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后一個季度,影視圈開始集體沖業績。
壓軸劇開播的開播,定檔的定檔,好不熱鬧。
每天流連于各大平臺的飄,卻苦不堪言——
看個職場甜劇。
被柔光泡泡直接糊了一臉。
看個古偶。
這西紅柿炒雞蛋配色配合發面饅頭從天而降的畫面,真的不是來開席的嗎?
再看到體育題材劇。
要不是演員表上白紙黑字寫著“宋祖兒”,我都不敢認。
這糊得傷眼的磨皮,把她鼻子硬生生磨成了臉上的兩個洞。
我搞不懂這是何必。
普通打光下的她是不夠好看?
想想也覺得諷刺。
如今觀眾對影視劇質感的要求日增,1080p都讓位給了藍光和4K。
但國產劇的各色魔鬼后期,卻越來越傷眼。
網友惡搞出了幾大平臺的調色風格——
不得不承認,很得精髓了。
但笑過之后,也只能無奈嘆氣——
國產劇的“成色”,居然已經差到了這個地步。
如今國產劇走進了流水線生產模式。
放眼望去,各路《風起XX》《XX傳》,從劇名情節甚至演員造型都大差不差。
即便是深度觀眾如飄,一眼未必瞧得出端倪。
但各個大廠,卻在調色上做出了辨識度——
圖一,冷白皮也無法對抗的死亡打光,愛奇藝沒跑。
圖二,磨皮+霧霾畫質,八成是優酷的手筆。
圖三,這喜慶勁兒除了你鵝還能有誰?
如今的影視劇審美風向,基本就是由這幾大平臺壟斷。
而再細了講,其實家家都有自己的門道。
愛奇藝,精髓就只一個字:黑。
今年的謎霧劇場,從《八角亭》的陰間開場起,就徹底進入了摸瞎模式。
大白天的高中教室連臉都看不清,學生全體摸黑刷題。
照這個學法,全校考307分不是夢。
《淘金》里的陳飛宇,連人形都看不出。
上次見他這般黑,還是他爹媽創作阿瑟文學時,他站在陰影里的樣子。
再到新劇《風起隴西》,就不單是黑了。
是像關了門的冰箱那樣,黑得又冷又僵。
白宇被拍成黑宇,俞灝明被拍成俞灝暗。
且所有人臉上都毫無血色,猶如僵尸開會。
這預告片要不說是戰爭戲,我還以為翻拍的《王國》。
桃式調色,讓你恨不得打著手電刷劇。
而隔壁優酷則走向另一極端。
我總結為沙塵暴式濾鏡——
黃,糊,傷眼。
幾個新劇預告就很典型,一水兒的暖色打燈、唯美漏光外加十級磨皮。
但打光的生硬程度,更像是開了浴霸。
前陣子被指“詐騙”的《一見傾心》也不例外。
看路透——
這是什么內娛難得一遇的高質感民國劇?
看正片——
……
我對內娛到底在期待些什么?
爛俗的粉藍色調和極限磨皮,是過去瑪麗蘇劇里就已經玩膩了的土味招式。
酷卻還在鍥而不舍地辣著觀眾的眼。
然而,唯美不是凹出來的,意境也不是一招柔光就能搞定。
這種毫無美感的畫面,看多了只覺得在肉眼吸霾。
但,唯美風也并非是酷一家獨大。
它的忠實戰友芒果,也在堅守著夢幻濾鏡的正義。
它還走得更遠些——
對磨皮、柔光、美白的極致追求,讓它創造了內娛的“美顏相機風”。
褲出品的《琉璃》,本來后期也挺狠。
但芒果買了版權自己播,還額外再加了一層柔光濾鏡。
把主角從三維磨成二維,直接降級成劣質網游的觀感。
自家劇更別提——
古偶。
校園。
再到最拿手的狗血劇。
無一少得了這白內障般的濾鏡,亮得人恨不得戴著墨鏡看。
更離譜的是,綜藝也未能幸免。
《中餐廳》里,周也失去五官,教主白到反光。
被強制美白的丁真大概也疑惑:
在高原上都沒見過這么刺眼的光芒。
眼前的黑未必是黑,但芒果的白是真白。
盤到這,你會發現,各大平臺對自己的審美還是有堅持的。
甭管什么路數,基本都是一以貫之。
但其中還有一個異類,在后期上從不給自己設限。
明的暗的,敞亮的陰間的,凡是光譜上能出現的顏色,它全都敢套——
鵝的“二極管調色”。
暖起來,像在熱帶吃銅鍋。
冷起來,又瞬間移動到了地府。
鞠版《白娘子》還白得連鎖骨都消失。
《悍刀行》直接來了個烏漆嘛綠。
更絕的是,同一部劇里各種畫風還能來回橫跳。
這集走的還是霧里看花古偶式浪漫。
下一集馬上變成暗黑電影質感。
從小媽媽嘮叨說電視看多了傷眼。
這忠告,我是到今天才信的。
國產劇沉迷調色后期,往往只為一個目的——
“美”。
恰如一位影視后期師接受采訪時所說。
不修的話,這么丑怎么見人?
