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河南濮陽一個名叫北街村的小村落里,三間大瓦房正式落戶,這是屬于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的。老人耕耘半生,終于在自家的宅基地上蓋好了大房子。但村里人都知道,這個老人其實早就可以住進大房子里了,只是一直把機會讓給其它人。老人是個退伍老兵,戰(zhàn)爭結束之后,他沒有聽從別人的建議在別的地方做官發(fā)財,而是選擇回到土生土長的河南老家種田務農。村民們對老人評價非常高,都對他很是感謝,因為他吃苦耐勞,踏實肯干,也見過世面頭腦靈活,經常能想出一些好的點子,在帶領整個村莊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時間來到2011年的一天,一個大人物來到老人家里,對這位為家鄉(xiāng)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退伍老兵進行了深切慰問。令這個大人物沒有想到的是,走進老人的瓦房,他會發(fā)現一個巨大的驚喜,而正是這個“驚喜”,也讓這個老人家的另一層身份展露在世人的面前!
2011年新年伊始,在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白衣閣鄉(xiāng)的一個農家小院里,主人家正悠閑地坐在院中休息。這是一位已經年過八旬的老翁,不過現在他仍是身體硬朗,精神矍鑠。
這時候,村里的鄉(xiāng)親領著幾個人走進來。面對來訪的人們,老人家并沒有多少驚訝。身為一名退役的抗戰(zhàn)老兵,這些年以來家里時不時就有人來采訪慰問,自己早就習慣了。不過老人不知道,這次的來人身份可是非比尋常,正是當時的河南省高級領導干部盧展工。
盧展工慰問老人
盧展工沒有言明自己的身份,只是親切地和老人拉著家常。聊天的過程中,盧展工看到墻上有一幅年輕軍人的畫像。畫像紙張泛黃,一看就知道有些年頭了,上邊是個穿著少尉軍裝的年輕人,目視前方,神情溫柔而堅毅。經過詢問,畫像上的主人公正是面前的老人。當然,最吸引他注意的,是畫像上老人胸前掛著的眾多軍功章。
盧展工感到非常的震驚,這軍功章看起來數目不少,連忙問老人這些軍功章現在還保存著嗎,自己是否可以看看。老人一時間有些愣神,因為這幅畫像掛在家里墻上已將很多年了,即使這幾年慰問的人很多,也很少有人問起關于上邊軍功章的事情。不過思索片刻之后,老人還是想起了什么,拄著拐杖站起身來,轉身走進西邊的廂房,從柜子深處拿出一個包裹得緊緊的、已經有些泛黃的小布包,遞給盧展工。
李文祥和他的畫像
接過小布包,盧展工小心翼翼地打開,仔細觀看辨別之后,他大喜過望,激動地說:“了不得啊,這可了不得,您真是國家的英雄!”。周圍人見領導如此喜形于色,連忙湊近一看,只見不起眼的布包里琳瑯滿目,除了畫像上的一枚枚軍功章,還有眾多的獎狀和榮譽證書。一番觀摩之后,他們更是在其中一張獎狀的背后,發(fā)現了具體的軍功記錄,上邊寫著:……一貫作戰(zhàn)英勇,機動靈活,濟南、淮海、平潭戰(zhàn)役表現突出,共立下:一等軍功一次,二等軍功一次,特等軍功一次,在此嘉獎……
這個老人到底是什么人?這樣一位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英雄人物,為什么會回到落后貧窮的家鄉(xiāng),做一位默默無聞的種田老農?這些軍功章代表了老人參加過哪些戰(zhàn)役,而他從軍時候所獲得的這些赫赫戰(zhàn)功,當地的有關部門怎么沒有一個人知道?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老兵李文祥,揭秘他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
李文祥布包里的軍功章和獎狀
