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死,◆自尋死路;找死。多用於形容不知輕重,不顧危險。○[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摺:“你這個虎剌孩作死也。你的銀子又少,怎敢罵我?”○《西游記》第三五回:“[行者]罵道:‘你這夥作死的毛團(tuán),不識你[孫外公]的手段!’”○《紅樓夢》第十一回:“[鳳姐兒]聽了,哼了一聲,說道:‘這畜生合該作死,看他來了怎麼樣!’”○《紅樓夢》第七二回:“﹝[鴛鴦]﹞因點頭道:‘你也是自家要作死喲!我作什麼管你這些事壞你的名兒,我白去獻(xiàn)勤兒?’”◆補(bǔ)證條目■自尋死路;找死。多用于形容不知輕重,不顧危險。○范小青《銀桂樹下》四:“你們作死啊!我問你,你昨天夜里到桂芳廠里同她講什么了?”
走死,◆謂逃亡他鄉(xiāng)而死。○[蔡東藩]《唐史通俗演義》第十九回:“未幾[肆葉護(hù)]為臣下所逐,走死[康居]。”○[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第二九回:“到了[噶爾丹]走死後,[丹吉喇]等來降,方報[桑結(jié)]矯偽情狀。”
轉(zhuǎn)死(轉(zhuǎn)死),◆死而棄屍。○[宋][曾鞏]《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民不幸罹旱疫,得免於轉(zhuǎn)死;雖死,得無失歛埋,皆公力也。”
重死,◆I謂寶愛自身,不肯輕易而死。○《老子》:“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王弼]注:“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yuǎn)徙也。”○《荀子?榮辱》:“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勇也。”○[楊倞]注:“雖重愛其死,而執(zhí)節(jié)持義,不橈曲以求生也。”◆II謂惡人身死而名裂,是較常人更多一死。○《呂氏春秋?慎行》:“[黃帝]之貴而死,[堯][舜]之賢而死,[孟賁]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慶封]者,可謂重死矣。”○[許維遹]集釋引[畢沅]曰:“死而又死,謂之重死。”◆2.謂犯罪者及其妻、子皆處死刑。[漢][劉向]《說苑?尊賢》:“[晉文侯]行地登隧,大夫皆扶之,[隨會]不扶,[文侯]曰:‘[會],夫為人臣而忍其君者,其罪奚如?’對曰:‘其罪重死。’[文侯]曰:‘何謂重死?’對曰:‘身死,妻子為戮焉。’”
有死無二(有死無二),◆謂始終如一,至死不變。○《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wù)骺樢源齕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三國志?魏志?楊阜傳》:“[阜]等率父兄子弟以義相勵,有死無二。”○[唐][白居易]《淮南節(jié)度使李公家廟碑銘》序:“將戮辱者數(shù)四,就幽囚者七旬。誠貫神明,有死無二。”
義死(義死),◆為正義而死。○《荀子?不茍》:“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漢][劉向]《說苑?指武》:“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義死,義死不如視死如歸。”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謂於生死患難處方可顯示交情。○《史記?汲鄭列傳贊》:“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shè)雀羅。○[翟公]復(fù)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自古道得好:‘一死一生,乃見交情。’若非今日我是死的,你是活的,怎知你為同年之情淡薄如此!”
一死生,◆謂視死生如一。○[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彭祖],古之長壽者)殤為妄作。”
一死兒(一死兒),◆方言。固執(zhí)地;堅決地。○[聞一多]《飛毛腿》詩:“醉醺醺的一死兒拉著人談天兒。”○[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杜]家的人現(xiàn)在非要抬棺材,爹一死兒不許!可憐,可憐他老人家像個小孩子似的抱著那棺材,死也不肯放。”○[高雲(yún)覽]《小城春秋》第四七章:“[吳七]一死兒否認(rèn)自己參加過劫獄。”
一生死,◆同“一死生”。◆[明][莊元臣]《叔苴子內(nèi)編》卷一:“夫烏知生之不為死,烏知死之不為生;烏知生之愈於死,烏知死之愈於生,故至人一生死。”
一生九死,◆謂經(jīng)歷多次生命危險而幸存。○[明]劉道開《疇昔》詩:“疇昔干戈裏,飄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兩代六朝人。”
一夫出死,千乘不輕(一夫出死,千乘不輕),◆謂如一人決死而戰(zhàn),雖然擁有重兵也不敢輕視。○《淮南子?說林訓(xùn)》:“鳥有沸波者,[河伯]為之不潮,畏其誠也。故一夫出死,千乘不輕。”○[高誘]注:“言匹夫志意,出死必戰(zhàn),雖大國兵車千乘,不輕之也。”
野死,◆死於野外。○《禮記?祭法》:“[舜]勤眾事而野死。”○[鄭玄]注:“謂征[有苗]死於[蒼梧]也。”○《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戰(zhàn)城南》:“戰(zhàn)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清][黃宗羲]《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謚忠襄徐公神道碑銘》:“吾大臣不可野死,當(dāng)與城共存亡。”○[清][陳廷敬]《平滇雅?岳湖逐寇》:“老雄野死,梟雛棲棲。”
學(xué)死(學(xué)死),◆拼死效力。
心死,◆1.道家謂心無雜念,達(dá)到無我的思想境界。○《列子?湯問》:“唯[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齋三月,心死形廢。徐以神視,塊然見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氣聽,砰然聞之,若雷霆之聲。”○[張湛]注:“所謂心同死灰,形若枯木。”參見“心若死灰”。2.謂在精神上崩潰而甘於自棄。○《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3.謂哀痛至極。○[南朝][梁][江淹]《別賦》:“金石震而色變,骨肉悲而心死。”◆4.絕望。○[唐][杜甫]《喜達(dá)行在所》詩之一:“眼穿當(dāng)落日,心死著寒灰。”○[蔡夢弼]箋:“[甫]陷賊中,憶帝引領(lǐng)西望,無人從帝所來,不得消息,是以眼穿心死也。”○[茅盾]《賽會》:“[金官]鑽進(jìn)帳子裏,還沒有心死。”
