧,但把我比作他顯然是愚蠢的。”
這種回答,不僅正面解決了問題,還從側面說明:中國永遠不會出現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
這次長達四個小時的訪談,讓參會的不少人都捏了一把汗,法拉奇問了這么多的問題,回到***后馬上就開始忙了起來看,整理采訪的稿件,她對自己身邊的工作人員還說:“***沒有絲毫的回避,他身上始終都保持著一種親切感和幽默感。”
當時,美國著名的《***》還報道了雙方的訪談部分內容,美國這么一報道,***再一次讓全世界人民知道了,這對于正在改革***的中國來說,絕對是有好處的,想讓世界了解我們的國家,就先從領導人開始吧!
正是有了智慧的***,我們國家的改革***才能走得如此順利,在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并且成功讓中國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