軍隊生涯李文祥于1925年出生,老家正是上邊說過的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白衣閣鄉(xiāng)北街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小時候家里條件也很是一般,更加不幸的是,在他5歲時,母親因病去世,這對于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為了補貼家用,李文祥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到處做工,吃了不少的苦頭,也早早地就體會到了生活帶給普通人的艱辛。
1947年,解放戰(zhàn)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我軍將士拼命作戰(zhàn),為取得最后的勝利,不畏黃河的湍急水流,用血肉之軀強渡天險。當時有個渡口就在李文祥的家鄉(xiāng)附近。那個時候老百姓都知道了***是人民的軍隊,***是在幫助全中國的勞苦大眾,只有***勝利了,窮人才有真正的活路,所以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紛紛加入到了前線的戰(zhàn)爭之中。李文祥也有著這樣的認識,那年他22歲,風華正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參軍,成為***的一員,為全中國的解放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炸城墻
1948年的9月16日,我軍重點畫出了那些急需攻克的大城市,解放濟南的戰(zhàn)役拉開了帷幕,這里有著敵人的重兵把守,任務非常的艱巨。當時李文祥所在的部隊也參與到了濟南戰(zhàn)役里,主要的戰(zhàn)斗任務是拿下濟南外城西面的城門永鎮(zhèn)門。
永鎮(zhèn)門雖然在西邊,卻是濟南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敵人也非常重視,知道***肯定會對這邊進行攻擊,所以進行了十分嚴密的防御部署:不只是加固了城墻,在城門樓上和城墻腳下的堡壘里設置火力點,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了一道火力網,位于城墻中間修建的隱蔽三角射擊室。
敵人布下這樣的天羅地網,永鎮(zhèn)門攻克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將士沒有被困難嚇倒。在經過慎重考慮后,我軍決定組建攻城爆破小隊,采用爆破城墻的方式,攻下眼前這道難關。李文祥也報名參加了爆破隊。小隊的任務非常危險,但李文祥并不在乎,對于他來說,既然選擇了當兵,上陣殺敵總要有犧牲,他早就已將做好了“捐軀赴國難”的心理準備。
濟南戰(zhàn)役
城墻非常的堅固,我軍戰(zhàn)士接連不斷地進行了多達七次的爆破工作,也只是在上邊炸開了一道算不上多大的口子。戰(zhàn)況逐漸激烈,***這邊的傷亡越來越多,可炸開的豁口不足一人高,并不能讓我軍戰(zhàn)士順利地進入城內。面對這危急的局面,爆破隊隊長做出了決定,打算派出敢死隊進行突破。只見隊長大喊道:“誰是***員,跟我來!”話音剛落,包括李文祥在內的一排戰(zhàn)士都紛紛站了起來,想要跟著隊長前去。
不過這時候的李文祥還沒有成為一名正式的***員,因此看到他也站了出來,想要加入敢死隊,隊長沒有同意,大聲說道:“李文祥,你不是黨員,趕緊回去!”李文祥卻不管不顧,眼看其它出列的戰(zhàn)友們被一一挑走,他心急如焚,趕忙對隊長說道:“我雖然不是黨員,但打仗可是一把好手,這時候能打勝仗才是最重要的!”情況危急,隊長也就這樣被他說服了。