小死,◆猶半死。○[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摺:“常是一頓打,就打一個小死。”○《西游記》第八十回:“縱無此事,也要問個拐帶人口:師父追了度牒,打個小死。”○《古今小說?沈小官一鳥害七命》:“原來[沈秀]有一件病在身上,叫做‘主心餛飩’,一名‘小腸疝氣’,每常一發(fā)一箇小死。”
相死,◆謂以死相救。○《國語?齊語》:“故夜戰(zhàn)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zhàn)目相見,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韋昭]注:“致死以相救。”
下死手,◆猶下毒手。○[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摺:“狠的來世上絕倫,下死手,無分寸。”
下死,◆猶拼命。○《紅樓夢》第一一九回:“[王夫人]聽了這話,便怔了半天,也不言語,便直挺挺的躺倒床上。虧得[彩雲(yún)]等在後面扶著,下死的叫醒轉(zhuǎn)來,哭著。”
無死(無死),◆1.謂長生不死。○《左傳?昭公二十年》:“公曰:‘古而無死,其樂若何?’[晏子]對曰:‘古而無死,則古之樂也,君何得焉!’”[唐][柳宗元]《東明張先生墓志》:“欻然與神鬼為偶,頑然以木石為類,倥侗而不實,窮老而無死。”○[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別死。○《左傳?襄公十七年》:“[齊]人獲[臧堅]。○[齊侯]使[夙沙衛(wèi)]唁之,且曰‘無死’。”○《左傳?哀公三年》:“秋,[季孫]有疾,命[正常]曰:‘無死。’”◆3.佛教語。猶言不滅。○[南朝][宋][朱廣之]《咨顧道士夷夏論》:“無生之教賒,無死之化切……無生即無死,無死即無生。”○《法苑珠林》卷一一二:“若人能捨酒,正行於法戒。彼到第一處,無死無生處。”
危死,◆1.瀕臨死亡。○《楚辭?離騷》:“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清][方苞]《<孫徵君年譜>序》:“既老屏跡耕桑,猶以宵人幾構(gòu)禍殃,跡其生平,阽於危死者數(shù)矣!”◆2.猶橫死。○《韓非子?有度》:“忠臣危死於非罪,姦邪之臣安利於無功。”
同利相死,◆謂有共同利益,就能捨命相助。○《淮南子?兵略訓(xùn)》:“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死子,◆圍棋中被對方圍死的棋子。○[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晉][羅什]與人碁,拾敵死子,空處如龍鳳形。”◆補(bǔ)證條目■圍棋中被對方圍死的棋子。○《紅樓夢》第八七回:“惜春道:‘怎麼不要?你那裡頭都是死子兒,我怕什麼?’”○《人民日報》2008.11.20:“樸文垚試圖在右邊活動一下兩顆‘死子’,右邊空間不大,死活問題卻異常復(fù)雜。”
死義(死義),◆為義而死。謂恪守大義。○《呂氏春秋?離俗》:“令此處人主之旁,亦必死義矣。”○《史記?汲鄭列傳》:“[淮南王]謀反,憚[黯],曰:‘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宋][蘇軾]《諸葛亮論》:“夫天下廉隅節(jié)概慷慨死義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清][方兆曾]《國士嘆》詩:“人臣死義不死恩,眾人國士何當(dāng)論。”
死業(yè)(死業(yè)),◆該死的惡業(yè)、罪孽。○[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碧碧》:“子大不良善,甫得生機(jī),又造死業(yè)矣。”
死性,◆方言。頭腦不靈活;死板。○周力軍《我們這一屆學(xué)生會》第六節(jié):“我說江虹呀,你這人就是太死性,早晚要吃虧的。今天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走吧!”
死心眼,◆1.固執(zhí);不圓通。○《紅樓夢》第七十回:“[紫鵑]笑道:‘難道天下沒有一樣的風(fēng)箏,單他有這個不成?二爺也太死心眼兒了!’”○《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那時我祇怕他那個死心眼兒,姐姐這個天性,一時兩下裏合不攏來。”◆2.忠實不二。○[朱自清]《外東消夏錄?引子》:“問到底本有兩種,一是‘耍奸心’,一是‘死心眼兒’。”○[曹禺]《日出》第二幕:“他什麼都不好,就是對我死心眼,總像個小狗似地跟著我。”◆3.指死心眼兒的人。如:他是個死心眼兒,很難勸得轉(zhuǎn)來。◆補(bǔ)證條目■固執(zhí);不圓通。○張抗抗《北極光》第六章:“你別死心眼兒了,有啥不痛快的事,還是跟我去開開心吧!”◆指死心眼的人。○柯云路《新星》第三二章:“幾年來,他一直勸父親扔下這草房下山,跟他到廠里享享清福度晚年,可爹就是死心眼。”
死心,◆1.效死之心。○《戰(zhàn)國策?趙策四》:“今太子走,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2.竭誠盡心。○《後漢書?陳蕃傳》:“﹝[李膺]等﹞正身無玷,死心社稷。”◆3.謂下最後決心。○[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唐宣宗]朝,[日本國]王子入貢,善圍棋。帝令待詔[顧師言]與之對手……[師言]懼辱君命,汗手死心,始敢落指。”◆4.斷絕意念。○[元][關(guān)漢卿]《金線池》第三摺:“不死心想著舊情,他將我……廝欽廝敬。”○[清][惲敬]《與秦省吾書》:“此事如參禪,必須死心,方有進(jìn)步。”◆補(bǔ)證條目■謂下最后決心。○閻連科《鄉(xiāng)村死亡報告·烏鴉飛來》:“弟下死心都要東窯嗎?”◆斷絕意念。○莫言《檀香刑》第三章:“你娘不過是隨口給你講了一個故事,你就拿著棒槌當(dāng)了針啦。現(xiàn)在死心了吧?”
死相,◆1.要死的樣子。○[茅盾]《子夜》四:“他是一個老實人,一眼看著[曾滄海]那種‘死相’,一面他就想到假使嚇?biāo)懒诉@個鴉片煙老頭子,那他的罪過可不小。”◆2.為詈詞。○[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死相!你把你丈夫叫起來沒有。”
死所,◆死的地方。○《左傳?文公二年》:“其友曰:‘盍死之?’[瞫]([狼瞫])曰:‘吾未獲死所。’”[杜預(yù)]注:“未得可死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唐][韓愈]《答張十一功曹》詩:“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死死,◆1.固定;牢固。○[明][王守仁]《傳習(xí)錄》卷上:“若只死死守著,恐於工夫上又發(fā)病。”○[茅盾]《子夜》十三:“這種‘公式’聽去是非常明快,非常‘合理’,就和其他的‘術(shù)語’同樣地被[陳月娥]死死記住。”○[光未然]《英雄鑽井隊》詩:“只見他那魁梧的身軀,死死壓在剎把上,果然壓住了井噴,保住了紅一井。”◆2.拚死;堅決。○[清][陳天華]《警世鐘》:“須知事到今日,斷不能再講預(yù)備救[中國]了,只有死死苦戰(zhàn),才能救得[中國]。”○[郭小川]《礦工不怕鬼》詩:“我們既要與自然界的困難苦苦周旋,又要與貌似強(qiáng)大的敵人死死作對!”