來源|狐廠娛樂觀察
然而,前期粗制濫造,靠千篇一律的后期去強行修補。
這樣撐出來的“美”,必定也是流俗的、表面化的。
典型的案例,是早期的于正式調色。
從前的他,醉心于大紅大紫的阿寶色。
也不管古代有沒有這種化纖布料、熒光染色。
總之濃艷就是美學指標,扎眼就是終極目的。
這些劇作因為飽和度調得過高,每幀都冒著詭異的熒光。
多看一眼我都擔心自己放射性中毒。
但《延禧攻略》后,于正又找著了新的onepick——
所謂莫蘭迪色。
當然,這種用色比起早前,是要精巧、新鮮得多的。
要做這種效果,除了后期,更需要服道化和燈光的配合,因而更見功夫。
但,再養眼的風格,一旦濫用,也會落了俗套。
今年歡娛的幾部劇,從《驪歌行》《玉樓春》到最近頻陷爭議的《當家主母》,全是套模板般地套用這種色調。
看一回還有新鮮勁。
看多了,只覺得寡淡無生氣。
且,從阿寶色到喪葬風。
觀感是變了,審美情趣卻換湯不換藥——
面上是華麗了,人物卻依然面目模糊,美得膚淺乏味。
尤其《當家主母》中的蔣勤勤和楊蓉。
按說,以這兩位美人的底子,是只需襯,不需修的。
然而在刮大白式調色里,她們的五官一樣集體出走,死白得宛如僵尸。
于正后期的調色,看似是出于對高級審美的追求。
但如是呈現的女性美,和市場的白瘦幼取向卻別無二致。
飄想起《演技派》的一段公案——
張靜初出演于式清宮戲,卻因為于正要求使用自然打光,產生了異議。
張的考慮,是藏拙。
若使用自然光,光線從臉下方打來,容易暴露缺陷。
當然,她未必是怕丑,更多是為了貼戲中人物的形象。
當時于正則占了理——
沒有演技的女演員才靠臉吃飯
再經過輿論一發酵,張靜初徹底成了為了美貌不敬業的典型,招致口誅筆伐。
但再推敲下,于正的立場真就那么無懈可擊嗎?
張后來的回應帶著刺——
于正的戲,后期是很吃重的。
換言之,他未必對傳統光影美的有什么堅持,而依舊要靠調色來兜底。
且,就成片而言。
我也瞧不出這比柔焦、蘋果光強在了哪里。
換種方式千篇一律,就是美學革命了嗎?
并非飄厚古薄今。
但在五毛錢后期還未出現的年代,老劇的“色相”,可遠比這要精妙得多。
1995年版的《西施》。
當時蔣勤勤的顏值正霸道,標致得醉人。
只是演技生澀,演的還是西施這種傳說美人。
與陳凱歌拍楊貴妃的情況相似,得往虛了拍才有味道。
難為了楊潔導演。
在《西游記》后,再度演示了如何用低預算拍出神作。
室內,用薄紗般的散射暖光將人物包裹起來,烘托氛圍感。
但,講究的打光位置又總能強調出骨相輪廓。
即便是高糊畫質,五官依舊清晰俊秀。
室外,則時常“看天吃飯”。
這邊借了落日余暉,另一側又補上一盞燈,立時便有了夢境般的幽美。
還有在夕陽里的這段獨舞。
絕代美人的風韻,幾個圈就轉出來了。
光用得細致考究,即便沒有濾鏡也美得生動貴氣。
而如今泛濫的魔鬼調色,只能說明影視圈的一大毛病——
追求美,卻不肯用心。
要么,是***時敷衍了事,再推鍋給后期補救。
但地基都沒搭好的房子,能談什么裝修?
要么,是審美跟不上野心。
宣傳了老半天的“還原歷史”“國風沉淀”。
拍出來卻是清朝版《釜山行》。
《當家主母》
沒下功夫的,丑得毫無懸念。下了功夫的,也不見質感。
與其說它迷幻,毋寧說是一種諷刺——
國產劇只知要注重“色相”,卻不知用色的本質。
用色重要在哪里?