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中,李文祥和戰(zhàn)友們懷抱必勝的信念,一左一右地推著裝滿***的手推車,直直地朝著目標里的城墻沖去。艱難地躲避著來自前方的層層火力攻擊,李文祥一行人還算順利地把手上300多斤的***運送到了永鎮(zhèn)門腳下,推倒***,設置好導火索點燃,他們訓練有素地撤離。之后伴隨著一聲巨響,***被成功引爆,之前牢不可破的城墻被這次300斤的***炸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見此情景,***戰(zhàn)士立即一擁而上,從炸開的口子攻進濟南城,發(fā)動新一輪的沖鋒。
因為這次在爆破隊的突出貢獻,李文祥被部隊授予了二等軍功,一枚軍功章納入手中。不過,濟南戰(zhàn)役的這枚軍功章只是個開始,李文祥的戰(zhàn)斗生涯仍在繼續(xù)。
淮海戰(zhàn)役徐州戰(zhàn)場
1948年的11月6日,抗戰(zhàn)史上大名鼎鼎的淮海戰(zhàn)役正式開始。李文祥跟隨部隊前往了徐州,在那里開始實施作戰(zhàn)計劃。
***在徐州修建了防御工事,但駐守在當地的***部隊裝備全面,不僅彈藥充足,更是配備了不少的坦克。重型武器坦克一出動,我軍陣地傷亡不少。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辦法,那時候的李文祥經過多年的戰(zhàn)場磨練,儼然成為了部隊里的“打坦克能手”。因著以前炸城墻的經歷,他吸取經驗琢磨出一個辦法,嘗試著在戰(zhàn)場上匍匐前進,把***包或者手榴彈綁***包,塞到敵軍坦克的履帶下面。坦克行走笨重,里邊的人看不到底下,靠著這個辦法,李文祥帶領著戰(zhàn)友們多次出擊,成功牽制和炸掉了敵方20多輛坦克。
1948年的最后一個月,***軍隊將領杜聿明帶領自己的部隊在魯樓地區(qū)進行突圍,李文祥所在的部隊對其進行阻擊。戰(zhàn)爭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敵人為了能在***的重重包圍下順利撤離,傾巢出動,飛機大炮統(tǒng)統(tǒng)都使上了,我方軍隊拼死抵抗,傷亡慘重,但是為了最后的勝利,沒有一個人選擇退縮,沒有讓敵軍踏過陣地防線一步。因為我軍的死守,杜聿明以及他所率領的部隊最終是沒有能夠成功突圍,被及時趕到的***援軍絞殺在了包圍圈里。戰(zhàn)斗結束,援軍清點人數,這才發(fā)現,李文祥之前所在的聯(lián)隊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其它的人已經全部犧牲。陣地上到處是熟悉戰(zhàn)友的尸體,李文祥悲痛欲絕又下定決心為他們報仇。之后李文祥并入其它的部隊,又參與了永城陳官莊圍殲戰(zhàn),這次更是英勇作戰(zhàn),一個人消滅敵軍30多人。
***戰(zhàn)時在陣地作戰(zhàn)
毫不夸張地說,在淮海戰(zhàn)役進行期間,李文祥都像是自己之前所想的那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舍身亡死地奮戰(zhàn)在陣地的第一線。因為他的英勇表現,部隊不僅授予他特等軍功,還提拔他做了副班長,之后又在很短的時間內升他為班長。
而淮海戰(zhàn)役結束之后,李文祥仍舊繼續(xù)著他的軍旅生涯,也繼續(xù)書著他的赫赫戰(zhàn)功。渡江戰(zhàn)役、上海戰(zhàn)役、福州戰(zhàn)役,還有之后的平潭島戰(zhàn)役,他哪一個都沒有落下,功勛也在累計著:征戰(zhàn)上海再一次立下一等軍功,福州戰(zhàn)役結束之后被中央頒發(fā)特等人民功臣的獎章證書、平潭島一戰(zhàn)后被戰(zhàn)友和上級領導稱贊為“戰(zhàn)斗模范”……
一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李文祥都在部隊里發(fā)揮著自己的光和熱,沒有停下一刻為祖國獻身的步伐,到1955年,他已將身披少尉軍銜,升任成了副連長。不過到了下一年,也就是1956年,因為新中國已經實現了國家的安定和平,大批的部隊戰(zhàn)士開始復員轉業(yè),這里邊也包括當時已經從軍9年的李文祥。