死水,◆滯積而不流動的水。○[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地葆》:“東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巴金]《馬拉、哥代和亞當(dāng)?魯克斯》:“修道院的生活卻如一溝死水,泛不起一點漣漪。”
死數(shù)(死數(shù)),◆注定必死。○《儒林外史》第五回:“自古說:‘晚娘的拳頭,雲(yún)裏的日頭。’這孩子料想不能長大,我也是箇死數(shù),不如早些替了大娘去,還保得這孩子一命。”
死手,◆絕招;秘訣。○《醒世姻緣傳》第五十回:“兄臨上京的時節(jié),我還到貴莊與兄送行,我還有許多死手都傳授給兄。”
死事,◆1.死於國事。○《禮記?月令》:“﹝仲冬之月﹞飭死事。”○[孔穎達(dá)]疏:“因殺氣之盛以飭軍士,使戰(zhàn)者必有死志。”○《新五代史?死事傳序》:“故吾於死事之臣,有所取焉。”○《明史?姜漢傳》:“[奭]當(dāng)嗣職,帝以[漢]死事,特進(jìn)一官,為都指揮僉事。”○[清][劉大櫆]《潁州府通判呂君墓表》:“﹝[呂黃鍾]﹞任[山東]兵備道,後以死事,事載《明史》。”◆2.指死於國事者。○《管子?問》:“問死事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八:“不知朝廷何以待伏節(jié)死事之家。”○[明][陳子龍]《兵垣奏議?直言禍亂之源疏》:“優(yōu)卹死事之家,以作忠孝之懷。”◆3.泛指殯殮等善後事宜。○《禮記?喪大記》:“唯哭先復(fù),復(fù)而後行死事。”○[孔穎達(dá)]疏:“復(fù)而後行死事者,復(fù)而猶望生。若復(fù)而不生,故得行於死事,謂正尸於床及浴襲之屬也。”○[宋][梅堯臣]《寧陵阻風(fēng)寄都下》詩:“隨宜具棺殮,厚貸壓人頭。死事定無益,生償且無由。”
死市,◆指刑場。○《淮南子?說山訓(xùn)》:“拘囹圄者,以日為脩;當(dāng)死市者,以日為短。”
死士,◆敢死的勇士。○《左傳?定公十四年》:“[句踐]患[吳]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動。”○[唐][陳子昂]《上軍國機(jī)要事》:“臣欲募死士三萬人,長驅(qū)賊庭,一戰(zhàn)掃定。”程善之《擬古》詩:“萬金買死士,一散無復(fù)還。”
死生交,◆指生死不渝的友誼。○[清][李玉]《一捧雪?出塞》:“望只望死生交,早拯救斷頭緣。”
死生,◆1.死亡和生存。○《易?繫辭上》:“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宋][蘇軾]《題文與可墨竹》詩:“誰云死生隔,相見如[龔][隗]。”◆2.猶言盈虧、消長。○《孫子?虛實》:“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死生。”◆3.殺生。○《國語?越語下》:“死生因天地之刑。”○[韋昭]注:“死,殺也。”◆4.偏義複詞。指生命。○[唐][杜甫]《房兵曹胡馬》詩:“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5.偏義複詞。指死亡。○[唐][高適]《燕歌行》:“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宋][蘇軾]《侄安節(jié)遠(yuǎn)來夜坐》詩之二:“畏人默坐成癡鈍,問舊驚呼半死生。”◆補(bǔ)證條目■死亡和生存。○《文匯報》2008.5.26:“魂追而夢隨,死生以相從,乃是渴望擺脫世俗羈絆的表達(dá)。”
死神,◆神話傳說中主管死亡的神。○[聞一多]《死水?你指著太陽起誓》:“你不信?假如一天死神拿出你的花押,你走不走?”[孫景瑞]《紅旗插上大門島》第十三章:“哪怕早一秒鐘離開這裏,就離死神遠(yuǎn)了一秒鐘。”
死身分,◆詈詞。○[元]代俗語。猶言死相、死樣子。○[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摺:“喬嘴臉、腌軀老、死身分,少不得有家難奔。”
死色,◆蒼白灰暗的顏色。○[魯迅]《故事新編?理水》:“大員們的臉上也顯出死色。”
死人,◆1.已死的人。○《詩?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國語?晉語二》:“葬死者,養(yǎng)生者,死人復(fù)生不悔,生人不媿。”○《荀子?天論》:“道路有死人。”◆2.使人死亡。如:這樣做不會死人。◆3.詈詞。余開選《獅人》:“我正要找你,不知你這個死人到哪去了。”◆補(bǔ)證條目■已死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懍懍恆如有生氣。”○***《玫瑰門》:“一切跡象都告訴她,莊坦現(xiàn)在是個死人。”◆使人死亡。○劉慶邦《神木》:“當(dāng)然了,誰開礦也不希望死人。”
死氣(死氣),◆陰暗沉悶的空氣。○[晉][張華]《博物志》卷一:“居無近絕溪、群冢、狐蟲之所,近此則死氣陰匿之處也。”○[曹禺]《雷雨》第一幕:“他在外頭一去就是兩年不回家,這屋子裏的死氣,他是不知道的。”
死目,◆準(zhǔn)備處死的人的黑名單。○《南史?范泰傳》:“凡素所不善及不附[義康]者,又有別簿,並入死目。”○《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法靜]之[豫章],[熙先]付以牋書,陳說圖讖。於是密相署置,及索所不善者,並入死目。”○[胡三省]注:“條分名目,凡素所不善者,皆欲置之死地。”
死命,◆1.生死。○《管子?權(quán)修》:“法者,將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則刑罰不可不審。”○[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又欲以濟(jì)天下憔悴之人死命萬分之一分也。”○[明][劉基]《春秋明經(jīng)?晉人執(zhí)虞公》:“[虞公]之死命制于[晉]而已矣。”○[清][陳天華]《猛回頭》:“或修鐵路于你國中,全國死命皆制在他手。”◆2.效死;獻(xiàn)身。○《韓非子?顯學(xué)》:“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shè)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三國演義》第二回:“萬人一心,尚不可當(dāng),況城中有數(shù)萬死命之人乎?”◆3.拚命;竭力。○《水滸傳》第二五回:“那婆子見了[武大]來,急待要攔當(dāng)時,卻被這小猴子死命抵住,那里肯放。”○《紅樓夢》第一一七回:“那[寶玉]雖是個男人,用力摔打,怎奈兩個人死命的抱住不放,也難脫身。”◆4.猶死罪。○[明][唐順之]《公移?牌》:“爾輩若能舉眾束手自歸,本職當(dāng)力請于朝,貸其死命。”◆5.必然死亡的命運(yùn)。○《人民文學(xué)》1977年第5期:“武器必須精良,才足以致敵以死命。”◆補(bǔ)證條目■拼命;竭力。○柯云路《龍年檔案》第十四章:“宋曉玲說:‘那你為什么不死命地為他干一下?’”
死路,◆1.走不通的路,導(dǎo)致滅亡的途徑。○《水滸傳》第四二回:“我今番走了死路,望陰靈庇護(hù)則個。”○[明][史槃]《鶼釵記?齊微》:“不知死路,死路卻無三日。”○[清][李漁]《玉搔頭?擒王》:“若還稍遲歸順,敢教烏合眾立成虀粉。死路生機(jī),從伊自分。”◆2.自殺的途徑。○《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你若不依我,只是尋個死路罷了。”○《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而今辭別分婆、父親,也便尋一條死路,跟著丈夫一處去了。”◆補(bǔ)證條目■走不通的路;導(dǎo)致滅亡的途徑。○柯云路《龍年檔案》第八章:“崔道友心甘情愿受訓(xùn):‘我知道,三十九不到副縣處,不如回家喝白醋。我今天是認(rèn)準(zhǔn)有萬書記,才能免喝白醋這條死路。’”
死靈,◆死人。○《六度集經(jīng)》卷一:“貪王命於四衢,生燒殺之。羣臣啓曰:‘臣等舊君,當(dāng)就終沒,乞爲(wèi)微饌,以贈死靈。’貪王曰:‘可。’百官黎民,哀慟塞路。”○《云笈七籤》卷二二:“若有黃色潤紙,大吉;若有青色,則下有死靈之屍。”
死利,◆1.為利而死。○《莊子?駢拇》:“[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司馬法?嚴(yán)位》:“凡人死愛、死怒、死威、死義、死利。”◆2.死後的利益。○《墨子?節(jié)葬下》:“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猶尚有節(jié);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獨(dú)無節(jié)於此乎?”
