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肖洋席秦嶺見習記者周翼
1月6日,一場關于一個占地超過1000畝、建筑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的電影博物館群落落地涼山的規劃研討會在四川西昌召開。著名收藏家、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率中國博物館界、建筑設計界、電影屆***人士,就建川電影博物館群落落地事宜,和涼山州、西昌市相關領導會談。
在樊建川看來,博物館是文旅行業新業態。在初步規劃中,這個由17個館組成的電影博物館群落,將成為全世界最好、最大的電影博物館。“只做第一,不做一流。”
當然,這并非偶然。在2021年11月召開的涼山州第九次黨代會上,涼山就提出要以打造博物館群落為契機,實施涼山文化傳承發展行動,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將涼山打造成為全省的文藝副中心。具體而言,就是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原生的優秀的文化資源,做好原生和原創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和市場,擦亮文化這張名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藝已是涼山的一種氣候
涼山建全省文藝副中心有優勢
談到涼山的文化和藝術,繞不開的關鍵詞中,必有涼山文旅集團旗下IP,如五彩云霞、阿斯牛牛、熊貓優途、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涼山交響樂團、阿惹妞、彝紅......
中國彝文化風情實景火秀《阿惹妞》
而從一個文旅企業家的角度來看,涼山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康認為,未來博物館群落涼山落地,對涼山文旅而言是如虎添翼,同時也將讓建四川省文藝副中心的涼山,有更重的分量和更深的內涵。
“文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文藝,而文藝在文化的傳承和創造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它既是內容,也是社會的底色表達。”劉康說,涼山建全省文藝副中心,首先談的應是文藝。
涼山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康
“涼山在文藝方面有精神傳承。”劉康介紹,從上世紀的中華民族舞蹈經典作品《快樂的諾蘇》,到如今的民族歌劇《彝紅》《聽見索瑪》,從涼山歌舞團到涼山交響樂團,“多年來涼山都有一批文藝工作者,一直在扎根涼山、孜孜不倦地從事文藝創造。”
原創民族歌劇《彝紅》
他認為,這種文藝精神的傳承,在當地有著深厚的根基。他說,整個涼山都特別喜愛文藝、崇尚文藝、傳播文藝。在涼山,隨時隨地都有音樂流淌,聚會必載歌載舞。而這傳統和習俗不僅僅存在于民間,還活躍于文藝的***層面。“它既有社會面的支撐,也有***的支撐。在涼山,文藝已成為一種氣候。”
從上世紀涼山第一部原創話劇《奴隸之歌》三進***、四進大會堂演出,到之后的音樂劇、舞劇、歌劇、實景劇、影視劇等,涼山各類文藝作品層出不窮精品不斷;從民族歌舞“北看延邊,南看涼山”,到中國戲劇節“東看烏鎮,西看涼山”。劉康認為,很少有這樣一個地區,能在音樂、詩歌、戲劇、影視等這么多文藝種類上,70年來一直都孜孜不倦并有建樹。
民族歌劇《聽見索瑪》
同時,在涼山,文藝創作不是單一民族的事,而是14個世居民族都在參與。“14個世居民族的文化積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很多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文藝形式出現在涼山。”加上涼山黨委***一直重視文藝,經過長期積淀和發展,為涼山文藝積累下許多硬件和軟件資源,因此,在劉康看來,涼山建全省文藝副中心,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名副其實。
涼山有厚重的民族文化。俄底爾以攝
文化有魂有根
博物館群落帶來文旅最高級形態
劉康認為,建全省文藝副中心,涼山最大的優勢在于,這70年來涼山形成的文藝精神和文藝體系。
劉康說,文藝精神可以理解為一直以來涼山整個社會對文藝的崇尚與傳承創造。而文藝體系則可以理解為文藝創作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
“文藝創作體系就是所有的文藝門類,在這里都有基礎、有人才、有平臺、有素材,每個文藝門類都在這里有作品、有表達、有亮點。”而產業體系則可理解為,經過長時間發展,涼山已形成一套完整文化產業體系。
劉康說,這個體系是按照文旅創新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打造而成,它不孤立,不是指一個單一的演藝公司、影視公司,而是涉及文旅全要素的方方面面。劉康認為,文藝精神是文藝中心的魂,文藝體系是文藝中心的根,“有魂有根,這個全省文藝副中心,涼山一定能建成。”
而博物館群落的落地,山外豐富的文化元素再聚集涼山。劉康提示到,這種文化元素,放在博物館這一載體里,它是器物化的文化遺產,其內在是人文歷史和精神。而在博物館的空間中、器物中,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之結合,再加持音樂、詩歌、戲劇等藝術表達,就讓有形的器物更有了靈魂之美,讓無形的藝術有了有形的物質載體,彼此產生一次凈化的提升,重新活了起來,這是最關鍵的。
同時,這些器物化的文化元素,在博物館這一特殊環境下,它又是場景化的。劉康解釋說,目前,場景化可以算是文旅最高級的一種形態。在這種器物化、場景化的基礎之上,一種高級的沉浸式的商業化就產生了,文旅創新融合就發生了。“藝術進入其中,成為里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就會和我們過去形成的產業體系產生融合、得到成長,讓體系更有支撐更有力量。”
“春夏秋冬”和“三品一公里”
涼山文旅助推涼山建全省文藝副中心
在助力涼山建全省文化副中心上,劉康提到了涼山“春夏秋冬”4個支點。
在春天,涼山將有一場音樂盛典。背著音樂來趕集,這里會聚集大涼山、西部乃至全國的音樂,進行展示和裂變。
在夏天,涼山將有一次火的盛宴。讓火把節這個非遺,帶動涼山14個世居民族的非遺,走向全國。
在秋天,涼山將有一次詩人的聚會。邛海之濱,一場邛海國際詩歌周,讓人們探尋詞賦之妙、意境之美。
在冬天,涼山將迎來戲劇的發生。在山間,湖邊,草地,一場場戲劇發生,一次次文化交融、文明交流,讓世界看到涼山,也讓涼山看到世界。
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戲劇盛典舉行,濮存昕、李亭等戲劇節發起人與孩子們互動
“所有活動圍繞的,無非是人和作品。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好的作品和好的創作者在涼山聚集,最終出現‘新人’和‘新品’,這是時代之新、人民之需。”劉康說,新人新品要遵循藝術規律,而藝術規律就兩點,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
在他看來,建全省文藝副中心,前期要靠黨委***支持,要社會各界的幫助,但最終讓文藝副中心成立并長期存在下去,關鍵還在市場和對應的產業。“文藝談的更多是創作是作品,產業談的更多是商品,在作品和商品之間,有產品作為連接。產品,就是要讓文藝形成一種生產模式,進入一種文化工業生產線。抓住劇本這個核心,整合導演、表演、***優質資源,讓作品變產品,再讓產品進入市場營銷軌道,成為商品,三品實現"一公里"融合。”劉康認為,在這方面,涼山有探索有良好基礎。
采訪的最后,劉康表示,涼山文旅助推涼山建全省文藝副中心,要立足涼山,立足原生和原創,用音樂、詩歌、戲劇和非遺作支撐。“立足涼山,不是局限于涼山,我們會擴展到西部、擴展到全國、擴展到世界,充分表達我們的民族性和國際性,增強世界對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認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報料***: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