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
張凝芳。受訪者供圖
“中國綠色企業樣本”案例征集
編者按
碳達峰、碳中和,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發展的強大驅動力之一。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以綠色轉型為引領的要求下,要完成這一轉變,企業扮演著重要角色。綠色低碳既是責任所系,更是商機所在,綠色低碳轉型路上,企業如何把握新機,創新探索實現從“綠”到“金”的轉變?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從即日起推出“碳”路新機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落日的余暉照射在億滋蘇州湖東工廠的屋頂上,鋪開的光伏板映襯得整個屋頂都閃閃發光。億滋蘇州湖東工廠鋪設了約1.5萬平方米的光伏板,可以實現年平均發電量達128萬度,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03噸,相當于1萬平方米的森林面積。在2020年,億滋供應鏈系統率先投入了屋頂太陽能發電項目,也為中國綠色工廠建設提供了創新樣本。
奧利奧、趣多多、太平梳打餅干、吉百利牛奶巧克力……這些童年時舍不得一口吃掉的零食都來自億滋。億滋日前發布的《2020年享受好零食報告》重申了公司的2025年環境目標,主要包括以2018年為基準,減少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100%包裝可回收并在包裝上注明可回收信息等。而在走進億滋蘇州湖東工廠之前,人們很難一塊小餅干背后隱藏的綠色秘密。
成為社區的“好鄰居”
從一顆種子落地,到農業標準化生產,再到原材料進入生產線,最后一塊香氣四溢的餅干出爐,作為全球零食產業的領頭羊,打造綠色供應鏈是貫穿億滋可持續發展的主線。
“可可、棕櫚油等原材料的種植過程中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生產制造過程要降低碳排放,產品包裝能夠被回收,產品運輸線路的優化以及新能源汽車的使用等方面主要是我們自己要做到的環保。”億滋大中華區供應鏈資深副總裁張凝芳認為綠色發展應該由內而外延展,先做好自身的環保工作,再助力上下游供應商和合作社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對供應商也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每年都對其進行嚴格的審核,形成了整套的標準。”億滋國際的零食銷往全球150個國家,于1984年進入中國市場,在華東、華南和華北設有生產基地,可見其龐大的供應鏈系統。
不過億滋在促進綠色供應鏈發展上有一套清晰且獨特的***。“第一個是供應商法律法規的滿足度,尤其重點考核是否百分之百滿足環保層面的法律法規;第二個是生產過程中對地球留下的腳印,即在垃圾填埋、碳排放和水的使用等方面有基本的衡量指標;第三個是用工的標準,強迫勞動和使用童工是不允許的。”張凝芳介紹。
而與當地社區共同發展,成為社區的“好鄰居”是擺在快消行業面前的一道命題。“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像太陽能發電項目是我們和當地***、運營商合作完成的。”據介紹,在中國,億滋供應鏈系統2020年率先投入了屋頂太陽能發電項目。采用合作能源管理模式,利用綠色環保的太陽能發電為工廠提供部分電力能源。該項目預計年發電量達128萬度電,可以供給578戶的用戶一年的用電時間。
除了屋頂太陽能發電項目,張凝芳介紹說蘇州工廠正在推進生物發電項目,將生產廢棄物進行燃燒處理轉換成電,真正實現“零”殘渣,而廣州工廠正加強社會合作,購買綠色能源,“靈活柔性的設計和供應的策略是在后疫情時代能破開企業供應鏈工廠四面圍墻的法寶。”
數字化供應鏈創造長期價值
生產線烤爐區彌漫著甜蜜的餅干香氣,在億滋的自動化生產線上,一排排餅干片秩序井然地通過一道道關卡,如果餅干片出現破損、重量不達標、水分不合格等情況就會被自動化設備檢測出來,并會被機器“踢”出隊列,目前億滋基本實現了生產自動化、智能化,實時監測生產線,不僅減輕了員工的負擔,也讓生產更精準高效,相同的產出將消耗更少的能源。
在張凝芳看來,盡管億滋的業務在全球處于領先水平,市場表現很好,但作為傳統企業的億滋想要獲得可持續發展,數字化供應鏈轉型會是一個絕佳的突破點。
如何建立上下游的連接,實現數字的分享是億滋數字化供應鏈轉型的策略之一。“我們在中國有1000多家經銷商,我們在頭部的400家經銷商那里,安裝了客戶服務的終端。這樣既可以確保下游客戶的客服水平,又可以盡量減少食品的浪費。”張凝芳表示該終端可以實現自動化訂單的功能,通過終端的進銷存數據,可以幫助經銷商做預測,確保他們的庫存處在一個健康水平,此外通過終端可以獲得市場需求數據,進行智能化的訂單分析,進而觸發生產端滿足訂單的動作。
“怎么讓我們的物理運作數字化?現在比較流行的概念叫‘數字孿生’,即實現工廠的生產、產品的倉儲和運輸等物流運作的數字化表達。”張凝芳表示之前餅干片的水分含量檢測是由工人進行的,去年實現了自動檢測,檢測之后可以實現自動計算,如果水分過高,還可以自動控制機器進行相關參數調整。
如何真正實現端到端的數據優化?在利用大數據來優化供應鏈方面,張凝芳認為分為看見、洞見和預見三個階段。“看見”即掌握數據銀行,隨時調取需要的數據;“洞見”即實現數據分析,知曉好壞之處;“預見”即基于過去數據的了解,提出未來的解決方案。“我們還在洞見的階段,我們也正在建立數據模型,幫助我們做更好的決定。”張凝芳說。
■“中國綠色企業樣本”
案例征集
“綠色低碳”成為2021年的高頻熱詞之一。可以預見,“雙碳”目標下,必將帶來社會經濟各領域低碳轉型的系統性變革。南方日報、南方+將持續關注各行各業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情況,通過一線走訪、數據分析、樣本案例等形式,以可量化、可視化的方式全面呈現中國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探索和成果。現面向社會征集“中國綠色企業樣本”,根據相關調研結果形成《中國綠色企業調研報告》并在南方智享會上發布,誠邀關注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議題的企業和機構參與。
■“碳”路者說
億滋大中華區供應鏈資深副總裁張凝芳:
“享受好零食”計劃
加速構建綠色低碳
供應鏈體系
南方日報:億滋如何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整個供應鏈?
張凝芳:我們的綠色供應鏈在全球都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主題。這個里面包括幾個內容:第一個是環保,怎么實現環保材料的運用?我們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到2025年所有的包裝材料都能夠被回收,到2025年我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要降低10%。其實不要小看這10%,因為我們的產量可能比2018年增加了很多,可能幾乎翻番,在這個程度上到2025年,總排放量還要降低10%,這是非常難實現的目標。
此外,生產的各個鏈條也都要求低碳,比如運輸路線的優化、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這些都能夠幫助我們降低碳排放。我們還要對自己的供應商施加影響力,億滋對供應商每年都有非常嚴格的審核。
南方日報: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億滋怎么應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的挑戰?
張凝芳:第一個是盡可能的本土化,我覺得供應鏈還是要具備本土化的靈活戰略;第二個是供應鏈怎樣跟整個公司的業務團隊進行無障礙的合作,尤其是疫情期間,我們每一天去更新信息,告知各個省份的交通情況,迅速地讓銷售通知當地的客戶,跟進下單情況,所有的庫存調配都是統管統配;第三個,對于供應鏈內部來講,要特別注重靈活的、柔性的設計和供應的策略,設備要靈活、系統要靈活,也需要有多技能的人。
南方日報記者彭穎實習生羅俊敏
策劃:陳韓暉程鵬趙兵輝
統籌:趙兵輝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