死力,◆1.最大的力量。○《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爵祿生於功,誅罰生於罪,臣明於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僕﹞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周書?文帝紀(jì)下》:“[沙苑]所獲囚俘,釋而用之,[河橋]之役,率以擊戰(zhàn),皆得其死力。”○[清][黃景仁]《余忠宣祠》詩:“生得死力死得心,將軍才大空古今。”◆2.用最大的力量。○《英烈傳》第十三回:“﹝[廖永安]﹞遂將身逃去舡頭,死力督戰(zhàn)。”○[郭希仁]《從戎紀(jì)略》:“藩庫係陸軍中學(xué)生把守,庫中尚存現(xiàn)銀七十餘萬,外間時有謀攻劫者,賴各學(xué)生死力把守,數(shù)晝夜不能休息,得以保全。”◆補(bǔ)證條目■最大的力量。○都梁《亮劍》第三一章:“還是人家腦瓜子靈,像俺這種榆木疙瘩腦袋,整死俺也想不出這招來,只能下死力去挑水。”◆用最大的力量。○莫言《白棉花》第三四章:“楊貴雙眼血紅,雙手卡住了李結(jié)實的脖子,不是眾人死力相救,李結(jié)實就死在他手里了。”
死口,◆不可改變的話。○[高玉寶]《高玉寶》第四章:“財主們都定下死口,說最晚不能遲過今天。”◆補(bǔ)義條目■謂口氣堅決地。亦指閉口。○《型世言》第三七回:“良雲(yún)道:‘我也是這般説,那婦人死口認(rèn)是我哥哥,教我認(rèn)。’”○《快心編》第五回:“魏義道:‘非是我甘受荼毒,只因這歹人死口咬定,叫我就有了銀子也無處使用。’”○《繡戈袍全傳》第十一回:“那人道:‘……理合死口勿説,奈受刑不起,又被大人識破。’”
死君,◆1.死去的國君。○《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2.為國君效死。○[清][黃遵憲]《馮將軍歌》:“將軍報國期死君,我輩忍孤將軍恩。”
死節(jié)(死節(jié)),◆1.為保全節(jié)操而死。○《楚辭?九章?惜往日》:“或忠信而死節(jié)兮,或訑謾而不疑。”○[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唐][高適]《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勳!”[郭沫若]《南冠草》尾聲:“我自己也是[中國]人,我要對於這些死節(jié)的先生們表示一點孝敬。”◆2.專指婦女為貞操而死。○[漢][劉向]《列女傳?楚昭貞姜》:“守義死節(jié),不為茍生,處約持信,以成其貞,乃號之曰[貞姜]。”○[清][李漁]《比目魚?利逼》:“我們這段姻緣,是在戲場上做起的,既在場上成親,就該在場上死節(jié)。”
死教,◆指教民重戰(zhàn)。○《管子?侈靡》:“勞教定而國富,死教定而威行。”○[尹知章]注:“致死則莫敢當(dāng)其鋒,故威行也。”○[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足食重耕就是‘勞教’,足兵重戰(zhàn)就是‘死教’。”
死角,◆1.軍事上指在火器射程之內(nèi),但因地形地物或彈道性質(zhì)的限制而射擊不到的地方。亦指在視力範(fàn)圍內(nèi)而觀察不到的地方。◆2.比喻運(yùn)動、潮流或風(fēng)氣尚未影響到的地方。◆補(bǔ)證條目■軍事上指在火器射程之內(nèi),但因地形地物或彈道性質(zhì)的限制而射擊不到的地方。亦指在視力范圍內(nèi)而觀察不到的地方。○張西《國家榮譽(yù)》第十五章:“王路發(fā)現(xiàn)對方隱蔽得很好,而且射擊角度也很好,基本上沒有死角。”○***《玫瑰門》第八章:“買完藥回來的路上,在盤錯的胡同里,在路燈昏暗的一個死角她們碰見一個向她們問路的男人。”◆比喻運(yùn)動、潮流或風(fēng)氣尚未影響到的地方。○《解放日報》1998.9.3:“城市衛(wèi)生巡訪活動雖已結(jié)束,但有些地區(qū)的衛(wèi)生死角依舊存在。”
死交,◆至死不變的友誼。○《北齊書?酷吏傳?宋游道》:“﹝[游道]﹞與[頓丘][李獎]一面,便定死交。”○[宋][洪邁]《容齋續(xù)筆?柳子厚黨叔文》:“[叔文]([王叔文])密結(jié)有當(dāng)時名欲僥倖而速進(jìn)者[劉禹錫]、[柳宗元]等十?dāng)?shù)人,定為死交。”
死活,◆1.死與活。常偏指死。○《西游記》第六回:“今蒙上命,到此擒你這造反天宮的弼馬溫猢猻,你還不知死活!”○《紅樓夢》第六一回:“我?guī)值氖拢瑸槭颤N叫你應(yīng),死活我該去受。”◆2.無論如何。○《金瓶梅詞話》第八九回:“[吳大舅]告辭,和尚死活留住,又不肯放。”○《紅樓夢》第六三回:“他兩個去請,只怕不肯來,須得我們?nèi)フ垼阑罾藖怼!薄餥郭小川]《礦工不怕鬼》詩:“到外邊去找碗飯吃吧!爹媽死活也不能把你連累。”
死胡同,◆走不通的巷道。多喻絕路。○《哲學(xué)研究》1979年第11期:“[恩格斯]在這裏批判了一種所謂‘解決了科學(xué)的最終任務(wù)’的荒謬觀點,認(rèn)為這是使一切科學(xué)走向死胡同的道路。”
死國(死國),◆為國而死。○《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漢書?翟方進(jìn)傳》:“設(shè)令時命不成,死國埋名,猶可以不慚於先帝。”○[清][吳偉業(yè)]《臨江參軍》詩:“帳下勸之走,叱謂吾死國。”
死鬼,◆1.指已去世的人。○《晉書?李壽載記》:“省詩知意。若今人所作,賢哲之話言也;古人所作,死鬼之常辭耳!”○《儒林外史》第二七回:“況且他那死鬼老子也不知是累了我家多少。”◆2.詈詞。也用於昵稱或開玩笑。○《兒女英雄傳》第七回:“我們死鬼當(dāng)家兒的姓[王]!他們哥兒八個,我們當(dāng)家兒的是第六的。”◆補(bǔ)證條目■詈詞。也用于昵稱或開玩笑。○葉兆言《走進(jìn)夜晚》第十一章:“那時候,那死鬼知道他們小夫妻感情不錯,老是用告訴我女婿來威脅我大女兒。”○皮皮《渴望***》二:“你說能不能是咱家那死鬼結(jié)下什么仇人了?”