在于,影視作品本就是光影的藝術。
光和色彩,不只是為了提升觀感,還應參與進表達和敘事。
但如今的多數平臺,只把調色當貼金。
不論多一般的片子,換個調子就能營銷“風格化”“電影感”。
然而不顧表達胡亂給作品刷漆,只會讓國產劇愈發辣眼。
去年爆火的《隱秘的角落》,本屬于光影美的優秀案例。
然而,這劇卻無意帶起了一股妖風。
經過平臺無差別的抄作業,今年的劇界猶如蝗蟲過境,目之所及盡是一片漆黑。
《真相》不僅暗,且是滿屏的阿凡達膚色。
無語的是,從《一見傾心》到這劇,我始終沒看清過陳星旭的臉。
謎霧今年的《致命愿望》,同樣全程摸黑作業。
而且在黑里加了點霓虹特效,就敢美其名曰“賽博朋克”。
依我看,充其量是五彩斑斕的黑。
各路新劇預告,也同樣伸手不見五指。
《云襄傳》《特戰榮耀》
可想而知,這集體“黑化”,只能收獲一堆吐槽。
是觀眾審美標準混亂?
并不。
觀眾欣賞《隱秘的角落》,絕不僅僅因為它的觀感高級、養眼。
更是因為它的色調、光影,始終是配合劇情、展現劇情的。
這劇有一個核心設定——
每個人都生活在壓抑與掙扎中。
如三位少年主角。
無論沒有管束的暑假如何自由,鋪滿陽光的街道如何寬闊。
但只要回到家,他們總是身處一片晦暗、凝重的陰影里。
朱朝陽被原生家庭所困,嚴良和普普躲在角落中生存。
在他們頭上,還籠罩著一個黑洞般幽深的秘密。
這濃得化不開的綠,是壓抑。
而穿插其間的紅,則象征著被壓抑的東西——
是周春紅怯于面對的欲望。
是張東升無法再克制的仇恨。
更是在壓抑中觸底反彈,最終吞沒一切的人性之惡。
好的光影色彩,是用來講故事的,而不是包裝故事的單薄。
而所謂“高級感”,單靠寬幅和膠片濾鏡也搞不出來。
它應該是一種用色去敘事的意識。
《大明王朝1566》善以光喻史。
它將嘉靖、裕王、世子三代帝王以“山”字擺開,隱喻帝王江山。
他們沐浴在頂光里,如神祇般遙遠莊嚴。
海瑞則是背光而跪,一明一暗,勾勒出封建王朝的絕對威權。
但,那束本屬于嘉靖帝的光,如今已然黯淡了下去。
江山殘敗,國運日衰,即便曾有志向,心力也已不足。
而后登上歷史舞臺的兩位后代,卻如無數庸君一般,神圣而面目模糊。
海瑞說賢君不死,永遠活在史冊里,人心里。
他卻只能看著王朝從自己走向覆滅。
這樣的光影,有藝術性,有質感,有內涵。
在整個***過程中,劇組都是用了心,動了腦的。
《大明王朝》的燈光師卷到什么程度?
能背下演員的臺詞。
熟知了導演的調度、演員的表演走位、甚至是整部劇的調性,何愁拍不出美感與深度兼具的畫面。
因而,后期不是,也不應是決定影視作品視覺效果的關鍵因素。
因為它只能做到修繕,而做不到創造。
但如今呢?
后期早成了國產劇的遮羞布和擦***紙。
拍得多粗糙無所謂,反正后期能調整,又何必浪費時間。
來源|娛理
為了節約成本,壓縮流程、快速圈錢。
如今的國產劇學得最精的便是潦草塞責、偷工減料。
資本規則等不了他們去設計、去調度、去等待那最契合鏡頭的光線與色澤。
但后期真就那么神乎其神嗎?
《一見傾心》的瑪麗蘇調色引發群嘲,平臺不得不讓后期臨時修改,一連更新了幾次重制版。
然而,下完了雨打的傘,還有意義嗎?
飄其實不愛故作悲嘆,只是覺得好笑。
當今的劣質國產劇,美貌可以是精修,表演可以是摳圖,武打可以是特效。
而今連光影都可以是后期。
如此粗制濫造,反倒成了最賺錢的行當。
黃志忠回憶《大明王朝》的一段話讓人感慨——
好賴我經歷過那個時候
你跟國家隊的這個級別合作過
你在高山上站過
你知道什么是高級的
什么是好的
而現狀卻是,如今的技術和條件遠勝當年。
我們卻得被誆騙著咽下這刷漆的爛菜幫子。
我們都見過好的,知道什么叫高級。
請別用三流的貨色侮辱觀眾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