部隊轉業(yè)士兵退役
李文祥有官職在身,又獲得過不少的軍功和榮譽,部隊也想給這樣的英雄一個妥善的安置,就讓他以干部身份轉業(yè),去了當時發(fā)展比較好的大城市福建三明。就這樣,李文祥成了福建省建設廳第三建設工程公司的一名保衛(wèi)科工作干事,每個月可以領到國家下發(fā)的66元工資。這在當時那個時代是一筆不少的收入了。那一年李文祥年僅32歲。
國家穩(wěn)定了,民眾的生活在一步步往好的方向發(fā)展,李文祥也這樣回歸了平靜生活。按道理來說他算是個干部,部隊的安排也是非常不錯的,他每天在保衛(wèi)科坐著就行,風吹不著,雨淋不濕。可李文祥是個坐不住的人,他在部隊奔波慣了,有些不習慣每天坐在辦公室工作的節(jié)奏,于是開始四處找事情做,哪里需要就主動去幫忙,哪里有什么問題就自告奮勇去解決,也不求回報。就這樣,在短短幾年,他跑遍了福建的各個營房駐地,除了自己所在的城市三明,其它的廈門、永安、南安等,都遍布他的足跡。
當然年紀也不小了,又不是腦袋別在槍口上打仗的時候,即使是不停地四處奔波,李文祥也準備成家了。因為李文祥當時條件不錯,所以介紹的人其實很多,但他只有兩個要求:思想進步,能吃苦。就這樣,李文祥挑中了福建姑娘陳寶珍。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優(yōu)秀的品質,陳寶珍跟著李文祥,走完了下半生的甘與苦。
李文祥和妻子陳寶珍
不過,如果一直是按照現在所講到的這個情況發(fā)展下去,文章開頭所呈現的畫面又是怎么回事呢?畢竟現在看起來,李文祥應該是一個一直拿著高工資的干部人員,在大城市和自己的妻子兒女過著悠閑的生活,可能年輕時候是經常跑動,但到了年紀就會光榮退休??晒适碌拈_頭我們已將說過,李文祥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河南,不僅成為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更是在八幾年才蓋好屬于自己的瓦房。他要是一直留在福建,可能早就住上樓房了。這之間發(fā)生了什么呢?
回鄉(xiāng)支農原來那時候,國家開始號召干部工人支援農村,上山下鄉(xiāng)。但從拿固定工資的國家干部,舍棄一切變成一個農民,這其中存在著巨大的落差,大家都不想去。
生產大隊在田地里的大鍋飯
而李文祥著實是個真心為國為民的實在人,就像當年打仗時候一樣,李文祥又一次積極踴躍地去單位報了名,準備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去,帶領家鄉(xiāng)的老百姓脫離貧窮落后的現狀。
其實當年的政策規(guī)定里邊,像李文祥這樣的退伍軍人并不在支援鄉(xiāng)下的行列,更不用說他勞苦功高,剛剛在福建成家立業(yè)。大家都敬重他,紛紛勸他放棄念頭,好好的和自己的福建妻子在這邊過下去,不要帶著人家回北方去挨餓受凍。領導也找李文祥談話,感謝他的表率帶頭,卻也勸他不要真的熱血上頭。
可李文祥是真的做好打算了,他和妻子商議過之后,趁領導不在,自己偷偷地在回鄉(xiāng)支援農村的申請書上簽了字,摁了鮮紅的手印。結果已定,李文祥帶著妻子返回河南家鄉(xiāng),這一年,李文祥37歲。臨走前,他把自己的軍功章和獎章打包在一個小布包里,交給妻子,并且對妻子約法三章到:“從現在開始,我就只是一個回鄉(xiāng)種地的農民了,從此以后,不要提我過去立的功,不要向組織提任何的要求。不要給國家添一丁點的麻煩?!?/p>
種地的農民
不過回來的不是時候,那時候秋收已經過去,村里的糧食剛剛分完,生產大隊這家勻一點,那家擠一點,才給千里迢迢回來的夫妻兩湊出了30斤小麥,6斤的綠豆,劃給他們3分大的土地。這就是李文祥兩口子在兩家全部的“啟動基金”了。李文祥又用剩下的積蓄買了一些糧食和家里用的。因為他的家人在戰(zhàn)爭時期都已經去世,兩口子也沒有房子,只能住進了村里的舊廟。