死公,◆詈詞。猶言死老頭子。○《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後[黃祖]在蒙衝船上,大會賓客,而[衡]言不遜順,[祖]慚,乃訶之,[衡]更熟視曰:‘死公!云等道?’”[李賢]注:“死公,罵言也。”○[魯迅]《墳?論“他媽的!”》:“經(jīng)史上所見罵人的話,無非是‘役夫’,‘奴’,‘死公’。”
死工夫,◆猶苦工夫。○《朱子語類》卷十:“大凡文字有未曉處,須下死工夫,直要見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元][沈和]《賞花時?瀟湘八景》曲:“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清][黃景仁]《醉春風(fēng)?幽約》詞:“望斷青鸞信,寂寞瑤階冷,昨宵已下死工夫,肯,肯,肯。”◆補(bǔ)證條目■猶苦工夫。○肖仁福《位置》第二三章:“他五歲便死了母親,是嚼著泡菜下死工夫考上大學(xué),才跳出農(nóng)門的。”
死服,◆謂心悅誠服。○[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賞罰》:“賞罰不曲,則人死服。”
死法,◆1.一成不變的***。○[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放用之,偃蹇狹陋,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其節(jié),凡字皆可用之。”○[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jié)構(gòu)》:“豈有執(zhí)死法為文,而能見賞於人,相傳於後者乎?”◆2.指過時的***、法則。○[黃人]《<清文匯>序》:“徇古文之虛名以求文,則文之實喪,泥古人之死法以衡文,則文之義荒。”
死對頭(死對頭),◆不可調(diào)和的仇敵或?qū)α⒚妗!稹度嗣袢請蟆?968.4.28:“舊社會,剝削階級永遠(yuǎn)是我們的死對頭。”
死地,◆1.死亡之地。○《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三國][魏][嵇康]《答難養(yǎng)生論》:“然則欲與生不並立,名與身不俱存,略可知矣。而世未之悟,以順欲為得生,雖有後(厚)生之情,而不識生生之理。故動之死地也。”○[唐][杜甫]《新婚別》詩:“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為尋死地到此,不期誤入仙境。”◆2.絕境。○《孫子?九變》:“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宋史?陳俊卿傳》:“今削都督重權(quán),置[揚(yáng)州]死地,如有奏請,臺諫沮之,人情解體,尚何後效之圖?”◆補(bǔ)證條目■絕境。○朱秀海《喬家大院》第十五章:“東家你因此與達(dá)盛昌不共戴天,要置對手于死地,這是人之常情,我能理解。”
死得其所,◆《左傳?文公二年》“[瞫]([狼瞫])曰:‘吾未獲死所。’”後因以“死得其所”謂死得有意義。○《北史?張普惠傳》:“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fù)何恨!”[明][朱鼎]《玉鏡臺記?王敦反》:“人生自古誰無死,只要死得其所。”○[毛澤東]《為人民服務(wù)》:“我們?yōu)槿嗣穸溃褪撬赖闷渌!?/p>
死白,◆蒼白,沒有血色。○[茅盾]《子夜》十九:“他兩腿一軟,就倒了下去,直瞪著一對眼睛,臉色死白。”
說死說活(說死說活),◆任憑如何說法。○《花城》1981年第5期:“‘看吧--’[孔麗麗]把照片塞過來,沖著[老崔頭]的背影作了個怪相,‘[老崔頭]說死說活也不照。’”
市死,◆在鬧市處死。指棄市,古代死刑之一。○《初學(xué)記》卷二十引《淮南子》:“拘囹圄者,以日為脩,當(dāng)市死者,以日為短。”按,今本《淮南子?說山訓(xùn)》作“死市”。○《釋名?釋喪制》:“市死曰棄市。市,眾所聚,言與眾人共棄之也。”○[南朝][宋][鮑照]《詠史》詩:“百金不市死,明經(jīng)有高位。”
十死一生,◆謂死的可能遠(yuǎn)大於生。○[漢][賈誼]《新書?匈奴》:“愛人之狀,好人之技,人道也;信為大操,帝義也。愛好有實,已諾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將至。”○《漢書?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后》:“婦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資治通鑒?唐則天后長安三年》:“貶[魏元忠]為[高要]尉……[元忠]辭日,言於太后曰:‘臣老矣,今向[嶺南],十死一生。陛下他日必有思臣之時。’”
十死九活,◆形容難以幸存。○《水滸傳》第一○九回:“除那逃走脫的,其餘都是十死九活、七損八傷,顛翻在地,被馬踐踏,骨肉如泥的,不計其數(shù)。”
十死,◆1.本指十種情況必死,引申為極端危險。○《六韜?戰(zhàn)車》:“[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太公]曰:‘往而無以還者,車之死地也;越絕險阻,乘敵遠(yuǎn)行者,車之竭地也……此十者,車之死地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賦》:“過漂渚而寄食,託蘆中而渡水。屆於七澤,濱於十死。”◆2.指犯十次死罪。言其多。○《周書?李穆傳》:“[太祖]美其志節(jié),乃歎曰:‘人之所貴,唯身命耳,[李穆]遂能輕身命之重,濟(jì)孤於難……’乃特賜鐵券,恕以十死。”○《新唐書?桓彥范傳》:“時[武三思]以遷太后銜恚……五月,加特進(jìn),封[扶陽郡王],賜姓[韋],同后屬籍,錫金銀、錦繡,皆以鐵券恕十死,令朝朔望。”◆3.死十次。誇張說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盜俠》:“[黎]唯而趨入,拜伏曰:‘向迷丈人物色,罪當(dāng)十死。’”[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聶小倩》:“﹝[聶小倩]﹞歡喜謝曰:‘君信義,十死不足以報。’”
十生九死,◆形容經(jīng)歷極大危險而幸存。○[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小二道:‘小娘子十生九死,官人便要講親,也待病痊。’”
生死之交,◆可共生死的朋友;可共生死的情誼。○《三國演義》第六八回:“[凌統(tǒng)]乃頓首拜[寧]曰:‘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與[甘寧]結(jié)為生死之交。”○《水滸傳》第四七回:“叵耐那廝枉與他許多年結(jié)生死之交,今日全無些仁義。”○[胡采]《<在和平的日子裏>序》四:“[張總工程師],對於在[老閻]和[梁建]這一對生死之交的老戰(zhàn)友之間所發(fā)生的嚴(yán)重分岐,深深感到煩惱。”亦省作“生死交”。○[明][沈德符]《野獲編補(bǔ)遺?兵部?戚帥懼內(nèi)》:“[汪太涵]與[戚元敬]少保,生死交也。”○[清][吳下阿蒙]《斷袖篇?兩寵僮》:“以此篤摯之情,移至君則忠……移之妻則義,移之友則生死交。”◆補(bǔ)證條目■可共生死的朋友;可共生死的情誼。○元鄭光祖《梅香》楔子:“晉公在鎗刀險難之中,我父親挺身赴戰(zhàn),救他一命,身中六鎗,因此上與俺父親結(jié)爲(wèi)生死之交。”
生死交,◆見“生死之交”。
生死海,◆佛教語。謂眾生輪回六道,生生死死,茫無涯際,有如大海。○[隋][智顗]《摩訶止觀》卷一:“動法性山,入生死海。”○[五代]徐仲雅《贈齊己》詩:“一言悟得生死海,芙蓉吐出琉璃心。”
生死關(guān)頭(生死關(guān)頭),◆指極其緊要的契機(jī)或時刻。○[明][高攀龍]《講義?仁遠(yuǎn)乎哉章》:“此一轉(zhuǎn)念,是生死關(guān)頭,千聖都從此做成。”○[清][李盤]《與李仲休書》:“我輩當(dāng)從孝友二倫立腳根,從生死關(guān)頭開眼目,從貪淫世界豎脊梁。”○[茅盾]《子夜》十五:“現(xiàn)在是總罷工的生死關(guān)頭,沒有時間讓你去從容整理!”
