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朝廷若不作為,老百姓自然會想法子找出路,這就是義和團產生的背景。
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同時新舊思想的碰撞也非常激烈。于是,義和團提出了一個目標——要除去一龍二虎三百羊。
這個“龍、虎、羊”指誰?
在中國能稱為“龍”者只有皇帝一人,即:在位的光緒帝。
二虎,指的是當時主和的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
三百羊,則是個虛指,指的是清廷所有主和的官員。
當時,義和團是支持清廷反對洋人的,可皇帝怎么會成為他們的敵人呢?
原來,義和團是親近慈禧太后一派,而慈禧太后早已有心廢掉光緒帝,如果能借他人之手,豈不更好。然而,義和團為何會站在慈禧太后一邊呢?這和他們狹隘的思想認識有關。義和團覺得一切“進來物”都該消滅,不論人文還是科技。而光緒恰恰支持改革,這就和他們的認知相違背。
所以,光緒一定要被除去的。
難道當時的朝廷,就沒有反對義和團的人嗎?
有,袁世凱堅決主張剿滅。
1899年,袁世凱任山東巡撫后,嚴格限制義和團的活動,并從1900年6月開始血腥鎮壓復起的義和團。可那時能左右朝廷決定權的不是袁世凱,而是端郡王載漪。因為,載漪有私心,慈禧太后有意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下一任皇帝,他當然想借助外力幫兒子登上皇位。
其實,那時的洋人勢力對光緒還是比較贊同的,若說真心倒也未必,他們只是不想看到一個內部團結的政權。不過,給外界的感覺還是:中國的事情得皇帝說了算。這下慈禧太后非常惱火,我家后院的事,哪能容得他人插手。
于是,載漪將義和團的自我宣傳當了真,認為他們真的可以擋住洋人的炮彈。以至于,在載漪的“鼓吹”下,慈禧太后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有了清廷做靠山,義和團發展很快,目標也相當明確。
我們再來說說“二虎”。
自從第一次***戰爭以來,幾乎中國所有重要的對外事務都有李鴻章的身影。于是,李鴻章成了繼光緒后被義和團仇視的人,認為他和洋人站在了一邊。所以,義和團的目的相當“純粹”,凡是和洋人沾邊的都是他們反對的,管他是皇帝還是大臣。
所以,“三百羊”泛指所有的“主和”官員就不足為奇了。可見,義和團被慈禧太后“利用”就成了必然。從此,大家都以為天下可以太平了,但誰知,槍炮哪是凡體肉身能抵抗得了的?最終,愚蠢至極的想法讓局勢更加惡化,皇家人員棄城而逃,洋人們在皇城內外大肆破壞。
這時候,慈禧太后立馬換臉,將所有“罪過”都推到了他人的身上。當然,替她扛罪的首推光緒,并安排議和,出面的人還是李鴻章。所以,義和團失去了靠山成了棄子,下場也是可想而知。很快,一場民眾自發的愛國運動被瞬間掐滅了。
其實,義和團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洋人來了中國就會不安寧,只要將洋人趕走了,他們就會回到以前。所以,義和團不排斥清廷,才有了被清廷利用的機會。以至于,在他們眼中,連學習先進的西方科技都成了“有罪”。
而這種思想正是慈禧太后想要的,最終,兩者在思想認識上的高度“契合”,成了其“合作”的基礎。但是,愚昧始終要敗給進步,自己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對方就會用武力讓你見識一下。只是,可嘆都何等光景了,一群人還護著這個沒落大清王朝。
最終,義和團不僅沒能除掉“龍”,“虎”跟“羊”也活得好好的,反倒自己無路可退。所以,后人在感嘆他們勇氣的同時,也在怒罵他們的思想淺薄,被人利用還“勇往直前”。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義和團雖擁護清廷,但他們卻是為了自己的國家,比那些只會耍耍花腔,大難臨頭躲于一邊的人要強上百倍。只是,他們雖有護國之心卻缺了能力,所以,背了所有的罵名。以至于,那些只想空手得便宜的人,在義和團失勢后再扔了幾塊石頭,趕緊去向洋人示好。
可見,替早已沒了“骨氣”的朝廷“賣力”,哪能撈到什么好處?其實,這場戰事也是一場落后和先進的交火,讓后來者更能清楚地認識到,強大是真正干出來的。而在當今世界,你不用武力護著家門,別人就會用武力打開它。除此之外,義和團的故事更是告訴后人,莫要背離時代發展的方向,否則,空有報國志向最終還得落得替人“掃障礙”,背負罵名的下場。
可見,自身的缺陷決定了義和團悲壯的下場,愚勇只會帶來更大的毀滅。
參考資料:
【《義和團運動史料叢編》、《拳匪紀略》、《清史稿·后妃列傳》】