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言”部的三個漢字:“訴、譖、讒”。在現代漢語,這三個字分別簡化為“訴、譖、讒”。其中“訴”是現代漢語的常用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訴”。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訴(訴)。讀sù?!墩f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訴,告也。從言,厈省聲?!墩撜Z》曰:‘訴子路于季孫?!V或從言朔。愬,訴或從朔、心。”形聲字。本義是訴不實之狀;毀謗;說別人的壞話。“(言朔)”、“愬”都是訴的異體字。這里的《論語》指《論語·憲問》:“(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指的是:公伯寮向季孫毀謗子路。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從‘?’之字隷變為‘厈’,俗又為‘斥’。”實際上,從“干”的字,都有“犯”的意思(干,是古人田獵時的一種工具,后來發展成一種防衛武器,又指旗桿,又或者指‘盾’。)因此,訴的本義并不是簡單地告訴,而是毀謗,說壞話。
(毀謗)
《廣雅·釋詁二》:“訴,?(同毀)也?!薄蹲髠鳌こ晒辍罚骸埃ㄠS犫)取貨于宣伯,而訴公于晉侯,晉侯不見公。”杜預注:“訴,譖也?!编S犫從宣伯那里拿了財物,而在晉厲公那里毀謗魯成公。晉厲公就不和魯成公見面?!度龂尽の褐尽す蝹鳌罚骸俺酰惾悍羌尾恢涡袡z,數廷訴嘉,嘉意自若?!碑敵?,陳群非議郭嘉不注重行為的檢點,多次在朝堂上說郭嘉的不是,但郭嘉一直神情自若。
本義之外,“訴”的用法還有:
(1)告訴;訴說。《左傳·僖公五年》:“初,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筑蒲與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當初,晉獻公派士蔿為兩位公子在蒲地和屈地筑城,不小心,城墻里放進了木柴。夷吾告訴晉獻公。晉獻公派人責備士蔿。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傅抱石《琵琶行》)
這個用法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用法。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后》:“鞭撲底下的囚徒所發出來的不過是直聲地叫喊,決不會用一篇妃紅儷白的駢文來訴痛苦的?!?/p>
(2)控訴;告……的狀。比如:起訴;上訴;公訴人?!队衿ぱ圆俊罚骸霸V,訟也。告訴冤枉也?!薄稘h書·成帝紀》:“刑罰不中,眾冤失職,趨闕者告訴不絕?!毙塘P失當,不少人含冤失其常業,到朝廷***上訴者不絕。
(起訴)
這個用法,現代漢語也較為常用。
(3)辭酒不飲。黃庭堅《定風波》:“且共玉人斟玉醑,休訴,笙歌一曲黛眉低?!标懹巍兜麘倩ā罚骸胞W鵡杯深君莫訴,他時相遇知何處?!?/p>
(4)求;求助。比如:訴諸法律;訴諸武力。
“訴”的小篆寫法如圖:
(訴的小篆寫法)
注意,“訴”的篆法與楷書的“訴”差別明顯。
2、譖(譖)。讀音有兩個:
(一)zè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譖,愬也。從言,朁聲?!毙温曌?。本義是說壞話誣陷他人。這里的朁聲,徐鍇《說文解字系傳通論》:“譖者,簪也,若簪之箸物切至也?!庇米嬔詡耍玟J簪穿刺,令人痛徹心脾。
(誣陷如銳物刺人)
《廣雅·釋詁二》:“譖,毀也?!薄队衿ぱ圆俊罚骸白P,讒也。”《詩·小雅·巷伯》:“彼譖人者,亦已大甚!”那個造謠誣陷害人者,心腸實在太兇狠!《論語·顏淵》:“侵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皇侃《論語義疏》:“譖,讒謗也?!秉c滴而來、日積月累的讒言和肌膚所受、急迫切身的誣告也都在你這里行不通,那你可以說是看得遠的了。
(二)jià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通“僭”。不信。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臨部》:“譖,假借為僭?!薄对姟ご笱拧どH帷罚骸芭笥岩炎P,不胥以榖?!编嵭{:“譖,不信也。”同僚朋友卻不相信,沒有誠心不善良。
(《大雅·桑柔》)
“譖”的小篆寫法如圖:
(譖的小篆寫法)
注意:“訴”與“譖”意義相近,但二者有區別,“訴”可以是訴說自己的委曲等,“譖”卻是進讒言。
3、讒(讒)。讀chá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讒,譖也。從言,毚聲。”形聲字。本義是說別人的壞話?!肚f子·漁父》:“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毕矚g說別人壞話,叫做讒。
(進讒言)
《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夫無極,楚之讒人也,民莫不知?!蹦莻€費無極,是楚國的壞人(進讒言的人),百姓沒有不知道的。
又引申為說壞話的人。《管子·君臣下》:“中外不通,讒慝不生?!睂m內外不得私通,說壞話的人與罪惡都不會發生。
又單指壞話,陷害別人的壞話?!对姟ば⊙拧ば≯汀罚骸熬有抛嫞缁虺曛?。”我的君王啊偏聽偏信讒言,就好像嗜飲美酒一樣沉迷。
“讒”的小篆寫法如圖:
(讒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461,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