生死,◆1.生和死;生或死。○《荀子?禮論》:“禮者,謹(jǐn)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唐][白居易]《夢裴相公》詩:“五年生死隔,一夕魂夢通。”○[曹禺]《雷雨》第四幕:“今天離開,你們無論生死,就永遠(yuǎn)不要見我了。”◆2.偏指死。○《韓非子?解老》:“所謂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輕恬資財也。”○[陳奇猷]集釋引[王先慎]曰:“謂能死節(jié)。”○[唐][蔣防]《霍小玉傳》:“鄙拙庸愚,不意顧盼,倘垂採錄,生死為榮。”○[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3.用以表示堅決。猶死活。○《金瓶梅詞話》第四一回:“于是,﹝[月娘]﹞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克非]《春潮急》三十:“我當(dāng)初說要那樣寫,才好做帳,你生死不依從嘛!”◆4.偏指生;永生。○[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今吾與[文暢],安居而暇食,優(yōu)游以生死,與禽獸異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唐][袁郊]《甘澤謠?紅線》:“﹝某﹞固可贖其前罪,還其本身。便當(dāng)遁跡塵中,棲心物外,澄清一氣,生死長存。”◆5.使生或死。○《新唐書?回鶻傳上》:“[迦斯]還,可汗等出勞,皆俯伏言廢立狀,唯大相生死之。”○[宋][洪邁]《容齋三筆?秦漢重縣令客》:“[秦][漢]之時,郡守縣令之權(quán)極重,雖一令之微,能生死人。”◆6.特指使人死而復(fù)生。○[清][昭槤]《嘯亭雜錄?信勇公》:“且天朝已擒我,不即誅復(fù)釋還,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7.謂視如生死大事。○[清][錢謙益]《父克濟(jì)加贈中大夫太僕寺卿》:“﹝某之父﹞捐貲讓產(chǎn),視財賄如毫毛;排難解紛,以然諾為生死。”◆8.謂相互間彼生我死,不可調(diào)和。○[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六章:“剛才在山上碰見的正是他的生死的敵人。”◆9.佛教謂流轉(zhuǎn)輪回。後道教亦用之。○[晉][道安]《<人本欲生經(jīng)>序》:“生者,生死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滯於三世,飄縈於九止,綢繆八縛者也。”○《法苑珠林》卷八一:“當(dāng)發(fā)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轉(zhuǎn)枉生死,悉曾為親族。”○《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弟子蒙我?guī)煻让摚x生死。”
生生死死,◆猶言一輩子。謂從生至死。○[清][周亮工]《書影》卷二:“[寬]復(fù)灑泣訴其父母生生死死之苦曰:‘儻伊父母必欲歸,且隨其主母起居耳。’”[賀敬之]《放歌集?向秀麗》:“一人唱呵千萬人和--生生死死為祖國!”
善死,◆1.謂民樂於犧牲。○《穀梁傳?莊公八年》:“善戰(zhàn)者不死,善死者不亡。”○[范寧]注:“民盡其命,無奔背散亡者。”◆2.猶言好死。○[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三生》:“每思自盡不可,害人而死又不可;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
三死,◆1.三種死罪。○《左傳?哀公十五年》:“三死無與。”○[杜預(yù)]注:“三死,死罪三。”◆2.指非命而致死的三種原因。○[漢][劉向]《說苑?雜言》:“人有三死,而非命也,人自取之。夫?qū)嬏幉粫r,飲食不節(jié),佚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忤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少以犯眾,弱以侮強(qiáng),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
入死出生,◆形容冒著生命危險。○[清][夏燮]《中西紀(jì)事》卷八:“某經(jīng)歷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砲彈中入死出生者數(shù)數(shù)矣!”
入死,◆判死罪;該死。○南朝齊陸杲《系觀世音應(yīng)驗記·釋僧洪道人》:“於時晉義熙十二年,大禁鑄銅。僧洪未得開模見像,便爲(wèi)官所收,繫在相府,判奸罪,應(yīng)入死。”○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八:“這廝一生愛女,今番入死。”
情死,◆1.心以為死。○《莊子?大宗師》:“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郭象]注:“以形骸之變,為旦宅之日新耳,其情不以為死。”◆2.傷心而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長史]登[茅山],大慟哭曰:‘[瑯邪][王伯輿]終當(dāng)為情死!’”◆3.為愛情而死。○[魯迅]《而已集?扣絲雜感》:“我便看《來函照登》,是講‘情死’‘情殺’的,不要緊,目下還不管這些事。”○[巴金]《神?鬼?人》:“心裏擔(dān)心著不要他們兩個也來一下情死,怎麼辦?”
青死,◆謂莊稼未黃熟就乾旱而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薦》:“冬初不雪,春盡不雨,麥苗繼日而青死,桑葉未秋而黃落。”
氣死風(fēng)(氣死風(fēng)),◆即風(fēng)燈。因有護(hù)罩,風(fēng)吹不熄而得名。○[茅盾]《子夜》十六:“他把一對橘子大小的氣死風(fēng)甏燈擺好,想要豎立東轅門西轅門的時候,驀地跑進(jìn)兩個客來。”
氣生氣死(氣生氣死),◆猶言氣得死去活來。形容生氣到極點。○《金瓶梅詞話》第二回:“那婦人氣生氣死,和他合了幾場氣。”
起死廻生,◆見“起死回生”。
起死,◆使死人復(fù)活。○[唐][裴鉶]《傳奇?張無頗》:“某有玉龍膏一盒子,不惟還魂起死,因此亦遇名姝。”○[宋][楊萬里]《罷丞零陵忽病傷寒謁醫(yī)兩旬如負(fù)擔(dān)者日遠(yuǎn)日重改謁唐醫(yī)公亮九日而無病矣謝以長句》:“探囊起死無德色,掉臂不為曳裾客。”○[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畫皮》:“我術(shù)淺,誠不能起死。”
論死(論死),◆判處死刑。○《史記?平準(zhǔn)書》:“[湯]奏當(dāng)[異]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資治通鑒?漢高祖九年》:“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胡三省]注:“謂以罪論抵死。”○《明史?刑法志一》:“[太祖]曰:‘子論死,父救之,情也,但論其子,赦其父。’”
流死,◆猶淹死。○《史記?秦本紀(jì)》:“﹝[王齕]﹞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楚,一作‘走’。”○[張守節(jié)]正義:“按:此時無[楚]軍,‘走’字是也。”
老死,◆1.年老而死。○《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唐][韓愈]《復(fù)志賦》:“甘潛伏以老死兮,不顯著其名譽(yù)。”○[明][王守仁]《傳習(xí)錄》卷上:“終年碌碌,至於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麼,可哀也已!”[魯迅]《熱風(fēng)?隨感錄四十一》:“[中國]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氣裏成功,在如此空氣裏萎縮腐敗,以至老死。”◆2.猶言到老至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六九回:“他祖父是個翰林,只放過兩回副主考,老死沒有開坊,所以窮的了不得。”
老而不死,◆見“老而不死是為賊”。
老不死,◆1.詈詞。謂年老該死。○[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摺:“我把你個老不死的老賊!”○《紅樓夢》第七十回:“老不死的娼婦!怎麼造下孽了?”[李劼人]《***》第一部第十章:“只怪我這個老不死的把下一輩慣壞了。”◆2.為對老年人的貶稱。○《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誰不曉得[張權(quán)]是個窮木匠。今驟然買了房子,開張大店,只有你我便知道是老不死將銀子買的。”○《儒林外史》第九回:“把老嫗罵了幾句道:‘你這老不死!老蠢蟲!’”
