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喜歡一句話:“上等人不動聲色成于事,中等人忙忙碌碌不成事,下等人大轟大嗡干出事。”
自古以來,就有“悶聲發大財”的說法。能夠賺很多錢的人,不會浮夸、炫耀,反而是那些窮得掉渣的人,拼命往臉上貼金。
不管是賺錢,還是勢力的擴展,都需要“安靜”,巧妙地躲過別人的眼睛,超越到前方去。
在人際交往時,多數的人喜歡吹吹捧捧,廣交朋友,只有小部分人,習慣了沉默寡言。
那么,沉默的人,都在干嘛?他們并沒有閑著,而是睿智地觀察一切,找到合適的方向和靠譜的人脈,寧靜致遠。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誠然,不動聲色的人,厲害之處,就在于——觀察。
02
觀察社會,創造機遇。
《舊唐書·魏徵傳》里寫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社會就像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你對社會上的一切,不聞不問,你就會被社會淘汰出局。
人際交往,表面上是一群人在吃吃喝喝,或者在一起追求某種利益,建立一個共利的圈子。其實,這是洞察社會的一個窗口。
清朝時期,蒲松齡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但是他連續多次考試,也沒有得到功名。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也沒有了目標。
后來,蒲松齡走村串戶,收集民間故事,并且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讓喝茶的人,用故事來代替茶錢。
經過多年的收集整理,寫成了《聊齋志異》。離奇的故事,美好的愛情,人生的向往,皆在書里,讓后人贊不絕口。
作家老舍說:“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人也好,妖也好,都有個性,也有不同的人生軌跡,更何況是人群組成的社會呢?
一個人掌握了眾生百態,就知道了社會的現狀,然后加以分析,可以成文章,也能找到人生的出路。順著社會發展的方向,推動自己,那就是順勢而為了。
一個不諳世事的人,走進社會,就像一張白紙,做任何事情,都顯得天真,注定難成事。
03
觀察自己,反思警醒。
朋友家的一個孩子,因為家里很有錢,朋友竭盡所能,為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因此,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不錯。到了初中,學習成績就明顯下滑了。
有一次,孩子拿著只有六十分的數學試卷回家,對父母說:“看看你們,總是讓我去上輔導班,浪費時間和精力;看看你們,讓我上私立學校,也不顧我的感受;再說了,我這個班級,天天有人吵鬧......”
一切的過錯,都是別人的,這個孩子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哪里做錯了。也許,他習慣了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也許他真的無所適從,經不起任何挫折。
任何人,都有天性,也有自己的過錯和美德。但是人一睜開眼睛,就是看著別人,習慣成自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與人交往的時候,任何矛盾和過錯,第一時間不是責怪別人,而是反思自己,收起自己所有的“廢話”。
這樣做的話,自己才會進步。
不動聲色的人,會留下很多的時間,做“刀刃向內”的事,就像刮骨療傷一樣。
04
觀察別人,知己知彼。
古人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如果你不知道對手是誰,就找人拼命,結局就是要了自己的命,真的太愚蠢了。
東郭先生,不知道狼有多壞,讓被獵人追捕的狼,躲在自己的口袋里。后來,狼的本性暴露出來,要傷害他,才感覺到懼怕。
要是,東郭先生了解了狼,就不會這樣做了。
人與人交往,最怕的是“敵友不分”。
如果你是隊伍里的不協調的人,你就會被人罵——豬一樣的隊友;如果你是隊伍里很出色的人,你就是——神一樣的隊友。
與人對抗也好,合作也好,都要做到知己知彼,否則倒霉的人,總會是你。
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蘇秦,他通過游說,讓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國家結成聯盟,一起***秦國,換來了十余年的和平。
他在燕國的時候,說,燕和趙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在趙國的時候,說趙和韓、魏本身是戰略伙伴;在韓國的時候,說韓是秦國的侍從,秦國仗勢欺人......
掌握了對手的弱點,知道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的感情,再開口說話,那么一開口就贏了。
05
結束語。
《周易》里有一段卦辭叫“象傳”,說了五種觀察的***:童觀,窺觀,觀我,觀國,觀人。
童觀是不成熟的,窺視是不道德的,也是片面的。高層次的人,都在“觀我,觀國,觀人”,堅持“大觀至上”,總會考慮到大局,也會顧及到局部,借助別人的智慧和眼睛,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事業。
俗話說:“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忙斷腸。”
能夠做到不慌不忙的人,不是他特別走運,而是早已做到了胸有成竹。
與其瞎忙、瞎說,不如不動聲色地觀察,慢一點,穩一點,福氣自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