很快冬天就來了,李文祥的妻子陳寶珍是南方人,從沒有體會過北方的寒冷,破廟里四處漏風,她被凍得瑟瑟發(fā)抖。下雪之后嚴寒更甚,陳寶珍受不住了,跟李文祥說:“要不找領導們說說咱們的難處,先幫著弄些材料,把房子蓋起來”??粗拮邮軆?,李文祥很是心疼,但還是沒有同意,強調說不能違背“約法三章”,不能向組織提要求,不能給國家添麻煩,堅持一下就好了。
這一堅持,就是二十幾年。這二十幾年里,李文祥一直在認真思索著,怎樣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家鄉(xiāng),實現脫貧致富。
李文祥與妻子
李文祥的家鄉(xiāng)地處河南省范縣,這一片地方靠近黃河,每年黃河泛濫的時候,田地的糧食都會被淹,長期的內澇又導致土地鹽堿化嚴重,農作物產量不高,每畝只能產一兩百斤小麥。糧食不能豐收,當地的農民掙不下錢,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在挨餓受凍。
李文祥查閱了很多資料,也看到了當時中央在介紹水稻的種植***,探查了家鄉(xiāng)的地形,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北街村在河流的背面,剛好還是個洼地,正好適合種水稻。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村民這個消息,卻碰了一鼻子灰。因為對于這里的村民來說,他們是北方人,世世代代就在這片土地上種小麥,沒人種過水稻?,F在小麥是長得不怎么樣,可這也是一家人賴以生存的根本,貿然改成種水稻,誰也不知道結果是什么,而且種水稻需要大量的水來灌溉稻田,這里雖然有黃河水,卻并沒有通到地里。
面對著鄉(xiāng)親們的質疑和擺在面前的水源問題,李文祥沒有退縮,他決定自己先來做這個嘗試。李文祥找了其它有想法的村民一起組成“稻改隊”,先解決水源問題。他們在村子附近的黃河灘上搭起了簡陋的帳篷,打算搶在春耕之前修一道引水渠。
村民修引水渠
趕工40多天,水渠終于在最后的時間內修好了,李文祥又開始馬不停蹄地插秧,因為不能耽誤了春耕的時節(jié)。就這樣夜以繼日地勞作著,李文祥的雙腳被稻田的水泡得浮腫。
皇天不負有心人,時光飛逝,終于到了秋收的季節(jié),在全村人的注視下,李文祥的水稻田開始驗收了,結果沒有讓他失望,原本這些田地種小麥只能產一兩百斤,現在種水稻,每畝產量可以達到四百多斤,這還只是第一年的試種!豐收的場景就擺在眼前,村民這下信了李文祥的話,第二年都開始改種水稻。
之后的歲月里,李文祥被推選為生產大隊隊長和村里的領導主任,開始帶著大家嘗試種西瓜、改良現有的糧食種類,開發(fā)相關農產品。更是貫徹落實“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修建多條對外的道路。
村民種植水稻
北街村發(fā)展的紅紅火火起來,李文祥卻是又開始了低調生活,每一次村里要了解個人情況,對于以前的榮譽和現在家里的情況,他都一字不提,以致于直到83年,自己又攢夠蓋房子的錢,才和妻子兒女住進了大瓦房,而關于他之前的那些豐功偉績,當地的有關部門更是什么都不知道。
這就是李文祥的一生,前半生戰(zhàn)功赫赫,后半生帶領村民務農脫貧。這次盧展工探望他之后,迅速向上邊做出了匯報,中央電視臺來給李文祥老人做了專訪,《人民日報》、《***報》等紛紛轉載。一時之間,李文祥名聲大振,但對于這種情況,老人卻很是后悔,直言:“早知道不給你看那個布包了,凈給國家添麻煩!”
李文祥
小編有話說:
每一次提起老兵,除了他們當年的貢獻,更可貴的都是他們現在不圖回報,甘于默默奉獻的精神。對于他們自己來說,再波瀾壯闊的經歷都是過去,再舉重若輕的壯舉都是應當的,都是他們?yōu)樽鎳鴳M的義務。但是,現在的我們應該明白,沒有誰應該做什么,這都是老兵們的無悔付出。
視頻鏈接:約法三章不提功勛,回鄉(xiāng)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