客死,◆死於他鄉(xiāng)異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懷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後漢書?安帝紀(jì)》:“﹝[元初]二年﹞二月戊戌,遣中謁者收葬京師客死無家屬及棺槨朽敗者,皆為設(shè)祭。”○《舊唐書?李惟誠傳》:“﹝[李惟誠]﹞歷[兗]、[淄]、[濟(jì)]、[淮]四州刺史,竟客死[東平]。”○[明][張居正]《再懇生還疏》:“有如一日溘先朝露,將使臣有客死之痛,而皇上亦虧保終之仁。”○《儒林外史》第二十***目:“[牛布衣]客死[蕪湖關(guān)]。”○[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九死一生,◆1.形容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文選?屈原<離騷>》“雖九死其猶未悔”[唐][劉良]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摺:“您哥哥劍洞槍林快廝殺,九死一生不當(dāng)個耍。”○《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楊益]道:‘蠻煙瘴疫,九死一生,欲待不去,奈日暮途窮。’”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五章第三節(jié):“﹝[小劉]﹞在九死一生中,不是多次救過自己的命嗎?”◆2.謂十死其九。形容幸免於死的人很少。○《隋唐演義》第十三回:“凡解進(jìn)府去的人……十人解進(jìn),九死一生。”○《說唐》第七回:“元帥性子,十分執(zhí)拗,凡有解到罪人,先打一百殺威棒,十人解進(jìn),九死一生。”◆3.謂瀕臨死亡。○《說岳全傳》第七六回:“口中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已是九死一生。”◆4.形容經(jīng)歷極大危險而幸存。○《紅樓夢》第七回:“你祖宗九死一生掙下這個家業(yè),到如今不報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來了。”○[李英儒]《野火春風(fēng)鬥古城》第二二章一:“你[楊叔叔]他們已經(jīng)是九死一生的人了,再不能叫他們攤兇險。”◆補(bǔ)證條目■謂瀕臨死亡。○明沈璟《墜釵記·痛歸》:“奴家自從那日在周王廟中,唬得九死一生。”◆形容經(jīng)歷極大危險而幸存。○宋真德秀《再守泉州勸諭文》:“父母生兒,多少艱辛。妊娠將免,九死一生。乳哺三年,飲母膏血。”
九死,◆猶萬死。○《文選?<楚辭?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劉良]注:“九,數(shù)之極也,言……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後漢書?馮衍傳下》:“雖九死而不眠兮,恐餘殃之有再。”○《宋史?趙鼎傳》:“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經(jīng)死(經(jīng)死),◆上吊而死。○《公羊傳?昭公十三年》:“[靈王]經(jīng)而死。”○[徐彥]疏:“經(jīng)者,謂懸縊而死也。”○[清][鄭珍]《經(jīng)死哀》詩:“雷聲不住哭聲起,走報其翁已經(jīng)死。”
節(jié)死(節(jié)死),◆守節(jié)義而死。○[唐][韓愈]《唐故河南府王屋縣尉畢君墓志銘》:“[徐州]節(jié)度[張建封]慕[廣平]之節(jié)死,聞君篤行能官,請相見,署諸從事。”一本作“死節(jié)”。
活死人,◆1.謂生時屏絕人事,以死自比的人。○[清][翟灝]《通俗編?品目》:“《鄭元祐集》有《活死人窩歌》,為[番陽][胡道元]賦。”◆2.多指老朽或毫無生氣的人。○[清][趙翼]《稚存說述庵侍郎近狀尚無恙喜賦》詩:“詩文採到新先輩,聾瞽幾成活死人。”○[阿英]《<現(xiàn)代名家隨筆叢選>序記》:“長此這樣下去,我想,‘文章’固然要成為‘?dāng)[設(shè)’,就是‘?dāng)[設(shè)’的製作者,也都將變成‘新鮮的活死人’,‘消閑的陳列品’了。”
過死,◆過于死板,不知變通。○《人民日報》1984.5.7:“長期以來在‘左’的錯誤影響下,對集體企業(yè)也是統(tǒng)得過死,管得過多,嚴(yán)重束縛了企業(yè)的手腳。”○朱秀海《喬家大院》第十六章:“總號對分號在經(jīng)營上統(tǒng)得過死,分號沒有丁點兒自由,什么都得聽總號的,說穿了是要各分號分?jǐn)偪偺柕奶澢贰!?/p>
歸死(歸死),◆接受死刑,請死。○《左傳?襄公三年》:“請歸死於司寇。”○[杜預(yù)]注:“致尸於司寇,使戮之。”○《後漢書?李守傳》:“[守]從其計,即上書歸死。”○《資治通鑒?唐憲宗太和十二年》:“﹝[李愬]﹞因謂眾曰:‘諸君既以[祐]([李祐])為疑,請令歸死於天子。’”
分死,◆定死;必死。○[唐][元稹]《與史館韓侍郎書》:“及亂,則延頸受刃,分死不回。”○[唐][谷神子]《博異志?趙齊嵩》:“視上直千餘仞,旁無他路,分死而已。”
發(fā)死(發(fā)死),◆死板,不開竅。○[魏巍]《老煙筒》:“唉,我說你腦筋發(fā)死哩,[老根哥],也不知道算計算計。你愛信不信,這死錢一百也不頂活錢五十!”
得死,◆1.謂得人效死相助。○《漢書?朱博傳》:“已許[孔鄉(xiāng)侯]有指。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況至尊![博]唯有死耳!”○《資治通鑒?漢哀帝建平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得死,謂得其死力。一曰:得其相為死也。”◆2.謂得善終。○[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客問[浮休子]曰:﹞‘[鄭愔]為選部侍郎何如?’答曰:‘[愔]猖獗小子,狡猾庸人也……既無雅量,終是凡材,以此求榮,得死為幸。’後果謀反伏誅。”
道死,◆死於道路。○《漢書?主父偃傳》:“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yǎng),道死者相望,蓋天下始叛也。”○[顏師古]注:“道死謂死於路也。”○[宋][何薳]《春渚紀(jì)聞?點銅成庚》:“以十年為期,卻以此月此日會于此地。道人無累,是日不至,即道死矣。”
出死入生,◆1.從死亡裡獲救。○[唐][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誠之神,感天動地。”○[葉聖陶]《四三集?一個練習(xí)生》:“這幾句話好像直向?qū)⒁翛]的海船劃過來的小舢板,載著一個巨大無比的希望--出死入生的希望。”◆2.猶出生入死。○[梁啟超]《外交失敗之原因及今後國民之覺悟》:“須知我國民今日所處之境遇,前有怨賊,後無奧援,出死入生,惟持我邁往之氣與貞壯之志。”○[茅盾]《子夜》十二:“[吳蓀甫]一邊說著,霍地站了起來;就像一個大將軍講述出死入生的主力戰(zhàn)的經(jīng)過似的,他興奮到幾乎滴下眼淚。”○[鄭振鐸]《桂公塘》:“我們該追隨丞相出死入生,為國盡力!”◆補(bǔ)證條目■猶出生入死。○《太平廣記》卷一九〇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張勍》:“我與爾累年戰(zhàn)鬥,出死入生,來日便是我一家也。”○清管世銘《昭陵石馬歌》:“百戰(zhàn)未嘗輕失利,出死入生憑一騎。”
出死,◆效死;獻(xiàn)出生命。○《商君書?賞刑》:“夫固知愚、貴賤、勇怯、賢不肖,皆知盡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為上用也。”○《史記?禮書論》:“孰知夫出死要節(jié)之所以養(yǎng)生也。”○《後漢書?郎顗傳》:“臣備生人倫視聽之類,而稟性愚愨,不識忌諱,故出死忘命,懇懇重言。”
出生入死,◆《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王弼]注:“出生地,入死地。”○《韓非子?解老》:“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謂之出,卒謂之入。故曰:出生入死。”原謂從出生到死去。後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險,隨時有死的可能。○《三國演義》第十三回:“騎都尉[楊奉]大怒,謂[宋果]曰:‘吾等出生入死,身冒矢石,功反不及女巫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六十回:“我身邊這幾個人,是跟著我出生入死過來的,好容易有了今天。”○[李瑛]《一月的哀思》詩三:“誰也數(shù)不清,你在敵特的槍口下,曾幾度出生入死。”◆補(bǔ)證條目■原謂從出生到死去。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險,隨時有死的可能。○晉潘岳《秋興賦》:“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宋柳開《闕題》:“賜臣步騎數(shù)千,令臣統(tǒng)帥行伍,必能爲(wèi)陛下出生入死,破敵摧堅。”
出入生死,◆出生入死。○[唐][韓偓]《海山記》:“吾常親鋒刃,冒矢石,出入生死,與子同之。”
長生不死(長生不死),◆長久生存,永不死亡。○《百喻經(jīng)?治禿喻》:“世間之人,亦復(fù)如是,為生老病死之所侵惱,欲求長生不死之處。”○[唐][韓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其一人嘗為[鄭]之[滎澤]尉,信道士長生不死之說。”○《秦併六國平話》卷下:“﹝[秦始皇]﹞遂游東海而來,忽遇道士[徐甲]來上書[秦始皇]:‘東海有三神仙山,山上有長生不死藥。’”◆補(bǔ)證條目■長久生存,永不死亡。○晉葛洪《抱樸子·辨問》:“長生不死,以此責(zé)聖人,何其多乎?”○沈從文《云南看云》:“秦皇漢武的事業(yè),同樣結(jié)束在一個長生不死青春常住的美夢里,不是毫無道理的。”
不知死活,◆謂不知利害,冒昧從事。○《水滸傳》第六七回:“[單廷珪]、[魏定國]大笑,指著[關(guān)勝]罵道:‘無才小輩,背反狂夫!上負(fù)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軍到來,有何理說?’”○《世無匹》第二回:“你卻不知死活,灌了這許多酒去。”
不死鄉(xiāng)(不死鄉(xiāng)),◆1.傳說中的不死之國。○《呂氏春秋?求人》:“﹝[禹]﹞南至[交趾]……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xiāng)。”○[高誘]注:“鄉(xiāng),亦國也。”◆2.指仙境。○[唐][祝元膺]《寄道友》詩:“兩頷凝清露,玉爐焚天香。為我延歲華,得入不死鄉(xiāng)。”○[唐][張祜]《游天臺山》詩:“但造不死鄉(xiāng),前勞何足數(shù)。”
不死國(不死國),◆傳說中長壽人所居的國家。○《後漢書?東夷傳序》:“﹝[東夷]﹞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李賢]注引《山海經(jīng)》曰:“不死人在[交脛]東,其為人黑色,壽不死。”
不死方,◆傳說中一種能使人長生不死的藥方。○[唐][李白]《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詩:“客遇[王子喬],口傳不死方。”
不死草,◆1.傳說中能使死者復(fù)活的仙草。○《海內(nèi)十洲記?祖洲》:“[祖洲],在[東海],上有不死之草……[秦始皇]時,大苑中多枉死者,有鳥銜此草以覆人面,於是起活。○[始皇]遣使者以問北郭[鬼谷先生],云:‘此[祖洲]不死草也。’”◆2.麥門冬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麥門冬》。
不死不生,◆謂超脫生死的境界。○《莊子?大宗師》:“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郭象]注:“夫係生故有死,惡死故有生。是以無係無惡,然後能無死無生。”
不死不活,◆形容事物無生氣的狀態(tài)。○[魯迅]《彷徨?傷逝》:“火爐裏不死不活的幾片硬煤,也終於終盡了。”○[巴金]《家》八:“眾人開始感到了寒冷和饑餓,尤其令人難堪的是這種不死不活的狀態(tài)。”
不得死,◆見“不得其死”。
不得其死,◆不得善終。○《論語?先進(jìn)》:“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不得以壽終。”○[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附[三思]之徒,斥五王之族,以吾熟察,終不得其死然。”亦省作“不得死”。○[唐][杜甫]《遣興》詩之一:“[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半死不活,◆亦作“半死辣活”。◆1.不死不活。謂死又死不了,活著又受罪。○《醒世姻緣傳》第七五回:“忙跑幾步,好失了腳掉得下去,好跌得爛醬如泥,免得半死辣活,受苦受罪。”◆2.沒有生氣或活力。○[茅盾]《子夜》三:“仿佛那位不肯通融的錢莊經(jīng)理的一副半死不活的怪臉相,就近在咫只。”○[老舍]《四世同堂》十一:“醞釀了許久的[平][津]政治組織,在那半死不活的政務(wù)委員會外,只出來了沒有什麼用處的地方維持會,與替[日本]人維持地面的市***。”○[魯迅]《準(zhǔn)風(fēng)月談?看變戲法》:“﹝狗熊﹞現(xiàn)在是半死不活,卻還要用鐵圈穿了鼻子,再用索子牽著做戲。”◆補(bǔ)證條目■不死不活。謂死又死不了,活著又受罪。○《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四回:“打了二三百鞭子,教人鎖到一間空屋子裏去,一天給兩碗冷飯,吃到如今,還是那麼半死不活的呢!”◆沒有生氣和活力。○元劉庭信《一枝花·秋景怨別》套曲:“半成不就夢兒單,半明半滅燈兒暗,半死不活影兒孤。”
半死半生,◆1.未全死。○[漢][枚乘]《七發(fā)》:“[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其根半死半生。”○[唐][杜甫]《又觀打魚》詩:“小魚脫漏不可記,半死半生猶戢戢。”○[清][吳偉業(yè)]《吾谷行》:“一株偃蹇踞陰崖,半死半生遭屈辱。”◆2.比喻無意義、無生氣的茍且的生活。○[魯迅]《華蓋集?北京通信》:“惟獨(dú)半死半生的茍活,是全盤失錯的。因為他掛了生活的招牌,其實卻引人到死路上去!”
半死,◆1.未全死。○[南朝][梁][庾肩吾]《春日》詩:“水映寄生竹,山橫半死桐。”○[唐][杜甫]《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清][趙翼]《老柳復(fù)裂二丈許而枝葉特茂詩以張之》:“殘軀漫比半死桐,壽相端推不材木。”參見“半死半生”。2.接近破滅。○[郭沫若]《瓶》詩之二三:“她寫信是慣在星期,今天是該信到時,我的希望呀已經(jīng)半死!”◆補(bǔ)義條目■形容受到的折磨、摧殘極深。○《紅樓夢》第六九回:“急的賈璉便查誰請的姓胡的來,一時查出,便打了個半死。”又第八三回:“終久怎麼樣好呢?那一位昨夜也把我唬了個半死兒。”■補(bǔ)證條目■未全死。○《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赤璋禮南方”漢鄭玄注:“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